□文森特·尼維爾加特
2017年秋天爆出一則新聞:有家日本企業從衝繩島附近1600多米深的海底開採出了礦石。收穫的可不僅僅是一份微不足道的樣本,而是超過15噸的金屬礦石,它們被不間斷地從海底泵到船上。這一前無古人的壯舉宣告了海底採礦時代的到來!
毫無疑問,地球資源開採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不論在日本還是其他國家,眾多企業爭先恐後地湧向大洋洋底,發掘金屬礦藏,加拿大鸚鵡螺礦業公司就是其中一員,它計劃從2019年開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近1700米深的海底開採銅礦。
其實該想法由來已久。1960年代初就有不少地質學家就把目光投向了海底,那裡有著大量直徑5至10釐米的礦物結核,富含錳、鎳、鈷,甚至稀土金屬。這些奇特的小球有一個很可愛的名稱,叫做多金屬結核(又名錳結核)。「圍繞它們展開的海洋測繪目標明確,那就是工業級的開採。」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地球化學和資源循環實驗室的研究員伊夫·富凱介紹道。「海底礦床裡的金屬組合很獨特,在陸地上找不到對應的樣本。」德國基爾大學的馬克·漢寧頓驚嘆不已。不過在當時,雖然豐富的礦藏令人覬覦,但是超過4000米的深度還是讓人望而卻步。
1978年在海脊上發現的活躍熱液礦又帶來了另一線新曙光。因為這些從地幔裡噴湧而出的滾燙液體富含金屬元素,它們一經噴出就立刻進入了海底的冰水裡。結果就是,億萬年來,不計其數的銅、鋅、金或銀微粒沉澱在了熱液「煙囪」的腳邊。
這些礦藏被稱為多金屬硫化物,含銅量在7%左右,而如今開採的陸上銅礦平均含銅量僅為0.5%。「這就好比一個全是金屬的大餅,直徑200米,厚100到200米;真是一份厚禮!」巴黎地球物理學院的海洋地質學家傑羅姆·迪芒笑道,「這些金屬沉澱物就躺在海底,開採起來無需掘地三尺,幾乎只要伸伸手就能摘得。」當然深入水下2000米還是免不了的。
難道地球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只能讓礦工深入海底,衝破無邊黑暗,承受地獄般的巨大壓力?並非如此。「人類在陸地上仍然能找到充沛的金屬資源,可以滿足全世界的需求,很長時間裡都不用擔心實際的匱乏。」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傑出的資源專家加文·馬德擔保說。海底淘金的動機其實是地緣戰略意義上的,因為許多重要金屬對數位技術或可再生技術必不可少,卻集中在一小部分國家手裡。「歐洲和日本目前都很依賴中國,它們當然更願意開拓新渠道。」伊夫·富凱解釋道,「它們憑藉各自的領海和公海就可以自給自足。畢竟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面積。」此外,在陸地上開採礦藏多多少少會破壞周圍環境,引發當地居民的憤怒聲討……而從海上石油工業取得的可觀進步來看,海底不再那麼遙不可及,因為如今開採水下3000多米深的油氣田已是家常便飯了。
深海採礦的新時代似乎已經到來,世界各國都在摩拳擦掌。「目前我們已經頒發了29張公海開採許可證,允許在深度1800至5000米的海底作業。」國際海底管理局資源部負責人桑多爾·穆爾索透露。
領軍者是日本,這點很容易理解,日本的資源向來十分貧乏。傑羅姆·迪芒證實,「所有地質學家都投身其中,其他科學計劃都暫時擱置了!」
此外,「韓國和印度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地球物理研究,在印度搜索硫化物和金屬結核的蹤跡」,傑羅姆·迪芒繼續介紹說。
歐洲當然也不甘落後,在研發上增大投入,聚集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海域裡的多金屬硫化物,以及亞速群島周邊的豐富礦藏。法國在該領域走在前列,並於2015年10月制定了一項「關於探索開發海底礦藏的國家策略」。
(摘自《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