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採礦對環境影響幾何?
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深海採礦有潛力提供鈷和其他金屬。有關科學家強調,我們對深海及其生態系統的了解是有限的,採礦對深海生物多樣性,深海棲息地和漁業的潛在影響仍在研究中。但另一些專家對這樣一種觀點提出了質疑,即深海採礦對海洋環境產生了影響,但對陸地的影響一樣可以得到減輕。
-
PNAS刊文建議深海採礦環境影響評估重視中層水域
》(Opinion: Midwater ecosystems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risks of deep-sea mining)的文章稱,來自世界各地的19位海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深海採礦不僅對採礦作業周圍海域構成重大風險,而且還對海底數百至數千英尺的水域構成重大威脅,威脅著巨大的中層水域生態系統。
-
如何平衡人類對金屬的需求和對環境的影響
設定標準的內在壓力在於如何平衡金屬生產帶來的經濟利益和其對環境的潛在破環。支持者表示,深海採礦可以避免一些開採陸地礦藏的弊端並降低可再生技術的成本。但是一些科學家警告說,不要過快地從勘探階段進入開採階段,因為我們對深海環境及其支持的生命都知之甚少。「總體來說,我認為我們現在不可能客觀地評估深海採礦會涉及的所有風險,」Jeff Drazen說,「這是地球上人類認識得最少的生態系統。」
-
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
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冶集團董事長國文清與長沙礦冶院部分班子成員合影海洋採礦科技中心由海洋採礦大數據中心、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區、科普教育展館等組成,承載著海洋採礦大數據集成、分析與應用,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海洋知識普及與海洋文化傳播的使命,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深海採礦是人類發展的新曙光?
科學家們現拓展了一條資源開採的新思路:深海採礦(Deep-sea mining)。然而,目前海洋礦床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科學家們也沒有得出非常多堅實的結論,得到的實驗數據和結論也是具有探索性的;而這正暗示著深海採礦蘊含的無限可能性,其戰略意義和發展前景正逐漸嶄露頭角。 首先要了解一個問題就是,深海採礦是做什麼?
-
潛心海灣、近海、極地和深海生態研究!中科院海洋所孫松當選國際...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孫松長期致力於海灣、近海、極地和深海生態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在海洋生態系統演變的理論與方法、海洋生態災害發生機理與綜合防控、深海探測與研究體系建設等方面起到引領作用。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與淺海珊瑚依賴與共生光合藻類不同,深海珊瑚主要以水中的浮遊生物和從表層沉降下來的有機質顆粒為食。與淺海珊瑚生態系統類似,冷水珊瑚礁生態系統也是非常脆弱的,深海捕魚、油氣開採、深海採礦,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酸化,都會影響冷水珊瑚生態系統。相比於熱帶淺水珊瑚,深海冷水珊瑚的研究較少,但近年來,隨著深海探測技術的迅猛發展,冷水珊瑚的研究逐漸增加,並正在成為海洋科學研究的新的熱點前沿[16]。
-
生產iPhone稀有金屬將耗盡 深海採礦可行嗎?
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地質學家馬克·漢寧頓(Mark Hannington)在2017年美國科學發展協會年會上說:「深海採礦共發布了27張許可證。」2015年,耶魯科學家強調稱,iPhone上使用的所有62種金屬都已經達到「臨界點」。有些最令人擔憂的礦物可能存在深海中。深海至少是三種適合開採的礦物資源:第一種就是多金屬礦,或稱錳結核體,這種金屬礦多存在於海底。
-
深海採礦會帶來哪些環境變化?10大採樣工具全方位採樣跟蹤調查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11日電 題:深海採礦會帶來哪些環境變化?10大採樣工具全方位採樣跟蹤調查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多金屬結核是深海蘊藏的一種重要礦產資源,開採它會帶來哪些環境影響?連日來,中國大洋38航次科考隊員在南海進行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區的選址與環境背景調查。
-
研究稱,從海底收集電動車電池金屬比採礦危害更少
撰文|小魔隨著電動車在全球愈發流行,人們越來越關注製造電池和電機所需的貴金屬來源。一般獲取銅、鎳、鈷、錳等金屬的傳統方式是通過陸地開採,不但會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還可能給開採地區帶來環境危害,甚至對更廣泛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汙染。
-
為減少對海底的破壞,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海底開採機器人
他將深海採礦描述為Pliant機器人的「殺手級應用」,這對於初始階段的小型企業的微創設計可能是有利可圖的。如何開採深海以及在何處開採最終取決於「國際海底管理局」(ISA),該組織由168個成員國組成。預計在10月,國際機構將採用一套統一的技術和環境標準,即《採礦法》,這可以為私人公司開始大面積開採海底鋪平道路。
-
海底採礦:中國準備好了嗎?
「總體上來說,我認為中國深海採礦技術及能力在國際上應處於中上水平,」他說。有觀察者指出,除了加緊推動本土研究,中國也同時在尋求國際上的資源。例如,中鐵集團就收購了英國的深海潛水設備製造商SMD,而負責為鸚鵡螺公司建造母船的福建馬尾造船廠也在積極和國外公司合作。
-
Science:海洋生態破壞規模空前
McCauley)說,他是《科學》雜誌本周四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的合著者。但我們仍有時間來避免災難,麥考利博士和同事還發現。與陸地相比,海洋絕大部分依然保持完整,仍然有足夠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恢復健康的生態。
-
科學家警告稱過度捕撈造成海洋生物銳減
新華網華盛頓11月3日電 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文章稱,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警告說,由於過度捕撈和工業汙染,海洋生態環境正遭到嚴重破壞。如果不採取治理措施,到2048年,魚類很難在海洋中捕撈到,海產品在市場上再難以見到。
-
中國海洋採礦船舶技術「出海」
借南北兩車合併東風,中國北車旗下船舶與海洋板塊也傳來捷報。日前,中國國際商會工程船舶委員會聯合北車船舶與海洋工程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北車海工」)和上海崇和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崇和實業」)在上海發布我國首個海底礦業特種船整體方案,我國海底採選礦裝備關鍵性技術實現突破。
-
深海所發表深淵環境汙染研究系列成果
近期,中科院深海所彭曉彤團隊與天津大學孫若愚、劉羿團隊以及法國科學院土魯斯地球環境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深海所自主研發的深淵著陸器採集的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生物樣品,通過汞同位素揭示了深淵甲基汞的來源與遷移途徑。
-
長沙礦冶研究院舉行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儀式
10月10日,隸屬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的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舉行了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儀式。據悉,該科技中心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大數據挖掘、梳理、利用的平臺,也是海洋採礦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和海洋科技科普的平臺,主要功能是處理、加工、存儲、開發五礦礦區的資源、環境、地形地貌數據,以及其他海洋資源、環境、物理海洋數據的收集、存貯、共享。正式運行後,該科技中心將為我國海洋資源技術開發及國際同行提供數據服務,兼備我國海洋資源開發成果展示和科普功能。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海底採礦機遇與挑戰並存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網站報導,7月16日,該聯盟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國際深海底採礦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深海底採礦市場前景看好,相關海底採礦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社會成本的降低,也為深海底採礦帶來發展機遇。但另一方面,目前人類對深海底生態環境仍缺乏足夠認識和研究,加之現有的開採技術水平和管理規章的不完善,還不足以避免深海底採礦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可逆危害。
-
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影響深海珊瑚
新華社洛杉磯8月28日電長期以來,深海被一些研究人員視為珊瑚的庇護所。然而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在深海,珊瑚也會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白化現象日趨嚴重。這項27日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通訊》月刊上的研究顯示,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對太平洋島國帛琉附近海域的3處珊瑚群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測量海面及海面以下30米至150米(中度透光層)的溫度,由此建立模型預測氣候變化對珊瑚產生的熱應力影響。
-
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據調查,微塑料分布遍及全球海洋,從近岸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深海洋底,人類都發現了它的蹤跡。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個體,又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近年來,作為海洋環境研究新領域,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成為國際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也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熱點、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