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洛杉磯8月28日電長期以來,深海被一些研究人員視為珊瑚的庇護所。然而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在深海,珊瑚也會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白化現象日趨嚴重。
這項27日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通訊》月刊上的研究顯示,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對太平洋島國帛琉附近海域的3處珊瑚群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測量海面及海面以下30米至150米(中度透光層)的溫度,由此建立模型預測氣候變化對珊瑚產生的熱應力影響。
論文第一作者、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博士生特拉維斯·施拉梅克說,以往傳統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海平面數據分析判斷氣溫對珊瑚的影響,新方法增加了對海洋深處溫度的測量,這樣可以更加精確預測氣候變化對深海珊瑚造成的影響。
研究團隊發現,熱應力從海面一直能滲透到海面以下30米至150米,導致更多珊瑚白化。
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但這些顏色並非珊瑚本身所有,而是來自寄居於珊瑚體內的藻類。微小的共生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沒有了這些藻類,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亡。現有研究認為,海水溫度上升是導致珊瑚大量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海水酸化、過度捕撈等也對珊瑚造成威脅。
研究人員表示,新研究將有助於增加對整個珊瑚生態系統的了解,以採取更多應對措施,更好保護海洋生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