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西洋深海中發現的12個新物種

2021-01-07 中國荷都網

一個名為Epizoanthus martinsae的鞘群生活在海底近400米的黑色珊瑚上。

新浪科技新聞北京時間1月5日電據外媒報導,目前,科學家通過對大西洋深海(600558,古巴)五年的全面調查研究,發現了12個新物種。他們說,一些海洋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尚未被發現,因為以前沒有對海底環境進行徹底調查。

研究人員警告說,這些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可能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威脅,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漸使海洋酸化,特別是導致珊瑚骨骼被腐蝕。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強調,保護這些特殊物種及其棲息地還為時不晚。

珊瑚是「水下城市」的基礎,為許多物種提供庇護和食物。

據悉,大西洋深海勘測任務獲得了一些重要發現:

1.新物種:至少發現了12個新的深海物種。與此同時,研究小組在以前未知的深海區域發現了大約35個新的物種記錄,需要進一步核實。

2.氣候變化:海洋變暖、酸化和食物供應減少將顯著改變和減少適合深海物種的生境。

3.熱液噴口:科學家在亞速爾群島發現了一個海底溫泉。熱液區是生物生產力相對較高的重要區域,在廣闊的深海中孕育出複雜的生物群落。

芫荽以懸浮在水中的食物顆粒為食。

4.海洋深淵:英國利物浦大學海洋化學家喬治沃爾夫(George Wolff)教授指出,未來探索海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勘測的月球和火星的表面圖比地球海底的還要全面。因此,每當你進行深海調查時,你都會發現新的物種,它們不僅僅是個體物種,而是棲息在海底的長期生態系統。

愛丁堡大學的默裡羅伯茨教授負責這項調查項目。經過近五年的探索和調查,海洋中的一些「特殊區域」已經被揭示出來,一些神秘的生物是如何倖存下來的也已經被發現。

羅伯茨解釋說,我們發現了由海綿或深海珊瑚形成的整個生態群落,形成了「深海城市」。它們支撐著生命的存在,所以魚類在這裡產卵繁殖非常重要。如果這些水下生態環境被人類活動破壞,就沒有魚產卵的地方了,整個生態系統就會逐漸失去功能。

水下機器人可以探索人類潛水器無法到達的海域。

這就像理解雨林是陸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環境,深海也是如此。一些重要的領域需要保護,最重要的是,它們是相互關聯的。

緩慢的洋流

海洋調查項目涉及大西洋周圍13個國家的研究人員,他們結合海洋化學、物理和生物發現,觀察海洋環境如何隨著全球變暖以及人類深海捕魚和礦物開採的增加而變化。

研究人員對大西洋進行了40多次調查,以充分探索海底環境。

對洋流和海底化石沉積物的研究表明,北大西洋主要洋流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急劇減緩。羅伯茨教授說,這種現象的影響非常複雜,但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可能正在減少,因為洋流是連接廣闊深海中不同棲息地的高速公路。

深海黑暗區域

挪威特羅姆瑟大學自然資源經濟學家克萊爾阿姆斯特朗教授說:「通過調查深海環境,我們可以了解人類可能會失去什麼。深海是人們看不見、想不到的地方。我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損害及其最終後果。」

一種名為「微球蟲」的苔蘚蟲生活在西班牙海岸附近的海底泥火山環境中。

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長,環境汙染的加劇,深海商業活動的興起,我們對深海環境的認識將逐漸充實。阿姆斯特朗說,海洋不是取之不盡的資源,未來保護和了解海洋環境非常困難。

相關焦點

  • 大西洋發現12支新物種隱藏在深海之中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通過五年間對大西洋深海進行全面勘測研究,發現了12種新物種。他們表示,由於此前海底環境未被深入勘測,一些海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一直沒被發現。研究人員警告稱,這些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可能已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使海洋逐漸酸化,尤其導致珊瑚骨骼被腐蝕。
  • 深入大西洋深海處,科學家發現大量新物種,或刷新對外星生命認知
    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在已知的系外行星中,適宜我們人類居住的星球可能不是很多,前段時間科學家才從4000多顆已知的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問題是,在這些「超宜居」行星上,生命能夠存活嗎?答案是不知道,因為我們並沒有到達這些外星球,也還沒發現這些外星球的生命跡象。不過,科學家在探索地球時,發現在一些環境極為惡劣的地區存在大量的新物種,可能會刷新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 英研究人員在大西洋發現十種外形奇異新深海動物
    北京時間7月8日消息,據《連線》雜誌報導,英國阿伯丁大學研究人員在大西洋中脊發現了十種潛在新物種,或許會徹底改變我們對大西洋深海生物的認識。
  • 8種新發現的奇異深海生物
    遠在太陽的觸角下,在最黑暗的深處,剛剛發現了大量神秘的生物和噩夢般的風景。僅在過去的10年裡,由於海洋生物普查的冒險研究人員,數千種以前未知的物種被從深海中拉了出來。這裡有八個最奇怪的發現。它是唯一在大西洋中脊發現的。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物種
    該研究採用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相結合,對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簇生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11.27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學報】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正式公布
    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8月1日,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5個以該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正式公布,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 科學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深海發現30個新物種
    外媒稱,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GNP)管理局近日宣布,一個國際海洋科學家小組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的深海中發現了30種新的無脊椎動物。據法新社基多8月17日報導,GNP在一份聲明中說,深海專家們發現了脆弱的珊瑚和海綿群落,包括10種竹珊瑚、4種八放珊瑚、1種海蛇尾、11種海綿,以及4種新的甲殼動物——東方扁蝦。
  • 深海中異常美麗而獨特的十大水母物種
    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最近的深海探索發現了這一異常獨特的水母,這種水母屬於Crossota水母。這種獨特而美麗的水母完全讓引發了我們對於它們的好奇。(騰訊科學 過客/編譯)這種水母生存於中太平洋海域和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在西非的大西洋海域也能發現它們的身影。它們的體型相當龐大,能夠長到直徑1.5到1.9英尺。
  • 中科院公布5個深海新物種,地球到底在經歷物種滅絕還是更替?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8月1號對外公布了5個新發現的海洋物種,目前新發現的物種大多都在此前難以勘測的深海領域,由於技術的突破人類已經探索了海洋95%以上的區域,深海區域的生物有一套特殊而獨立的生態系統,在這些高壓而黑暗的區域中能發現完全有別於其它地方的生物,下面來看看這5個新發現的物種到底是什麼吧。
  • 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正式公布
    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8月1日,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5個以該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正式公布,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 通訊員 王敏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發布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外媒:科學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深海發現30個新物種
    外媒稱,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GNP)管理局當地時間周一宣布,一個國際海洋科學家小組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的深海中發現了30種新的無脊椎動物。據法新社基多8月17日報導,GNP在一份聲明中說,深海專家們發現了脆弱的珊瑚和海綿群落,包括10種竹珊瑚、4種八放珊瑚、1種海蛇尾、11種海綿,以及4種新的甲殼動物——東方扁蝦。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中國科學院
    研究人員結合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系統研究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 Li,Zhan & Xu,2020、簇生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Xu,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
  • 新物種引發生存危機,深海中到底發現了什麼?科學家:必須停止
    看一個星球適不適合生物生存,水是至關重要的條件,,而地球與它們最大的不一樣就是地球上的水都是在地球的表面,適合生物的生存,所以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最近科學家發現了新物種但是卻高興不起來 科學家在六千米的深海中發現了新的生物,但是又指出沒有發現的物種還有非常之多,
  • 外媒:科學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深海發現30個新物種
    參考消息網8月19日報導 外媒稱,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GNP)管理局當地時間周一宣布,一個國際海洋科學家小組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的深海中發現了30種新的無脊椎動物。據法新社基多8月17日報導,GNP在一份聲明中說,深海專家們發現了脆弱的珊瑚和海綿群落,包括10種竹珊瑚、4種八放珊瑚、1種海蛇尾、11種海綿,以及4種新的甲殼動物——東方扁蝦。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  海洋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活動現場還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海洋所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科研機構,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中應運而生,在改革開放中煥發生機,於新世紀揚帆起航。70年來,海洋所見證了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學科到系統研究、從「望洋興嘆」到「百舸爭流」的巨大變化。王凡表示,經過幾代科學家的艱苦奮鬥、奮發圖強,海洋所塑造了光輝的歷史。
  • 深海中的「活化石」——翁戎螺
    2014年12月,停靠在青島奧帆中心的「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徐徐開動,開啟了新一輪的海洋綜合調查。在這次科考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翁戎螺新種——精緻翁戎螺。翁戎螺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5.7億年,而且保留了原始的形態,因此被稱為可與大熊貓媲美的深海「活化石」。
  • 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了詭異新物種
    海底一直是讓人類著迷的地方,尤其是人類到目前為止只探索到海底中1%的生物,所以我們根本無法想像,其餘的99%究竟是怎樣的。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已經比以往更加深入地探索海底,今天給你們介紹4種深海中真實存在的詭異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