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8月1號對外公布了5個新發現的海洋物種,目前新發現的物種大多都在此前難以勘測的深海領域,由於技術的突破人類已經探索了海洋95%以上的區域,深海區域的生物有一套特殊而獨立的生態系統,在這些高壓而黑暗的區域中能發現完全有別於其它地方的生物,下面來看看這5個新發現的物種到底是什麼吧。
1、海洋所鏢毛鱗蟲
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888~980米深的巖石上發現了這種毛茸茸的海鱗蟲,體長約有6~7釐米,渾身長有金色魚叉狀剛毛,雖然海鱗蟲的樣子看起來並不友好,但它們是以食腐或者細菌為生的。
2、海洋所長莖海綿
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859~1054米深的巖石上發現了一些白色的長莖海綿,這種蘑菇狀的海綿有450釐米高長有多個分支,屬於松骨海綿目、花骨海綿科。
3、海洋所三歧海牛
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970~1262米深的位置發現了這種粉紅色的海蛞蝓,它們是以紅珊瑚為食所有身體呈紅色,這也是首次在西太平洋發現深海蛞蝓物種。
4、海洋所異胸蝦
到達卡羅琳海山1246~1366米的位置發現了伴生在柳珊瑚上的新型鎧甲蝦,這種鎧甲蝦長有細長的步足和螯足,體長約有18釐米,渾身排列有細小的刺,屬於十足目、異胸蝦科。
5、海洋所紫柳珊瑚
到達卡羅琳海山1549米深的巖石上發現了珊瑚新物種,典型的扇形結構呈現炫麗的亮紫色,目前把它歸類於珊瑚綱、軟珊瑚目、紫柳珊瑚科中。
在西太平洋1500米的區域發現新物種意味著再往下可能還有新發現,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在4000米左右,雖然人類的深海探索技術已經能下潛到馬裡亞拉海溝底部,但深海探索依然是一項非常複雜的項目,前不久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關於地球物種大滅絕的論文,認為地球每年物種滅絕的速度超過了新生物種的數量,這種情況尤其在陸地上更為明顯,南美洲的原始雨林正以驚人的速度消退,導致了雨林中許多物種甚至還沒被發現就已經消失。
如今發現的新物種大多生活在人類未涉足的深海區域,海洋中未被發現的新物種佔據了絕大多數,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幾種陸地新物種都是在海洋中的小島上發現的,其中在加勒比海的蒙特塞拉特群島上發現了一種黑鬣蜥,已經是極少數未被命名的大型新物種,由於島上屬於火山活躍地帶,這種黑鬣蜥可能是在特殊環境下進化出來的,地球上的物種依然是跟隨環境不斷進化的特點。
我們很難體會到地球是不是正在經歷物種滅絕,不過物種變化的速度顯然比以前要快了很多,今年在澳大利亞新發現了多種跳蛛或許就是證據,這些不會結網的跳蛛在此前並沒有如此炫麗的外表,如今澳洲的氣候正變得越來越炎熱乾旱,跳蛛進化出奇怪的外表是為了嚇退更多的天敵,這些小小的跳蛛對環境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地球環境改變的同時也會催生出新物種的誕生。
雖然人類的探索已經遍布了地球的各個角落,但地球上的物種依然有許多未被發現,科學家認為在更深的海域和地底深處有更多未被發現過的物種,地球地表的物種確實在不斷減少,但這或許只是地球生態系統輪迴的一種體現,此前地球經歷過六次物種大滅絕都會誕生出更先進的物種,從今年公布的新物種的特徵上就能看到這些變化,是否地球的生態系統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調整?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