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2020-11-24 科學網

 

珊瑚的存活離不開氧氣及碳水化合物,而它藉助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這個奇特的安排是自然界最精美也最複雜的合作,但現在,面對氣候變化,兩種生物間的共生關係正面臨著嚴重挑戰。

 

珊瑚是海洋裡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同時,珊瑚礁上優美的環境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旅遊業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但珊瑚和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是否牢固到足以抵擋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挑戰?這個問題促使全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正努力研究和破解珊瑚與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關係。

 

科學家說,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複雜關係,在這當中,單細胞藻類附著在珊瑚上,不僅獲得了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排洩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同時,單細胞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生產出氧氣和碳水化合物,而珊瑚則以單細胞海藻釋放出的氧氣和碳水化合物作為糧食。全球變暖導致了海水溫度上升,而海水溫度的升高則會打破海底生物鏈的平衡,直接引發與珊瑚共生的單細胞海藻的離開,從而使珊瑚失去生命力,變成白色,這一過程就是「珊瑚白化」現象,澳大利亞海域出現的「珊瑚白化」現象就是全球變暖所致。

 

科學家面臨的挑戰就是要弄清珊瑚和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化學對話」和控制它的機理,探究珊瑚脫離了原來的共生體後,是否能夠和另外一種藻類共生,或者將不可避免地死去。

 

耶洛利斯教授和比爾·萊蓋特博士將於近期在《植物、細胞與環境》雜誌發表一篇關於珊瑚共生新陳代謝現狀的最新文章。他們指出,珊瑚共生主要發生在清澈、乾淨及營養不足的水中,因為水中食物稀少,所以珊瑚需要一個能夠給他們提供食物的搭檔。單細胞藻類通過消耗珊瑚所排洩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將海水化成氧氣和碳水化合物,為珊瑚提供食糧。這就是一個很漂亮的再循環過程。

 

珊瑚能為藻類提供飲食,同時也確保藻類能為它們提供所需的食物。為此,耶洛利斯教授打了個比方,「如同人類種莊稼一樣,珊瑚也在種藻類。」而藻類就像珊瑚的廚師,為其提供滿足生存所需要的食物。

 

目前,研究人員在努力了解珊瑚和與藻類之間共生的化學和遺傳原理,然後確定如果發生了白化現象,珊瑚能否再和其他的藻類建立類似的共生關係。換句話說,就是要弄明白珊瑚和藻類之間共生關係的生命力如何,是否能夠抵擋氣候變暖、海難、日照變化和其他一些人類活動的影響。而終極目標是要保證大堡礁等珊瑚礁能在應對上述活動的影響後存活下來。耶洛利斯教授表示,在地球歷史上有五次因為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等引起的海洋條件變化,而珊瑚的存活也經受了嚴峻考驗。

 

一些科學家已經推測,人類可以通過幫助珊瑚找到新的共生藻類,使珊瑚在「白化現象」後能夠存活下來,但是耶洛利斯教授質疑,「白化現象」影響的珊瑚礁分布數千平方公裡,上述方法是否可行還有待商榷。(來源:科技日報 陳瑜)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對珊瑚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關係形成威脅
    全球變暖對珊瑚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關係形成威脅 2008年04月02日 08:34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但珊瑚和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是否牢固到足以抵擋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挑戰?這個問題促使全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正努力研究和破解珊瑚與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關係。   科學家說,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複雜關係,在這當中,單細胞藻類附著在珊瑚上,不僅獲得了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排洩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外媒:研究發現「超級海藻」可防珊瑚白化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外媒稱,隨著海洋溫度升高,珊瑚在逐漸減少,因為珊瑚體內的海藻因承受不了高溫而離去。不過,研究人員找到了對海藻進行基因改造的方法,使其可以承受更高的溫度,且能夠繼續與珊瑚保持共生關係。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從2015年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洋災難在全球蔓延:海水過度偏暖,各大洋區的珊瑚在過暖的水中被「燙死」,褪去了鮮豔的色彩而白化。直到2017年,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珊瑚災難才宣告結束。作為有著「海底熱帶雨林」美稱的珊瑚,對於海洋生態系統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 科學家破解深海珊瑚發光之謎
    這些蛋白質能夠吸收有害的紫外線並重新釋放出綠光,同時保護與它們共生的藻類——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提供了珊瑚生長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2015年,一個由英國南安普敦大學Jorg Wiedenmann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棲息在海洋深處的珊瑚也會發出螢光,這一次是一些鮮豔的黃色、橙色和紅色光線的集合。
  • 科學家破解了深海珊瑚發光之謎
    Smith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深海珊瑚發出奇異光芒的原因——幫助它們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科學家早就知道,在淺水中,這種生物體會發出綠光,而這是通過將螢光蛋白質作為一種「防曬霜」所形成的。這些蛋白質能夠吸收有害的紫外線並重新釋放出綠光,同時保護與它們共生的藻類——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提供了珊瑚生長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 全球變暖正在扼殺馴鹿,沒食物吃海藻,人類何去何從?
    作者:文/虞子期全球變暖是我們人類「共知」的,而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地球上的生物已經面臨了來自各方面的影響,這不僅僅是氣候變化那麼簡單。根據Ecosphere科學報告顯示,全球變暖導致地球最北端的冰川融化之後,位於斯瓦爾巴德馴鹿已經出現了食物短缺的現象,它們如今已經開始吃「海藻」了,因為它們已經沒有吃的了,而背後的「兇手」就是氣候的變化。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其實在對於地球上最北端的食草動物來說,「覓食」絕非易事。
  • 珊瑚與魚兒複雜有愛的親密關係
    珊瑚礁是人類資源的寶庫,全球有109個國家的海岸線擁有超過10萬公裡的珊瑚礁,供養著成百上千萬的人們。太平洋大大小小的島國居民90%以上的動物蛋白質都是來自於珊瑚魚類。來自全球性氣候變暖和大氣臭氧層的破壞,以及人類的破壞已經對珊瑚礁造成了巨大威脅,大面積的珊瑚死亡,無法為眾多生物提供棲息之所
  • 珊瑚與魚兒複雜有愛的親密關係
    珊瑚礁是人類資源的寶庫,全球有109個國家的海岸線擁有超過10萬公裡的珊瑚礁,供養著成百上千萬的人們。太平洋大大小小的島國居民90%以上的動物蛋白質都是來自於珊瑚魚類。來自全球性氣候變暖和大氣臭氧層的破壞,以及人類的破壞已經對珊瑚礁造成了巨大威脅,大面積的珊瑚死亡,無法為眾多生物提供棲息之所。
  • 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影響深海珊瑚
    新華社洛杉磯8月28日電長期以來,深海被一些研究人員視為珊瑚的庇護所。然而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在深海,珊瑚也會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白化現象日趨嚴重。這項27日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通訊》月刊上的研究顯示,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對太平洋島國帛琉附近海域的3處珊瑚群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測量海面及海面以下30米至150米(中度透光層)的溫度,由此建立模型預測氣候變化對珊瑚產生的熱應力影響。
  • 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水酸化,大堡礁的生態環境在急劇惡化。在每5年一次的大堡礁「體檢」當中,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已經將大堡礁的環境級別從「糟糕「調到了「非常糟糕」。然而,這一現象卻仍在惡化。據澳大利亞大堡礁管理局近日稱,2020年2月以來,大堡礁正在經歷又一次大規模的珊瑚白化。
  • 全球超一半珊瑚已死亡 科學家妙手移植「超級珊瑚」回海裡
    全球超一半珊瑚已死亡 科學家妙手移植「超級珊瑚」回海裡  Emma Chou • 2019-12-28 10:31:57
  • 珊瑚自救漂白成神奇霓虹色,卻仍是令人心碎的最後嬌豔
    全球變暖導致海洋升溫,四分之一海洋物種的棲息地珊瑚礁首當其衝,正在不斷漂白死去,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威脅,我們的海鮮供應也岌岌可危。然而從10年前開始,科學家們就發現,有些珊瑚竟然神秘地漂白成不可思議的霓虹色而繼續生存下來,科學家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 甲藻和珊瑚共生分子機制藏謎底
    廈門大學教授林森傑等以蟲黃藻作為模式生物,通過基因組測序,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地分析了甲藻基因組的結構特性,描繪了珊瑚蟲和蟲黃藻共生過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 全球變暖趨勢若持續 99%的珊瑚礁或將白化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全球變暖趨勢若繼續持續,本世紀內全球多數的珊瑚礁(約為99%)都將發生嚴重的年度白化現象。該研究同時指出,如果國際社會能夠採取更加有效的減排措施,將可使珊瑚礁平均白化的時間往後推遲11年。珊瑚礁白化嚴重威脅著全球海洋生態系統。該研究針對珊瑚礁建立了氣候預測模型,能夠揭示全球珊瑚礁發生白化的時間。
  • 小丑蝦虎和珊瑚那些事
    它們與大多數你想像不到的種類也有共生關係,更不用說了解它們之間共同生活的方式了。 在喬治亞理工學院,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共生關係遠比我們看到的還要複雜得多。 一開始,SPS珊瑚看起來只是小丑蝦虎魚所尋找的一個庇護所而已。但隨著科學家們的深入研究,很快就發現了一些更有趣的情況。
  •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
    為了與大規模白化作鬥爭,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首次進行了一項雲彩增亮試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看看反射部分太陽輻射(光)是否有助於減輕海洋變暖對脆弱的珊瑚造成的損害。雲彩增亮技術是什麼原理,它是如何對珊瑚實施保護的?這個技術操作起來有什麼難度,會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一些組織試圖通過將實驗室裡生長的活珊瑚移植到瀕臨死亡的珊瑚礁上來遏制珊瑚數量的下降。他們提出,新的年輕珊瑚將促進珊瑚礁的恢復,使其恢復健康狀態。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到2100年,合適的珊瑚棲息地將所剩無幾。初步結果表明,海洋表面溫度和酸度是決定一個遺址是否適合恢復的最重要因素。研究人員稱,這些結果突出了地球氣候變暖對海洋生物的一些破壞性影響。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珊瑚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造礁珊瑚,又稱石珊瑚,體內有共生的蟲黃藻,這類珊瑚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淺水海域,其碳酸鈣外骨骼能形成礁石;另一類是非造礁珊瑚,沒有蟲黃藻共生,大部分生活在較深的海域,很少有鈣化骨骼,不能造礁。我們這裡所說的「種珊瑚」,涉及到的是造礁珊瑚。
  • 白化的珊瑚有望在溫暖水域中「康復」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最新生態學研究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氣候變化造成的海洋熱浪越來越頻繁,對世界上的珊瑚礁構成了嚴重威脅氣候變暖會使珊瑚將生活在其組織內提供營養的共生藻類排出,這將導致珊瑚白化,使珊瑚更容易受到飢餓、疾病和死亡的影響。雖然有些藻類能讓珊瑚更耐高溫,但有一些研究表明,白化珊瑚需要水溫恢復正常後,才能重新獲得藻類並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