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對珊瑚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關係形成威脅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全球變暖對珊瑚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關係形成威脅


2008年04月02日 08:34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珊瑚的存活離不開氧氣及碳水化合物,而它藉助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這個奇特的安排是自然界最精美也最複雜的合作,但現在,面對氣候變化,兩種生物間的共生關係正面臨著嚴重挑戰。

  珊瑚是海洋裡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同時,珊瑚礁上優美的環境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旅遊業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但珊瑚和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是否牢固到足以抵擋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挑戰?這個問題促使全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正努力研究和破解珊瑚與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關係。

  科學家說,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複雜關係,在這當中,單細胞藻類附著在珊瑚上,不僅獲得了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排洩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同時,單細胞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生產出氧氣和碳水化合物,而珊瑚則以單細胞海藻釋放出的氧氣和碳水化合物作為糧食。全球變暖導致了海水溫度上升,而海水溫度的升高則會打破海底生物鏈的平衡,直接引發與珊瑚共生的單細胞海藻的離開,從而使珊瑚失去生命力,變成白色,這一過程就是「珊瑚白化」現象,澳大利亞海域出現的「珊瑚白化」現象就是全球變暖所致。

  科學家面臨的挑戰就是要弄清珊瑚和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化學對話」和控制它的機理,探究珊瑚脫離了原來的共生體後,是否能夠和另外一種藻類共生,或者將不可避免地死去。

  耶洛利斯教授和比爾·萊蓋特博士將於近期在《植物細胞和環境》雜誌發表一篇關於珊瑚共生新陳代謝現狀的最新文章。他們指出,珊瑚共生主要發生在清澈、乾淨及營養不足的水中,因為水中食物稀少,所以珊瑚需要一個能夠給他們提供食物的搭檔。單細胞藻類通過消耗珊瑚所排洩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將海水化成氧氣和碳水化合物,為珊瑚提供食糧。這就是一個很漂亮的再循環過程。

  珊瑚能為藻類提供飲食,同時也確保藻類能為它們提供所需的食物。為此,耶洛利斯教授打了個比方,「如同人類種莊稼一樣,珊瑚也在種藻類。」而藻類就像珊瑚的廚師,為其提供滿足生存所需要的食物。

  目前,研究人員在努力了解珊瑚和與藻類之間共生的化學和遺傳原理,然後確定如果發生了白化現象,珊瑚能否再和其他的藻類建立類似的共生關係。換句話說,就是要弄明白珊瑚和藻類之間共生關係的生命力如何,是否能夠抵擋氣候變暖、海難、日照變化和其他一些人類活動的影響。而終極目標是要保證大堡礁等珊瑚礁能在應對上述活動的影響後存活下來。耶洛利斯教授表示,在地球歷史上有五次因為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等引起的海洋條件變化,而珊瑚的存活也經受了嚴峻考驗。

  一些科學家已經推測,人類可以通過幫助珊瑚找到新的共生藻類,使珊瑚在「白化現象」後能夠存活下來,但是耶洛利斯教授質疑,「白化現象」影響的珊瑚礁分布數千平方公裡,上述方法是否可行還有待商榷。(陳瑜)

編輯:葛嘉】

相 關 報 道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珊瑚的存活離不開氧氣及碳水化合物,而它藉助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這個奇特的安排是自然界最精美也最複雜的合作,但現在,面對氣候變化,兩種生物間的共生關係正面臨著嚴重挑戰。
  • 外媒:研究發現「超級海藻」可防珊瑚白化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外媒稱,隨著海洋溫度升高,珊瑚在逐漸減少,因為珊瑚體內的海藻因承受不了高溫而離去。不過,研究人員找到了對海藻進行基因改造的方法,使其可以承受更高的溫度,且能夠繼續與珊瑚保持共生關係。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甲藻和珊瑚共生分子機制藏謎底
    廈門大學教授林森傑等以蟲黃藻作為模式生物,通過基因組測序,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地分析了甲藻基因組的結構特性,描繪了珊瑚蟲和蟲黃藻共生過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 珊瑚與魚兒複雜有愛的親密關係
    珊瑚礁是是珊瑚目的動物形成的一種結構,這個結構可以大到影響其周圍的環境和生物。珊瑚礁只佔地球表面積的百分之一,但卻佔了海洋漁業資源的四分之一以上,數千年來,經過無數的微生物堆積形成了這個星球上最大的生物群。珊瑚礁是人類資源的寶庫,全球有109個國家的海岸線擁有超過10萬公裡的珊瑚礁,供養著成百上千萬的人們。太平洋大大小小的島國居民90%以上的動物蛋白質都是來自於珊瑚魚類。
  • 珊瑚與魚兒複雜有愛的親密關係
    珊瑚礁是是珊瑚目的動物形成的一種結構,這個結構可以大到影響其周圍的環境和生物。在深海和淺海中均有珊瑚礁的存在,它們是由成千上萬的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骨骼在漫長歲月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而這個時間往往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年的時間。珊瑚礁是一種多樣的立體結構,這樣就可以給許多生物提供了足夠的棲息空間。
  • 漲姿勢貼:你的珠寶珊瑚竟然會產卵!
    等等,這個產卵的珊瑚和珠寶珊瑚到底是什麼關係?上面的圖中展示了我們常說的珊瑚手串、珊瑚卵和珊瑚礁。此外,還有經常被提到的珊瑚蟲和潘通去年發布的潮流色「珊瑚橙」,這一堆「珊瑚」說的都是一回事兒嗎?珊瑚的顏色與其共生的藻類有關,例如:蟲黃藻。當珊瑚體內的共生藻數量下降時,會造成珊瑚白化的現象。所以,珊瑚骨本身的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的珊瑚是由於在其生長過程中要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黑色的珊瑚是由於其含有有機質所導致。
  • 小丑蝦虎和珊瑚那些事
    它們與大多數你想像不到的種類也有共生關係,更不用說了解它們之間共同生活的方式了。 在喬治亞理工學院,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共生關係遠比我們看到的還要複雜得多。 一開始,SPS珊瑚看起來只是小丑蝦虎魚所尋找的一個庇護所而已。但隨著科學家們的深入研究,很快就發現了一些更有趣的情況。
  • VOA慢速 | 一種新型海藻正在"吃掉"太平洋珊瑚
    Sometimes, environmental changes can cause an explosion in growth, they explained.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PLOS ONE.I'm Susan Shand.
  • 科學家破解深海珊瑚發光之謎
    科學家早就知道,在淺水中,這種生物體會發出綠光,而這是通過將螢光蛋白質作為一種「防曬霜」所形成的。這些蛋白質能夠吸收有害的紫外線並重新釋放出綠光,同時保護與它們共生的藻類——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提供了珊瑚生長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 科學家破解了深海珊瑚發光之謎
    Smith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深海珊瑚發出奇異光芒的原因——幫助它們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科學家早就知道,在淺水中,這種生物體會發出綠光,而這是通過將螢光蛋白質作為一種「防曬霜」所形成的。這些蛋白質能夠吸收有害的紫外線並重新釋放出綠光,同時保護與它們共生的藻類——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提供了珊瑚生長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 「熬過」白化 珊瑚變得更「堅韌」—新聞—科學網
    一項新研究發現,儘管白化事件威脅大堡礁珊瑚,但能夠「熬過」白化的珊瑚會變得更為堅韌,能更好地抵禦環境壓力。 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但這些顏色並非珊瑚本身所有,而是來自寄居於珊瑚體內的海藻。微小的共生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沒有了這些藻類,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亡。由於氣候變化引起海洋溫度上升,致使珊瑚所依賴的海藻減少,珊瑚也因此更易出現白化現象。
  • 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作者:臉哥珊瑚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在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它既不是一種植物,也不是海底的一種巖石。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珊瑚算是一種動物。它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珊瑚蟲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作為腔腸動物的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豔麗,常年生活在22-28攝氏度的海水中。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珊瑚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造礁珊瑚,又稱石珊瑚,體內有共生的蟲黃藻,這類珊瑚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淺水海域,其碳酸鈣外骨骼能形成礁石;另一類是非造礁珊瑚,沒有蟲黃藻共生,大部分生活在較深的海域,很少有鈣化骨骼,不能造礁。我們這裡所說的「種珊瑚」,涉及到的是造礁珊瑚。
  • 海藻如何影響生態?海藻林過於茂密未必是好事,會讓珊瑚無處安身
    藻類是一種單細胞植物,有些種類的海藻是可以作為浮遊生物在大海中央漂流的。筆者認為,我們所熟悉的海藻往往聚集在淺海區域,因為一般人認知中的海藻就像陸地上的植物需要找一處地方用來紮根一樣,它需要固著在海灘、巖石或者海底的泥沙上。
  • 植物與動物的合體——共生動物
    它們從卵裡孵出來之後,在沒吃海藻之前,它們一直是透明的,並且與它們的父母長得並不相像。直到吃了藻類之後,它們才會慢慢的變成綠色,發育成熟。2 斑點鈍口螈這種動物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柱動物,它們與藻類共生,身體細胞能夠直接從藻類獲得氧氣和碳水化合物。
  •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9 19:17:50 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鄭詣先、Chen-Ming Fan、Minjie Hu
  • 珊瑚的顏色為什麼這麼多這麼漂亮
    整個展覽佔據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以珊瑚和珊瑚礁為主線,展出標本500餘件,展示珊瑚礁的形成及分布、珊瑚礁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類群、珊瑚與人類的關係以及珊瑚礁的保護等內容。很多標本都是國內唯一的,極少對外展示。 此外,展廳內還有海葵與小丑魚、清潔蝦與魚類、淺海石珊瑚和軟珊瑚、珊瑚礁魚類等活體展示。甚至,你可能有機會親手摸一摸某些珊瑚。
  • 日本發現緯度最高珊瑚礁 4300年前開始形成
    珊瑚通常生活在水溫20攝氏度以上的熱帶、亞熱帶海域,高緯度地區很少生長。山野的研究小組在北緯34度25分的對馬市豐玉町志多浦水深約10米的海灣中發現了這塊珊瑚礁。這種珊瑚屬於環菊珊瑚,形成的珊瑚礁長約100米,寬約10米,厚約5.5米,據認為是從約4300年前就開始形成了。山野博哉一直致力於調查地球變暖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影響。
  • 全球珊瑚礁面臨生存危機:防曬霜是兇手之一
    現在,全球的珊瑚礁正面臨著嚴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