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藻和珊瑚共生分子機制藏謎底

2021-01-11 科學網

 

廈門大學教授林森傑等以蟲黃藻作為模式生物,通過基因組測序,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地分析了甲藻基因組的結構特性,描繪了珊瑚蟲和蟲黃藻共生過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為今後甲藻基因組學和珊瑚—蟲黃藻共生生態系統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

甲藻是海洋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之一,具備豐富的形態多樣性。其中蟲黃藻是珊瑚礁中必不可少的共生藻。珊瑚礁豐富的生態系統,全部依賴於造礁珊瑚蟲細胞內共生甲藻經光合固碳作用貢獻的初級生產力。在互惠互利的珊瑚—甲藻共生生態系統中,營養元素在共生體系內循環,共生藻產生的初級生產力成為珊瑚生長及成礁的基礎,因此珊瑚—蟲黃藻共生體系不僅是形成珊瑚礁的基礎,也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家指出,研究珊瑚—蟲黃藻的共生關係如何建立以及這種關係在環境脅迫下如何失衡和可能的修復,是國際上很久以來亟須解決的科學問題,其研究工作對保護珊瑚礁系統的多樣性及生態平衡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此前,甲藻分子遺傳機制了解的貧乏與其複雜性有關。比如甲藻葉綠體源自一個極其複雜的內共生進化史,並擁有巨大且多樣的基因組,相當於人類單倍體基因組的1~80倍。(來源: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相關焦點

  • Science:廈門大學測序甲藻物種S. kawagutii的完整基因組
    甲藻(dinoflagellate)並不快樂。在好的時候,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自由漂浮生活在海洋中,或是與珊瑚(corals)共生,成為一大群軟體動物、小魚和珊瑚物種的午餐。其中的一些甲藻能夠生物發光,因此會在夜裡發光。但在不好的時候,甲藻會用赤潮毒害貝類養殖區,拋棄珊瑚礁讓其緩慢地白化死亡。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海缸的控藻:甲藻(褐色菌膜&菌絲)
    甲藻有很多類,其中部分甲藻是有毒性的。我們魚缸中的甲藻有一部分可能是「Gambierdiscus」甲藻,翻譯過來叫「甘比亞藻「,甘比亞藻是「甘比亞毒素」的重要生產者。如果被魚食用了這種甲藻,魚類就會成為「甘比亞毒素」的攜帶者,被稱為雪卡魚。人類食用雪卡魚會產生嚴重的中毒現象。[4]是不是覺得甲藻很牛?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但珊瑚和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是否牢固到足以抵擋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挑戰?這個問題促使全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正努力研究和破解珊瑚與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關係。 科學家說,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複雜關係,在這當中,單細胞藻類附著在珊瑚上,不僅獲得了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排洩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研究揭示共生信號組分CERBERUS調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謝芳團隊以CERBERUS is critical for stabilization of VAPYRIN during rhizobial infection in Lotus japonicu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研究論文
  • 全球變暖對珊瑚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關係形成威脅
    這個奇特的安排是自然界最精美也最複雜的合作,但現在,面對氣候變化,兩種生物間的共生關係正面臨著嚴重挑戰。   珊瑚是海洋裡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共生是長期共進化的過程。叢枝菌根共生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其共生信號通路被豆科植物進一步利用,參與建立豆科植物與固氮根瘤菌的共生。然而,對AM真菌與根瘤菌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卻知之甚少。生物間的協同進化依賴於相互作用,特別是生物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根周圍的區域稱為根際,該微環境代表了植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生態位。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80海缸開缸介紹及甲藻實戰分享
    我在《海缸的控藻:褐藻的處理與治療》這篇文章中分享了褐毛藻的治理方法,甲藻的治理我沒還沒發布,但是很多朋友後臺交流的時候已經提出了我的治理觀點。正好我手裡有一套80*60*55的底濾缸碰到了這個問題。大約4天左右的時候,整個魚缸就很乾淨了,雖然石頭上還有一些綠絲藻,但是這種藻絕對是受生物歡迎的藻類,所以我直接下了幾顆珊瑚試水。同志們,截止到目前,一切都很順利,站在魚缸前,抽一根煙,我的心情也是美美噠!----東傑聊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在開缸1周後,這口缸爆發了甲藻(褐色的菌膜,菌絲,光照下可生成氣泡,纏繞珊瑚)。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100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SHR-SCR是植物發育的幹細胞程序關鍵模塊,在植物幹細胞區域和內皮層表達。」
  • 【何工出品】南美白對蝦養殖季度殺手(一):甲藻、裸甲藻
    【何工出品】南美白對蝦養殖季度殺手(一):甲藻、裸甲藻出處:水產熱點 作者:何工 水產養殖網 2016-05-30 18:06:00 今年4月,粵西雷州和徐聞高鹽度地區早造白蝦放苗後不久,出現了大面積排塘、棚蝦大量偷死現象,早造放苗成功率不足三成,直接導致隨後放苗的養殖戶出現觀望心理,這也是今年白蝦養殖戶推遲放苗一個月的重要原因。
  • 小丑蝦虎和珊瑚那些事
    它們與大多數你想像不到的種類也有共生關係,更不用說了解它們之間共同生活的方式了。 在喬治亞理工學院,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共生關係遠比我們看到的還要複雜得多。 一開始,SPS珊瑚看起來只是小丑蝦虎魚所尋找的一個庇護所而已。但隨著科學家們的深入研究,很快就發現了一些更有趣的情況。
  • 甲藻裸藻如何轉水?
    一、甲藻裸藻的危害池塘投餵量增加,池塘底部沉積了過量的有機物,隨著溫度的升高,有機物分解加快,水體富營養化。加上天氣突變導致的藻類大量死亡,打破了水體本來建立起來的有效平衡,甲藻,裸藻等大量繁殖形成水華。
  •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9 19:17:50 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鄭詣先、Chen-Ming Fan、Minjie Hu
  •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2017-12-01 動物研究所 【字體這些微生物與昆蟲間緊密的互利共生關係顯著提高了昆蟲的適應性;同時,也存在資源上的競爭,形成相互拮抗作用。在這種共生體系中,微生物與昆蟲的關係處於動態變化中,但是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調控這種動態變化的信號分子的相關研究報導還不多。  紅脂大小蠹是一種源自美國的重大林業外來入侵害蟲。
  • ...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據統計,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因此,共生固氮對於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共生固氮是豆科植物為了更好地適應氮素匱乏環境演化而來的,其本身是一個耗能的生物學過程,因此豆科植物會根據環境土壤中的氮素水平,開啟或關閉結瘤固氮發育程序。有趣的是,環境土壤中低濃度的氮素會促進結瘤固氮,而高濃度氮素則抑制結瘤固氮。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合萌的結瘤遺傳學研究揭示了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機制!
    主要對兩種溫帶模式豆科植物Medicago truncatula和Lotus japonicus進行了深入研究,獲得了控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關係建立和運作的重要信息。在一般情況下,植物識別關鍵的根瘤菌信號分子(稱為Nod因子),觸發共生信號通路,導致侵染線的發展,引導細菌進入根部,並在遠處形成結瘤分生組織,在那裡輸送和容納細菌以固定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