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教授林森傑等以蟲黃藻作為模式生物,通過基因組測序,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地分析了甲藻基因組的結構特性,描繪了珊瑚蟲和蟲黃藻共生過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為今後甲藻基因組學和珊瑚—蟲黃藻共生生態系統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
甲藻是海洋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之一,具備豐富的形態多樣性。其中蟲黃藻是珊瑚礁中必不可少的共生藻。珊瑚礁豐富的生態系統,全部依賴於造礁珊瑚蟲細胞內共生甲藻經光合固碳作用貢獻的初級生產力。在互惠互利的珊瑚—甲藻共生生態系統中,營養元素在共生體系內循環,共生藻產生的初級生產力成為珊瑚生長及成礁的基礎,因此珊瑚—蟲黃藻共生體系不僅是形成珊瑚礁的基礎,也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家指出,研究珊瑚—蟲黃藻的共生關係如何建立以及這種關係在環境脅迫下如何失衡和可能的修復,是國際上很久以來亟須解決的科學問題,其研究工作對保護珊瑚礁系統的多樣性及生態平衡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此前,甲藻分子遺傳機制了解的貧乏與其複雜性有關。比如甲藻葉綠體源自一個極其複雜的內共生進化史,並擁有巨大且多樣的基因組,相當於人類單倍體基因組的1~80倍。(來源: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