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藻,學名Dinoflagellates。
可以入選最頭疼,最噁心的藻類之一吧?
甲藻跟其他的藻不同,魚缸裡的一片甲藻,其實是由一個一個的單細胞聚合而成的,也就是我們說的「菌膜」,甲藻同硅藻一樣,可以一夜遍布魚缸,原因就是他們是細胞分裂生殖,1分2,2分4,4分8......
顯微鏡下的甲藻呈現出明顯的單細胞型
成片的甲藻呈現為褐色的,鐵鏽色的菌膜,菌絲狀,會漂浮在水中,會「拉絲」,在燈光下有大量氣泡生成。
在自然海域中,大片的甲藻聚集,就會形成赤潮!小時候我還以為海邊的赤潮是魚蟲聚集的效果呢。
甲藻主要有兩種,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這是我們魚缸內的主要類型,有光的時候迅速增殖。
還一種是非光合甲藻,這種就厲害,非光合甲藻會吞噬硅藻,以及其他微生物的卵.....
甲藻有很多類,其中部分甲藻是有毒性的。我們魚缸中的甲藻有一部分可能是「Gambierdiscus」甲藻,翻譯過來叫「甘比亞藻「,甘比亞藻是「甘比亞毒素」的重要生產者。如果被魚食用了這種甲藻,魚類就會成為「甘比亞毒素」的攜帶者,被稱為雪卡魚。人類食用雪卡魚會產生嚴重的中毒現象。[4]
是不是覺得甲藻很牛?
這也是為何藻缸裡爆發甲藻的時候,絕大多數珊瑚會出現狀態萎靡,甚至死亡的原因。尤其是當一縷一縷的甲藻附著在珊瑚上的時候,珊瑚會嚴重的萎縮。
魚缸中的甲藻爆發的原因主要有2個:營養失衡、生物失衡!
在2013年左右,我飼養了大量紐扣。在有一段時間,缸內菌膜不斷,包裹紐扣,造成了大量敏感品種死亡。
在找尋原因的時候,我請教了高玩「欲望的旗幟」。我向他敘述了我近期的操作。其中就包括使用了ZEO AA(胺基酸)。經過分析,可能是過量的ZEO AA導致了菌膜的爆發。
我之後特別注意胺基酸用量。但是還有有2次過量使用胺基酸後,菌膜迅速爆發的經歷。這也驗證了過量的高效營養輸入會導致甲藻爆發這件事。
生物失衡也屬於營養失衡。單獨拿出來講是方便大家更好理解。
典型的生物失衡後爆發紅泥的情況有:NP超低時;快速降低磷酸鹽;使用抗生素\殺菌類藥物治療紅泥、綠泥;使用死石/人工石直接開缸。以上情況均極易導致甲藻爆發。
魚缸裡存在異養菌及各種浮遊藻類,當氨氮過低/或某一項指標突然降低的時候,部分品種的異養菌及浮遊藻處於一個低谷狀態,這時候處於弱勢,而甲藻會有較強的「抗餓性」,隨著氨氮的降低及環境的改變(例如PH,水流,燈光等因素),甲藻逐漸強大,形成了優勢藻群;而當再次提高氨氮指標後,異養菌及浮遊藻類又成為了優勢菌群,所以才會出現NO3/PO4指標很低的時候,更容易爆發甲藻的現象,這點可以在我參考文獻[2]中看到。並且也可以成為在使用抗生素後爆發甲藻的依據。
而死石/人造石開缸初期,因為系統生物群落不完善,所以也極易出現生物群落失衡的問題。
所以有的時候,你略微提升氨氮磷後,甲藻可能會逐漸消失。
對於甲藻的治理,我的建議是,在爆發時,不用試圖去虹吸,或者魚撈去減少缸內的甲藻,因為這極有可能刺激甲藻的爆發,讓他們順其自然的生長。
你可能不信任我這個說法,但是這是我的經驗,在我下面的視頻中也證明了這一點,清理甲藻沒有任何作用,還會刺激甲藻轉為菌絲,附著在珊瑚上。
但是我們並不是束手無策,根據甲藻爆發的成因及特點,我們可以嘗試做以下操作來嘗試控制,消除甲藻:
不要試圖用生物來啃食甲藻,甲藻爆發的時候,首先掛掉的就是缸裡的食藻螺類,因為甲藻是有毒的。而 掛掉的螺不及時清理很快就有腐爛分解為氨氮磷,繼續參與到魚缸的惡性循環中來。
不要嘗試大規模換水,這極有可能刺激甲藻更瘋狂的生長。
UV意義不大,這種藻會遊泳的,且分裂速度快。
當魚缸的環境到達一個臨界點後,甲藻會在1-3天內消失。但是何事達到臨界點,需要你堅持一條路。
我飼養海水這幾年,一共碰到過五次甲藻爆發。
第一次是2014年左右,我還在大規模繁殖紐扣時,我過量的使用某品牌的胺基酸,導致整個魚缸的紐扣都被甲藻覆蓋,死亡嚴重。當時還沒有積累如今的知識,所以當時的辦法就是重新買石頭開缸爆藻。存活的紐扣轉移整理箱暫養,每日吸管吹走附著在紐扣上的菌膜。
第二次應該是在2016年左右,我用頭孢來治理紅泥,紅泥消退後到的第二周,甲藻爆發。非常嚴重,掛掉了一些珊瑚。
另外兩次同樣是胺基酸惹的禍。
第五次是在2019年2月中旬,我來詳細介紹下這次的情況:
我為了寫海缸文章,單獨開了一個80缸,用來做各種實驗論證。2月中旬正好爆藻結束,我放了部分珊瑚後,一周內,甲藻爆發,但是不嚴重,我及時進行了水質調整,很快搞定。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我的做法很簡單,改變魚缸環境,主要是水的PH與KH,因為上文我分享過,甲藻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不耐環境變化。
順帶說一句,提升KH\PH的用品叫「KH提升劑」「PH提升劑」,直接X寶搜索就可以了,我用的是分析純。
甲藻跟硅藻在初期很像,但是判斷方法很簡單,注意觀察我的視頻裡石頭上的綠藻,甲藻會導致綠藻粘合在一起,好像你半個月沒洗的頭,最重要的是甲藻會拉絲。
不過有種只蔓延在沙面上的甲藻不拉絲,但是在光照下會快速生成氣泡。
以後幫大家搬運一篇在家簡單分辨甲藻褐藻的帖子。
參考文獻:
【1】紀煥紅, 葉屬峰, 劉星,等. 南麂列島海域浮遊植物生態特徵及甲藻赤潮頻發原因[J]. 海洋科學進展, 2008, 26(2):234-242.
【2】東海圍隔生態系內浮遊植物對營養鹽的響應[D].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007.
【3】Delbeek,J.C. and Sprung 1994. The Reef aquarium.Ricordea Publ.,Coconut Grove,FLA.pp 544.
【4】百度百科:雪卡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