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缸的控藻:甲藻(褐色菌膜&菌絲)

2020-10-11 東傑聊

甲藻,學名Dinoflagellates。

可以入選最頭疼,最噁心的藻類之一吧?

甲藻跟其他的藻不同,魚缸裡的一片甲藻,其實是由一個一個的單細胞聚合而成的,也就是我們說的「菌膜」,甲藻同硅藻一樣,可以一夜遍布魚缸,原因就是他們是細胞分裂生殖,1分2,2分4,4分8......

顯微鏡下的甲藻呈現出明顯的單細胞型

成片的甲藻呈現為褐色的,鐵鏽色的菌膜,菌絲狀,會漂浮在水中,會「拉絲」,在燈光下有大量氣泡生成。

在自然海域中,大片的甲藻聚集,就會形成赤潮!小時候我還以為海邊的赤潮是魚蟲聚集的效果呢。



甲藻主要有兩種,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這是我們魚缸內的主要類型,有光的時候迅速增殖。

還一種是非光合甲藻,這種就厲害,非光合甲藻會吞噬硅藻,以及其他微生物的卵.....

甲藻有很多類,其中部分甲藻是有毒性的。我們魚缸中的甲藻有一部分可能是「Gambierdiscus」甲藻,翻譯過來叫「甘比亞藻「,甘比亞藻是「甘比亞毒素」的重要生產者。如果被魚食用了這種甲藻,魚類就會成為「甘比亞毒素」的攜帶者,被稱為雪卡魚。人類食用雪卡魚會產生嚴重的中毒現象。[4]

是不是覺得甲藻很牛?

這也是為何藻缸裡爆發甲藻的時候,絕大多數珊瑚會出現狀態萎靡,甚至死亡的原因。尤其是當一縷一縷的甲藻附著在珊瑚上的時候,珊瑚會嚴重的萎縮。




魚缸中的甲藻爆發的原因主要有2個:營養失衡、生物失衡!



營養失衡:

在2013年左右,我飼養了大量紐扣。在有一段時間,缸內菌膜不斷,包裹紐扣,造成了大量敏感品種死亡。

在找尋原因的時候,我請教了高玩「欲望的旗幟」。我向他敘述了我近期的操作。其中就包括使用了ZEO AA(胺基酸)。經過分析,可能是過量的ZEO AA導致了菌膜的爆發。

我之後特別注意胺基酸用量。但是還有有2次過量使用胺基酸後,菌膜迅速爆發的經歷。這也驗證了過量的高效營養輸入會導致甲藻爆發這件事。

生物失衡:

生物失衡也屬於營養失衡。單獨拿出來講是方便大家更好理解。

典型的生物失衡後爆發紅泥的情況有:NP超低時;快速降低磷酸鹽;使用抗生素\殺菌類藥物治療紅泥、綠泥;使用死石/人工石直接開缸。以上情況均極易導致甲藻爆發。

魚缸裡存在異養菌及各種浮遊藻類,當氨氮過低/或某一項指標突然降低的時候,部分品種的異養菌及浮遊藻處於一個低谷狀態,這時候處於弱勢,而甲藻會有較強的「抗餓性」,隨著氨氮的降低及環境的改變(例如PH,水流,燈光等因素),甲藻逐漸強大,形成了優勢藻群;而當再次提高氨氮指標後,異養菌及浮遊藻類又成為了優勢菌群,所以才會出現NO3/PO4指標很低的時候,更容易爆發甲藻的現象,這點可以在我參考文獻[2]中看到。並且也可以成為在使用抗生素後爆發甲藻的依據。

而死石/人造石開缸初期,因為系統生物群落不完善,所以也極易出現生物群落失衡的問題。

所以有的時候,你略微提升氨氮磷後,甲藻可能會逐漸消失。



對於甲藻的治理,我的建議是,在爆發時,不用試圖去虹吸,或者魚撈去減少缸內的甲藻,因為這極有可能刺激甲藻的爆發,讓他們順其自然的生長。

你可能不信任我這個說法,但是這是我的經驗,在我下面的視頻中也證明了這一點,清理甲藻沒有任何作用,還會刺激甲藻轉為菌絲,附著在珊瑚上。



但是我們並不是束手無策,根據甲藻爆發的成因及特點,我們可以嘗試做以下操作來嘗試控制,消除甲藻:

  • 大規模爆發,過多的甲藻的情況,可以考慮關燈3-4天,讓魚缸處於黑暗中,但是這不能消滅甲藻,只是短時間的限制了甲藻,一旦開燈,很快爆發。
  • 如果是長期不餵食物導致的菌膜爆發,則適當的提高氨氮,來恢復競爭生物的勢力。
  • 如果是胺基酸\液體營養液加入過多導致的菌膜爆發,則需要換水,及緩慢等待缸內生物群落的回覆。可以強化蛋分的輸出,大約3-4天一整杯的收集杯量
  • 使用活性炭來降低有機物的含量,同時也可以考慮使用臭氧來降低有機物,請配合ORP表,建議讓ORP維持在400左右。
  • 改變水質的重要指標:PH。我的實踐證明提高魚缸的PH與KH到8.0以上,在早期對抗甲藻的時候有很好的效果。[3]

不要試圖用生物來啃食甲藻,甲藻爆發的時候,首先掛掉的就是缸裡的食藻螺類,因為甲藻是有毒的。而 掛掉的螺不及時清理很快就有腐爛分解為氨氮磷,繼續參與到魚缸的惡性循環中來。

不要嘗試大規模換水,這極有可能刺激甲藻更瘋狂的生長。

UV意義不大,這種藻會遊泳的,且分裂速度快。

當魚缸的環境到達一個臨界點後,甲藻會在1-3天內消失。但是何事達到臨界點,需要你堅持一條路。

我飼養海水這幾年,一共碰到過五次甲藻爆發。

第一次是2014年左右,我還在大規模繁殖紐扣時,我過量的使用某品牌的胺基酸,導致整個魚缸的紐扣都被甲藻覆蓋,死亡嚴重。當時還沒有積累如今的知識,所以當時的辦法就是重新買石頭開缸爆藻。存活的紐扣轉移整理箱暫養,每日吸管吹走附著在紐扣上的菌膜。



第二次應該是在2016年左右,我用頭孢來治理紅泥,紅泥消退後到的第二周,甲藻爆發。非常嚴重,掛掉了一些珊瑚。

另外兩次同樣是胺基酸惹的禍。

第五次是在2019年2月中旬,我來詳細介紹下這次的情況:

我為了寫海缸文章,單獨開了一個80缸,用來做各種實驗論證。2月中旬正好爆藻結束,我放了部分珊瑚後,一周內,甲藻爆發,但是不嚴重,我及時進行了水質調整,很快搞定。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我的做法很簡單,改變魚缸環境,主要是水的PH與KH,因為上文我分享過,甲藻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不耐環境變化。

順帶說一句,提升KH\PH的用品叫「KH提升劑」「PH提升劑」,直接X寶搜索就可以了,我用的是分析純。

甲藻跟硅藻在初期很像,但是判斷方法很簡單,注意觀察我的視頻裡石頭上的綠藻,甲藻會導致綠藻粘合在一起,好像你半個月沒洗的頭,最重要的是甲藻會拉絲。

不過有種只蔓延在沙面上的甲藻不拉絲,但是在光照下會快速生成氣泡。

以後幫大家搬運一篇在家簡單分辨甲藻褐藻的帖子。

參考文獻:

【1】紀煥紅, 葉屬峰, 劉星,等. 南麂列島海域浮遊植物生態特徵及甲藻赤潮頻發原因[J]. 海洋科學進展, 2008, 26(2):234-242.

【2】東海圍隔生態系內浮遊植物對營養鹽的響應[D].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007.

【3】Delbeek,J.C. and Sprung 1994. The Reef aquarium.Ricordea Publ.,Coconut Grove,FLA.pp 544.

【4】百度百科:雪卡毒素

相關焦點

  • 80海缸開缸介紹及甲藻實戰分享
    我在《海缸的控藻:褐藻的處理與治療》這篇文章中分享了褐毛藻的治理方法,甲藻的治理我沒還沒發布,但是很多朋友後臺交流的時候已經提出了我的治理觀點。正好我手裡有一套80*60*55的底濾缸碰到了這個問題。你永遠要注意一個問題:「柏林海缸的細菌系統遠遠比水質指標更重要」!但是您千萬別聯繫我討論菌,我也不清楚,這個東西無法直接衡量,所以對咱們普通人來說,這裡更多的是靠經驗,而恰好我積攢了一些經驗。因為造景是整體入缸,如果徹底刷洗相當麻煩,所以我使用木棍旋轉(詳細見海缸的控藻:手動除藻)加下手直接開擼的方式清理了部分綠絲藻。
  • 海缸的控藻:手動除藻
    一把牙刷:一把牙刷是我們海缸玩家的最方便的工具之一,沒想到吧!它的形狀細長,不容易碰倒珊瑚,特別適合刷個別石頭上的頑固絲藻。(打火機烤一下,折彎定性後,專門刷小縫隙,侵刪)(折彎後的牙刷很適合清潔有珊瑚、活石的縫隙)信用卡:沒錯,信用卡或者類似的塑料卡片,是非常好的魚缸玻璃綠斑藻清理工具。而且不會像金屬藻刀一樣生鏽。
  • 海缸的控藻:硅藻(褐藻)的處理與治療
    硅藻不論淡水還是海水都是常見藻類,我們一般按照他的顏色稱為「褐藻」,您閱讀了我的一些列藻類文章後,我相信已經理解了使用正確的名字的優點,所以,請咱們海缸玩家率先使用正確的稱呼吧。如下圖,大片的硅藻:---------東傑聊----------我們先說下硅藻有多偉大:地球上大約四分之一的有機碳固化是由活的硅藻完成的,大多數硅藻(少數硅藻有毒)除了可以被很多生物作為食物來吃以外,也是大氣氧氣的主要來源!
  • 海缸的控藻:藍藻(紅泥、綠泥)
    這是魚缸控藻的第15篇文章,如果你對海缸有興趣,請關注我,並翻閱我的歷史文章。在這一章,我來分享下我知道的藍藻知識。藍藻(Cyanobacteria)也叫藍綠藻,藍綠菌。說他是藻,但是他有原核細胞組織;說他是菌,但是他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 家庭飼養海缸NP雙0就會翻缸?(中)
    而搜索甲藻(菌膜),則大部分的解決辦法增加了一項」添加菌「的操作,不管是」XX牌硝化細菌「,還是某種特殊的菌。從現象分析本質,我們可以理解為,加大營養的輸入是為了給珊瑚直接提供額外的養分;同時補充的養分給系統內的生物群落帶來了食物,食物激活/刺激生物菌落的恢復,而其中一部分菌/微藻又可以再被珊瑚捕食,給珊瑚帶來營養。
  • 【何工出品】南美白對蝦養殖季度殺手(一):甲藻、裸甲藻
    圖1(40倍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一些快速遊動的小黑點)在魚蝦塘表現特徵:水色褐色偏暗、綠色偏暗、醬油水等暗淡無光澤、藻相不清晰、晝夜PH值變化大於0.8的水體(圖2)。&nbsp放苗3-10天,蝦塘出現甲藻,蝦苗往往出現連續幾天沿塘壁狂遊現象,不及時處理的時候,4天左右蝦苗肌肉發白、出現大量死亡。2、養殖中期,不吃料白體起遊而亡。養殖中期蝦塘出現甲藻佔優勢,白蝦往往首先出現減料、不吃料,最後肝胰腺嚴重受損、肌肉發白、在水面遊動或者趴在池壁草叢死亡(圖3),嚴重時20萬苗的蝦塘1天可死亡1-2萬尾(接近10%日死亡率)
  • 林下竹蓀對生長條件的要求|菌絲|孢子|原基|菌絲體_網易訂閱
    菌蓋鐘形,高、寬各3-5cm,具顯著網格,內含綠褐色臭而黏的孢子液,頂端平,有一穿孔。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達3 -6cm。網眼圓形,直徑1-4mm,有時部分呈膜狀。柄白色或烏白色,中空、紡錘形至圓筒形,中部粗約3cm,向上漸細,壁海綿狀。孢子平滑,無色,橢圓形。  紅託竹蓀子實體高20 - 33cm。菌託紅色。
  • 甲藻裸藻如何轉水?
    一、甲藻裸藻的危害池塘投餵量增加,池塘底部沉積了過量的有機物,隨著溫度的升高,有機物分解加快,水體富營養化。加上天氣突變導致的藻類大量死亡,打破了水體本來建立起來的有效平衡,甲藻,裸藻等大量繁殖形成水華。
  • 海缸,流浪的海洋
    熵是「時間之矢」(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爵士原話),時間是有力量的,時間亦是萬物永恆的腐蝕劑,時間將所有的人,社會、生物、地球、太陽系以及宇宙引入不可逆的寂滅之路。這定律就是大名鼎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是一條有史以來令人類越看越絕望的物理定律!熵就是無序,並且熵會始終增加,永不自然減少,這就是熵增定律。
  • Science:廈門大學測序甲藻物種S. kawagutii的完整基因組
    甲藻(dinoflagellate)並不快樂。在好的時候,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自由漂浮生活在海洋中,或是與珊瑚(corals)共生,成為一大群軟體動物、小魚和珊瑚物種的午餐。其中的一些甲藻能夠生物發光,因此會在夜裡發光。但在不好的時候,甲藻會用赤潮毒害貝類養殖區,拋棄珊瑚礁讓其緩慢地白化死亡。
  • 甲藻和珊瑚共生分子機制藏謎底
    廈門大學教授林森傑等以蟲黃藻作為模式生物,通過基因組測序,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地分析了甲藻基因組的結構特性,描繪了珊瑚蟲和蟲黃藻共生過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 魚缸菌膜是何方神聖?對觀賞魚有害嗎?你該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菌膜到底是何方神聖?菌膜的全稱是「細菌生物膜」,是一種常見的微生物自我保護現象。除了魚缸裡面會出現菌膜,有水的花瓶裡也有,空調排水管裡面也有。在魚缸裡,常見出現菌膜的地方有三個:水管內壁和外壁、加熱棒上和沉木上,其實水草上和石頭上也會長菌膜,白棉和玻璃膠上也有可能存在菌膜,反而在魚缸玻璃內壁上長得不多。不是所有的細菌都可以長出菌膜,能長出菌膜的細菌大多是帶有鞭毛。
  • 海缸溢流下水的設計竟然有這麼多的玄機!
    大家好,很多新手玩家在看到海缸下水的時候,都是一臉懵。有的玩家在設計海缸的時候,對於下水的造型、方式拿不定注意。不用擔心,今天就帶大家看看海缸中常用的幾種下水,說不定會給你很大的啟發哦。其實目前海缸溢流的方式有三種:一種:三重溢流美觀度低、噪音大,海缸中幾乎已經被淘汰了。
  • 我的世界菌絲怎麼用 菌絲繁殖方法
    我的世界菌絲怎麼用 菌絲繁殖方法 來源:www.18183.com作者:似水流年時間:2015-08-05 我的世界菌絲怎麼用呢?本文小編為您帶來我的世界菌絲怎麼用 菌絲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