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廈門大學測序甲藻物種S. kawagutii的完整基因組

2021-01-11 騰訊網

甲藻(dinoflagellate)並不快樂。在好的時候,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自由漂浮生活在海洋中,或是與珊瑚(corals)共生,成為一大群軟體動物、小魚和珊瑚物種的午餐。其中的一些甲藻能夠生物發光,因此會在夜裡發光。但在不好的時候,甲藻會用赤潮毒害貝類養殖區,拋棄珊瑚礁讓其緩慢地白化死亡。

現在越來越多的時候,處於不好的狀況。為了找到答案,由來自廈門大學、康乃狄克大學、華大基因等處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第一次測序了甲藻物種S. kawagutii的完整基因組。研究結果發布在11月6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研究的領導者、廈門大學特聘教授林森傑(Senjie Lin)說:「這一物種是珊瑚礁必不可少的內共生生物。」內共生生物是一種生活在另一生物體內的生命形式。林森傑說,S. kawagutii對珊瑚而言必不可少,珊瑚依賴甲藻的光合作用作為糖類及營養化合物的來源。沒有甲藻,珊瑚會白化,無法生長,通常死亡。但這種關係似乎對於S. kawagutii來說並非必不可少,儘管在營養物貧乏的海洋生態環境中,珊瑚宿主的代謝廢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供應。

研究人員懷疑,當條件不符合它們的喜好時,甲藻可以脫逃,將自身變為不能滲透的小孢囊,等待適合於再度移居珊瑚的時機。這一易變性或許可以解釋有關S. kawagutii的另一個謎題:它具有對共生生物而言極大的基因組。通常,內共生生物以及與甲藻親緣關係密切的寄生蟲如瘧原蟲都依賴於宿主的細胞機器,缺乏獨立生存生物擁有的許多基因。為什麼S. kawagutii會有如此多的基因呢? 林森傑說:「這是我們不明白的一個謎題。」

林森傑和同事們分析了S. kawagutii的完整基因組,將之與相關生物的遺傳密碼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事情。例如,他們發現了一些與有性生殖有關的基因。像其他的甲藻一樣,S. kawagutii通常是無性生殖。一個甲藻簡單一分為二。但是當甲藻變為孢囊時,它們優先有性生殖,與其他甲藻混合它們的遺傳物質,或許是希望其中的一些後代將獲得更適合壓力環境的性狀。以往從未在其他甲藻中發現性相關基因。研究結果表明S. kawagutii確實是在不好的時候與珊瑚生活在一起。

研究人員還發現,S. kawagutii具有一個基因調控系統,看起來它可以調控珊瑚中的某些基因——換句話說,甲藻或可操控宿主的遺傳表達來使環境令自己感到更舒服。

林森傑說,他們發現的遺傳證據有力表明了,S. kawagutii在共生歷史過程中改變了它的遺傳構成,以更好地適應生活在特定宿主體內,應對氣候改變和汙染施加的壓力。認識它的基因組將有望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其他的甲藻。有很多的物種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許多不同的作用。

當赤潮時貝殼類動物吃下甲藻,生成的毒素會在貝殼類動物體內聚集,隨後毒害更大的動物,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害和公共衛生問題,這在全球已變得越來越常見。林森傑的研究小組希望,下一次測序一種沿長島北岸導致赤潮的甲藻的基因組。最終,他希望能夠解釋甲藻進化的機制以及環境條件是如何影響它們奇怪的生活方式的。

參考文獻:The Symbiodinium kawagutii genome illuminates dinoflagel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coral symbiosis

文章原題:廈門大學Science文章:令人驚奇的基因組

來源:生物通/何嬙

相關焦點

  • 甲藻和珊瑚共生分子機制藏謎底
    廈門大學教授林森傑等以蟲黃藻作為模式生物,通過基因組測序,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地分析了甲藻基因組的結構特性,描繪了珊瑚蟲和蟲黃藻共生過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 首個珊瑚基因組測序完成
    日本科學家完成了對鹿角珊瑚的基因組測序工作。(圖片提供:Chuya Shinzato) 第一個完整的珊瑚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珊瑚的起源時間比之前認定的時間早了很多,並且至少有一個重要的物種比環保人士所擔心的更為脆弱。
  • 剛剛,所有現生企鵝物種的基因組全部完成測序並公布數據
    此次公布的數據包括19種全新的高覆蓋度企鵝基因組序列,加上先前已經發表在GigaScience的2種企鵝基因組,目前所有現生企鵝物種的全基因組已經被完整解讀。這一研究成果為了解地質構造、氣候環境及人類活動對企鵝物種演化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
  • 700年前灌木恐鳥完整基因組被重組,現實「侏羅紀公園」或非幻想
    圖 | 帝企鵝近日,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用現代技術成功首次完整重組滅絕了 700 年的小灌木恐鳥基因組,這使得絕跡基因組學向實現 De-extinction (復活滅絕物種)目標——重現絕跡物種——更進了一步。
  • Science |首次!從接收到發表僅8天!西安交通大學公布了罌粟基因組圖譜!
    2018年8月31日,西安交通大學葉凱研究組聯合英國約克大學Graham研究組在Science發表題為「The opium poppy genome and morphinan product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報告了罌粟基因組草圖,其中包括了2.72 Gb
  • Science:馬基因組測序發現新染色體著絲點
    Science據11月5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研究人員成功地為一匹名叫Twilight的灰色的研究用馬做了基因組的測序。研究人員說,這一工作闡述了馴化的過程,並顯示了其與其它的像牛這樣的被測序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相似性。
  • 基因組測序是什麼
    基因組測序正在弄清楚基因組中DNA核苷酸或鹼基的順序-組成生物體DNA的As,Cs,Gs和Ts的順序。人類基因組由超過30億個這些遺傳字母組成。如今,大規模的DNA測序-雄心勃勃的項目(例如對整個基因組測序)所必需的規模-大多是由高科技機器完成的。就像您的眼睛掃描字母序列來閱讀句子一樣,這些機器「讀取」 DNA鹼基序列。
  • 盤點:近期最熱門的基因組測序成果 TOP5
    The scientist雜誌對近期最熱門的一些基因組測序成果進行了盤點,包括瀕臨滅絕的幾維鳥和極其聰明的章魚。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藥學院、加納大學和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85個惡性瘧原蟲(P. falciparum)的臨床分離株進行了基因組測序,這些樣本來自於加納的中部地區(瘧疾全年傳播)和北部地區(瘧疾季節性傳播)。他們在近期的BMC Genomics雜誌上發表文章,展示了惡性瘧原蟲在瘧疾流行地區面臨的選擇壓力,以及這種寄生蟲的基因組多樣性。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近日完成了對遊隼和獵隼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關於捕食生物生活方式演變的一些新認識,相關論文「Peregrine
  •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將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地球基因組計劃」最早是美國加州大學與中國華大基因練合倡議,將對目前所有的150萬個動物、植物和真菌測出完整的DNA編碼來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目前威康桑格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也都參與其中
  • Science:獼猴的參考基因組為進化和疾病研究提供線索
    鑑於獼猴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華盛頓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組裝出獼猴的最新參考基因組,發現了新的譜系特異性基因和擴展的基因家族,有望為進化研究和人類疾病提供線索。研究人員在《Science》雜誌上報導稱,更新後的獼猴基因組組裝將序列連續性提高了 120 倍。
  • 年中喜報|安諾三代測序助力微擬球藻基因組發布~
    assembly of Nannochloropsis oceanica provides evidence of host nucleus overthrow by the symbiont nucleus during speciation」的研究論文。
  • Science:首次開發出基因組編輯技術GESTALT追蹤細胞譜系
    美國南加州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家Rong Lu(未參與這項研究)說。「我認為研究癌症等疾病和理解組織再生也是非常有趣的」,她說。發育生物學的最重要---如果還沒有確定的話---目標是理解單個受精卵如何發育成一個完整的多細胞有機體。
  • 納米孔長讀長測序完成蜂鳥高度連續基因組組裝並提高異構體識別
    PromethION測序結合短讀長測序從頭組裝高度連續準確的紅喉蜂鳥基因組利用納米孔高通量測序儀PromethION,生成超過25 Gb的測序數據,N50大於40 Kb,結合短讀長測序,使用由Aleksey Zimin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Salzberg實驗室開發的MaSuRCA工作流程進行基因組混合組裝, 「安娜的蜂鳥(Anna’s hummingbird)」作為參考基因組
  • ddRAD測序為研究番茄的基因組多樣性提供新思路
    RAD-seq技術是一項基於全基因組酶切位點的簡化基因組測序技術。由於特異性酶切位點在全基因組範圍內分布廣泛,通過RAD-seq技術能夠獲得大多數物種內數萬至數十萬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標記。在此基礎上,RAD-seq技術又衍生出了多種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包括GBS、ddRAD、ezRAD以及2b-RAD等多種手段。
  • 美格基因引入Nanopore平臺助力宏基因組三代測序!
    美格基因宏基因組產品升級引入Nanopore平臺助力宏基因組三代測序新增「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讀長更長、組裝更佳更全面獲取微生物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一、產品優勢1、更真實反映菌群實際組成美格基因三代宏基因組採用「三+二」測序策略,三代宏基因組測序策略解決了二代讀長短的限制,能輕鬆覆蓋基因間區或基因特異性區域,長讀長Reads能夠更為精準地鑑定水體、土壤、腸道等生境中微生物的種類,有效提高微生物群落鑑定的解析度,更加真實的反映菌群的實際組成。
  • 科學家在9天內成功對11個人類基因組進行完整...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三年前,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家們就通過研究證明,利用在校園開發的相同納米孔測序就能實現對對人類基因組的長時間閱讀分析,這在當時的確是一項巨大的研究進展,但其卻需要15萬小時的計算時間和數周的工作。
  • 科學網—華中農業大學繪出最完整甜橙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3月21日,甜橙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在華中農業大學宣告完成。
  • 新技術可解析完整生物樣品中的DNA序列和結構
    新技術可解析完整生物樣品中的DNA序列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6:04:14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Fei Chen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原位基因組測序技術解析出完整生物樣品中的DNA序列和結構。
  • 三篇Science揭示單個細胞形成完整有機體的基因圖譜
    如今,在三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他們如何系統性地對發育中的斑馬魚和熱帶爪蟾(Xenopus tropicalis)胚胎內的每個細胞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揭示單個細胞如何形成一個完整有機體的路線圖。斑馬魚胚胎,圖片來自Fengzhu Xiong and Sean G. Megason/H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