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獼猴的參考基因組為進化和疾病研究提供線索

2020-12-22 上海威正翔禹生物

在研究人類生物學和疾病時,獼猴是最常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之一。鑑於獼猴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華盛頓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組裝出獼猴的最新參考基因組,發現了新的譜系特異性基因和擴展的基因家族,有望為進化研究和人類疾病提供線索。

研究人員在《Science》雜誌上報導稱,更新後的獼猴基因組組裝將序列連續性提高了 120 倍。他們還利用 650 萬條全長轉錄本對基因組進行注釋,以增加人們對基因內容、異構體多樣性和重複結構的了解。

同時,研究人員還對 853 只獼猴開展了全基因組測序,發現了近 8,600 萬個單核苷酸變異和 1,050 萬個插入缺失(indel)變異,包括與人類自閉症和發育遲緩有關的潛在破壞性變異。這些數據為開發人類疾病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提供了框架。

華盛頓大學的基因組科學教授 Evan Eichler 表示:「獼猴是靈長類的比較研究和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關鍵物種。這項工作是向獲得完整基因組邁出了重要一步,可幫助我們了解進化以及該物種在研究中的作用。我們現在終於可以解析基因組中一些更複雜的區域,並開始了解新基因如何進化。」 他是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另一名共同通訊作者、貝勒醫學院的 Jeffrey Rogers 認為,獼猴在進化研究的重要性體現在它與人類和大猩猩等相比在進化樹中處於哪個位置。他表示,遺傳學家經常在思考是什麼使人類與眾不同。而且,在比較人類與大猩猩基因組的差異時,人們很難分辨這些差異是由人類基因組的變化引起,還是由猿類基因組的變化引起。

「為了確定新穎性是來源於人類方面還是大猩猩方面,你需要一個外群。而獼猴就是一個很好的外群,因為它們處於進化樹中的適當位置,」Rogers 談道。「它們與人類、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係足夠近,而且我們非常了解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因為它們常作為生物醫學研究的模型。」

研究人員以一隻印度母獼猴作為研究對象,生成了長讀長序列數據,並組裝了基因組。這個參考基因組由 20 條常染色體和 1 條 X 染色體組成。為了完整起見,他們添加了基於細菌人工染色體的 Y 染色體。在各種分析之後,他們發現以往的獼猴基因組組裝中 99.7% 的缺口都補上了。方向錯誤的基因從舊基因組的 4.83% 減少到新基因組的 0.13%。

然後,研究人員對美國研究基地的 850 只獼猴以及三隻中國野生獼猴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大多數的獼猴(810 只)具有印度血統,其餘個體為中國血統或疑似混合血統。基於新的參考基因組,他們鑑定了這些獼猴中的 SNV 和 indel。他們共鑑定出 8,570 萬個 SNV 以及 1,050 萬個 indel,凸顯了獼猴的遺傳多樣性。

為了進一步闡明獼猴遺傳多樣性的生物學意義,研究人員隨後以自閉症和發育遲緩的基因作為對象,在獼猴中研究了人類直系同源基因的突變。他們表示,對於人類而言,這些基因的新發有害突變被認為是顯性的,並且具有很大的影響,但小鼠模型不足以概括人類神經行為特徵的複雜性。

出乎意料的是,他們還在獼猴中鑑定出 9 個帶有潛在有害突變的基因,而相應的人類基因是無法忍受突變的,這些新發突變與神經發育障礙有關。

Rogers 表示,獼猴對於各類疾病的研究都非常重要,從傳染病(包括 COVID-19)到神經疾病、癌症和生殖醫學。因此,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找到各種疾病的原因,並開發出治療方法。

更重要的是,獼猴的遺傳變異數據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發現天然存在的人類遺傳病模型。Rogers 表示,大多數的人類遺傳病是由人群中以較低頻率出現的突變引起的,尤其是隱性突變。這種突變在父母中是雜合的,但如果將兩個突變拷貝傳給孩子,則往往是有害的。

Rogers 解釋說,獼猴出現了大量的遺傳變異,這對基因是有害的,但大多數的變異是隱性的。「當我們對獼猴隨機採樣時,我們發現群體中存在大量的突變,這些突變會導致人類遺傳病,但它們的發生頻率很低,因此我們也很少在獼猴中看到這些疾病,」 他說。「通過鑑定攜帶突變的個體,你可以追蹤它們的後代,或生成純合個體,然後建立天然存在的人類遺傳病模型。」

這種自發的疾病模型不需要任何生物工程技術即可創建,並且可以如實地概括遺傳病。例如,Rogers 指出,他和同事正在使用這種技術來研究導致先天性失明的視網膜變性表型,並建立了視錐細胞特發性突變的獼猴模型,這種突變會導致人類漸進性失明。

「我們正在獼猴身上研究和試驗基因療法和幹細胞療法,而不必自己構建疾病模型,」 他說。「我們只是利用天然存在的模型。」(生物通 薄荷)

原文檢索

Sequence diversity analyses of an improved rhesus macaque genome enhance its biomedical utility

Science 18 Dec 2020:Vol. 370, Issue 6523, eabc6617DOI: 10.1126/science.abc6617

來源: 生物通

Ausbian進口胎牛血清,極低內毒素,檢測報告齊全,品質可靠.北京締一生物供貨穩定,近二十年專業經驗,免費提供細胞培養答疑幫助,業內口碑極佳.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報導改進後的獼猴基因組
    科學家報導改進後的獼猴基因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20:51 美國華盛頓大學Evan E. Eichler等研究人員合作報導改進後的獼猴基因組。
  • Science:基因組進化樹揭示生命進化本質
    看來進化是一個緩和緊張關係的故事,對變化環境的適應是與功能嚴密的生物機器需求的一場拉力戰。在本期專題部分,三篇綜述和一組新聞討論了這個複雜故事的不同方面。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科學家正在了解哪些影響促進多樣性或給我們的生物機器施加約束。比較基因組學也給人類生理的進化歷史提供了線索,同時可能會提示治療疾病的新方法。 基因組學與生命之樹 給所有活的東西建一個生命之樹是系統分類研究人員面臨的一個挑戰。
  • 黃蜂獨特的面部識別能力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線索
    對昆蟲遺傳學的新分析表明,這些獨特而複雜的技能發展得異常迅速,這一趨勢為人們全面了解智力和有利性狀的發展提供了線索。這項研究是由康奈爾大學的遺傳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他們希望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北方紙黃蜂進化出了哪些特徵,而且還能更快地理解它們的形成原因。「我們要探討的主要問題是複雜特徵如何演變。認知進化的方式和節奏是什麼?」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從而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同時該研究也通過基因組的選擇消除分析,分別對分布於最南端的獼猴海南亞種(M. m. brevicaudus)和最北端的獼猴華北亞種(M. m. tcheliensis)的環境適應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在基因組的水平上闡明了其適應不同環境的分子機制。
  • 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基因組測序完成
    近日來自中山大學、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對兩種獼猴屬動物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 獼猴中HIV-1EV抗體共進化導致中和寬度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雖然HIV-1 M組的Env多樣性非常高,但HIV-1env的直接進化潛力仍然受到限制,這種悖論——在全球範圍內Env的極端多樣性。但是對個體即時或短期進化的限制——可以通過相互競爭的進化力量來解釋。
  • 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
    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4:04:38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Ray Ming和中國科學院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Jin Chen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研究人員從冬眠動物進化中尋找治療肥胖等疾病線索
    新華社華盛頓11月26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研團隊從冬眠動物的基因組中發現可能與肥胖和代謝紊亂有關的基因片段,未來有望開發出治療人類相關疾病的新方法。  冬眠的哺乳動物體內會蓄積大量脂肪,但甦醒後依然能保持健康。
  • Science:重大進展!繪製出惡性瘧原蟲的藥物可靶向基因組圖譜
    2018年1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和化學遺傳學(chemogenetics)方法,在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一種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262種瘧原蟲細胞系中鑑定出新的藥物靶標和對37種不同的抗瘧疾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抗性基因
  • 獼猴中HIV-1病毒抗體共同進化
    獼猴中HIV-1病毒抗體共同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29:15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George M. Shaw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樹鼩已被用於感染性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皰疹病毒感染、禽流感病毒感染等模型創建,在視覺系統研究、近視模型,以及一些腫瘤模型構建方面,顯示了很好的前景。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近十年前,隨著一項覆蓋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啟動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構建起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鳥類演化的歷程。11月12日,《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該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觀察發生在眼前的進化,或能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疾病
    被稱為「增強子」的特定DNA序列控制著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位置、時間和強度。因此,研究增強子有助於更好地了解進化是如何發生的。除推動物種進化外,增強子突變還與80%以上的人類疾病有關。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組長Justin Crocker說:「我們所看到的生物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增強子的變化引起的。
  • Science:與衰老和疾病相關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大突破!
    因為它已被認為是人類衰老和疾病的重要生物標誌物。然而,大多數關於端粒長度和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都只限於單一的組織類型,即血液。對於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對端粒長度影響的研究人員來說,血細胞是否可以作為其他組織的可靠替代物呢?北京時間9月11日,發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對近1000名遺體捐贈者的25種不同人體組織的端粒長度進行了檢測。
  • 多項研究開發出可增強基因組編輯範圍的新型CRISPR/Cas9工具
    在2020年5月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和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成功設計出具有增強基因組編輯能力的新蛋白,從而極大地拓寬了可以準確有效地訪問的DNA序列。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完成最新版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及注釋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年來,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科學》:食蟹獼猴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並在特徵上與人類十分相似
    在SARS-CoV-2感染的獼猴中,病毒在沒有臨床症狀的情況下從鼻和喉排出,並在瀰漫性肺泡損傷病灶的I型和II型肺細胞以及鼻、支氣管和細支氣管黏膜的纖毛上皮細胞中檢測到。在SARS-CoV感染中,肺部病變通常更為嚴重,而在MERS-CoV感染中則較為溫和,病毒主要在II型肺細胞中檢測到。此前的研究表明,感染SARS-CoV的食蟹猴中老齡動物更容易患病。
  • 已知最古老的「幾近完整」HIV基因組被發現:來自一份1966年的組織...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發現的基因序列「非常令人欣慰」,這項新研究的作者之一、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KU Leuven)進化和計算病毒學博士後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希爾斯(Sophie Gryseels)說。她在接受Live Science採訪時表示,這一序列非常符合研究人員此前對愛滋病病毒出現時間的理解。
  • Science: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在水貂和人類之間雙向傳播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1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n mink farms between humans and mink and back to humans」。
  • 2020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Science:新研究組裝出改進的恆河猴參考基因組doi:10.1126/science.abc6617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來自美國、義大利和德國的大型研究團隊改進了對恆河猴參考基因組的組裝。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18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equence diversity analyses of an improved rhesus macaque genome enhance its biomedical utility」。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使用先進的測序技術來構建恆河猴參考基因組,以及為什麼他們認為這種新的參考基因組將對醫學科學家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