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

2021-01-10 科學網

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4:04:38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Ray Ming和中國科學院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Jin Chen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發現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020年10月8日的《細胞》上。

研究人員對中國榕樹、小葉榕、缺乏氣生根的葉榕以及一個與小葉榕共同進化的黃蜂-榕小蜂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對兩個榕屬基因組的比較分析揭示了與適應性進化相關的動態核型變異。生長素複製相關基因的拷貝數擴展和植物生長素產生的增加與小葉榕氣生根的發育有關。雄性植株特有的AGAMOUS旁系同源物FhAG2被鑑定為葉榕性別決定的候選基因。

榕屬物種的種群基因組分析表明,與它們傳粉媒介有關的形態和生理共適應基因組特徵涉及到萜類和苯類化合物。這三個基因組為在共生系統中研究氣生根、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物種的起源提供了見解和基因組資源。

研究人員表示,榕樹以其獨特的氣生根而著稱。榕屬包括與授粉黃蜂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物種特異共生系統中的物種。

附:英文原文

Title: Genomes of the Banyan Tree and Pollinator Wasp Provide Insights into Fig-Wasp Coevolution

Author: Xingtan Zhang, Gang Wang, Shengcheng Zhang, Shuai Chen, Yibin Wang, Ping Wen, Xiaokai Ma, Yan Shi, Rui Qi, Yang Yang, Zhenyang Liao, Jing Lin, Jishan Lin, Xiuming Xu, Xuequn Chen, Xindan Xu, Fang Deng, Lihua Zhao, Yi-lun Lee, Rong Wang, Xiao-Yong Chen, Yann-rong Lin, Jisen Zhang, Haibao Tang, Jin Chen, Ray Ming

Issue&Volume: 2020-10-08

Abstract: Banyan tree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extraordinary aerial roots. The Ficus genus includes species that have evolved a species-specific mutualism system withwasp pollinators. We sequenced genomes of the Chinese banyan tree, F. microcarpa, and a species lacking aerial roots, F. hispida, and one wasp genome coevolving with F. microcarpa, Eupristina verticillat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Ficus genomes revealed dynamic karyotype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adaptive evolution.Copy number expansion of auxin-related genes from duplications and elevated auxinprodu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aerial root development in F. microcarpa. A male-specific AGAMOUS paralog, FhAG2, was identified as a candidate gene for sex determination in F. hispida. Population genomic analyses of Ficus species revealed genomic signatures of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oadaptationwith their pollinators involving terpenoid- and benzenoid-derived compounds. Thesethree genomes offer insights into and genomic resources for investigating the genesesof aerial roots, monoecy and dioecy, and codiversification in a symbiotic system.

DOI: 10.1016/j.cell.2020.09.043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240-X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版納園榕小蜂與榕樹協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很長時間內,榕小蜂與其寄主榕樹被認為存在嚴格的一對一關係,即一種榕小蜂在為一種榕樹傳粉並在其上繁殖後代,且該種榕樹只接受此榕小蜂的授粉並為其提供繁殖場所。然而,隨著調查範圍的擴大,以及利用分子方法的深入研究,逐漸有非一對一的榕蜂組合被發現。由此,利用非一對一榕蜂體系探討榕蜂共生系統的維持機製成為新興的研究熱點。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係,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製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榕樹的氣生根的形成和發育是與一條光誘導的生長素合成和運輸能力提升的分子通路相關,為榕樹氣生根特徵進化和相關園藝品種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二是發現對葉榕的性染色體和性別決定基因並確定榕樹性別系統進化方向。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係,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製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榕樹的氣生根的形成和發育是與一條光誘導的生長素合成和運輸能力提升的分子通路相關,為榕樹氣生根特徵進化和相關園藝品種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二是發現對葉榕的性染色體和性別決定基因並確定榕樹性別系統進化方向。
  • 基因組研究揭示了榕樹的進化秘密
    榕樹無花果榕樹以其氣生根而聞名,該氣生根從樹枝發芽並最終到達土壤,這棵樹和與之共同進化的黃蜂也有著獨特的關係,並且是唯一可以將其授粉的昆蟲,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榕樹無花果的基因組中識別出促進其異常氣生根發育並增強其向黃蜂授粉者發出信號的能力的區域。
  • 遁世絕塵的極美愛戀:恰似木瓜榕和榕小蜂的協同共生
    於是,木瓜榕生命中最重要的專屬蜂——傳粉榕小蜂出現了,木瓜榕散發著獨有的氣味誘惑著榕小蜂,還為榕小蜂準備了一個舒適的育嬰場所,隨即榕小蜂奮不顧身的開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甜蜜之旅。作為回應,一種榕小蜂也只依賴於一種特定的榕樹,產卵於雌花子房內,得以傳宗接代。傳粉榕小蜂為了成為一名出色的傳粉工匠,特意進化出了與榕樹繁殖器官相適應的身體結構——胸腹面上的兩個花粉筐和前足基節上的一對花粉刷。
  • 『怪奇物種』無花果與小蜂的相愛相殺
    薜荔的隱頭花序和內部的瘦果圖片來源:臺灣醒報,拍攝者:鄭宇晴在小蜂總科(Chalcidoid)裡,有幾個科,比如榕小蜂科(Agaonidae),因為和與榕屬植物特殊的關係,被稱為榕小蜂。榕屬植物高度依賴榕小蜂傳粉。植物與授粉昆蟲的關係,表面上親密無間,實際上暗藏競爭,榕樹(還有無花果、薜荔)與榕小蜂在這方面,更是達到了一個極端的程度。榕屬的隱頭花序可以分為兩種性別,一種包含能產生種子的雌花,一種包含雄花和不育的雌花,稱為癭花。癭花也有子房,不是為了結果,而是為榕小蜂幼蟲提供發育的環境。
  • 在西雙版納的森林裡,在木瓜榕和榕小蜂之間,發生著悲壯的小故事
    今天,英國生物學家Alice和她的助手,要探訪只在黑夜裡出沒的生靈。「當天逐漸黑下來,它們就會朝著洞口移動,探測外面的光線,來決定是否能夠出去覓食。」Alice在山洞裡意外發現了一株植物。「這株植物不能存活了,它們由果蝠帶進來,由蝙蝠的糞便提供營養,所以它們能夠在洞穴裡生長。」
  •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近2年中1篇Cell和3篇NG等文章
    Shitouqi)花生為材料,採用三代PacBio SMRT測序為主,結合Hi-C技術和高密度遺傳圖譜等完成了異源四倍體花生栽培種A、B亞基因組共20條染色體的精確組裝,獲得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同時,對來自12個種的52份花生進行重測序,研究結果為花生的基因組結構、生物學特徵、多倍體進化及作物馴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 榕樹與黃蜂的基因組淵源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植物生物學教授 Ray Ming 說,了解熱帶榕屬植物及其傳粉者的進化史非常重要,它們能夠在各種生境中結出碩大的果實,這使它們成為大多數熱帶森林的重要物種。他和中科院的 Jin Chen 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
  • 大突破:榕屬氣生根形成、性別決定、及其與傳粉榕小蜂共演化機制
    其他四個亞屬大多數榕樹屬於(功能性)雌雄異株榕樹,其雌樹榕果內雄花敗育,只有長花柱雌花,最終生成種子;而雄樹榕果內具有雄花和短花柱雌花,雌花可供榕小蜂寄生,最終產生花粉和花粉運輸載體——榕小蜂。另外,大部分雌雄異株榕樹均無氣生根之茂(斜葉榕等除外)。榕樹花開於果內,又稱隱頭花序。
  • 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協同進化模式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彭豔瓊、黃建峰等利用長期積累的材料,選取在勐侖鎮同域分布常見的榕樹及其榕小蜂,與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王藹英、教授廖萬金等合作,匹配測序了26種榕樹、26種傳粉榕小蜂,以及共存的33種造癭小蜂。
  • 版納植物園在生物質溶解、水解和制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方真研究員均為第一和通訊作者。    又訊:版納植物園榕樹協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榕樹是榕屬(Ficus)植物的總稱,全世界已知近800種,中國記載100多種,它是陸地上種類最豐富、生態型最多樣、唯一具隱頭花序的木本植物群;部分種類是園林園藝、綠化和觀賞主要樹種;榕樹是熱帶雨林中的關鍵類群;西雙版納是中國榕樹和榕小蜂分布的核心地區。
  • 第2124回:蟻獅榕小蜂紫膠蟲,隱頭花序青果榕屬
    全世界約有榕樹750種,每種榕樹有專一的傳粉榕小蜂和1到30種不等的非傳粉小蜂,這些榕小蜂在榕果的不同發育階段拜訪榕果,並產卵寄生於榕果的雌花子房裡。 把花隱藏起來,確實很奇特,難道榕樹的花不需要傳粉嗎?答案並不是,因為榕樹是通過一種特定的昆蟲來傳粉的,它就是榕小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