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2020-10-12 中科院之聲

榕屬植物是熱帶雨林的關鍵類群,具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生活型多樣性。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係,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製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

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

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本研究基於半附生的小葉榕與地生的對葉榕的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的比較分析以及小葉榕不同組織的轉錄組基因表達比較、激素表達量比較等分析,共定位到811個在氣生根根尖組織內高表達的基因,其中大部分都是與轉運生物過程相關。該研究還發現具有氣生根小葉榕的生長素合成(YUC2, YUC6和TAR)、級聯反應(CLU1, SINAT5)、運輸(PIN1和GNOM)和光受體(CRY2和PHR2)相關基因呈現大量的擴張,氣生根組織內生長素合成和運輸相關基因都有高度轉錄表達,從而在氣生根內生成更高的IAA生長素(15.65 ng/g)。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榕樹的氣生根的形成和發育是與一條光誘導的生長素合成和運輸能力提升的分子通路相關,為榕樹氣生根特徵進化和相關園藝品種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是發現對葉榕的性染色體和性別決定基因並確定榕樹性別系統進化方向。本研究基於60個F1代個體的超高密度的遺傳圖譜構建、雌雄自然群體重測序數據、Hi-C染色體組裝和轉錄組分析,首次發現雌雄異株的對葉榕存在年輕的Y-染色體,其上具有一個2Mb左右的具有重組抑制的性別決定區域,且包含一個雄性特異的性別決定基因 (AG2基因,屬MADS-box C組的AGMOUS基因)。雌雄同株的小葉榕只含有一個AG1基因拷貝,而雌雄異株的對葉榕具有AG1、AG2、AG三個3拷貝。此外,3個雌雄異株亞屬代表物種的PCR擴增證實該AG2基因僅存在於雌雄異株榕樹的雄樹中,暗示對葉榕的這種通過AG基因的有無決定性別的機制很可能是大部分榕屬植物通用的性別決定方式。AG基因系統樹支持了雌雄同株繁育性別系統在榕屬的祖先地位。基於來自榕屬全部6個亞屬的62種代表榕樹重測序數據,構建了迄今最大的基因組水平上榕樹系統樹,該系統樹也支持了雌雄同株特徵的祖先地位。

三是提供榕樹-榕小蜂協同進化的基因組學證據。本研究結合已發表的對葉榕傳粉小蜂的基因組數據,推測小葉榕和對葉榕在4千萬年前後分化,這與其各自對應的傳粉小蜂分化的時間存在較好的匹配性,支持了榕樹-榕小蜂的協同分化。同時,基於對熱帶亞洲北緣同域分布的聚果榕亞屬的全部14種榕樹及其對應主要傳粉榕小蜂的重測序數據分析和三組榕樹-榕小蜂代表物種之間宿主識別活性榕果氣味的化學生理驗證,發現控制榕果大小和榕小蜂體型大小的相關基因組區間和控制雙方化學信號通訊相關的基因區間均受到純化選擇。再者,榕樹基因組上揮發物釋放相關的通路中檢測到最多受純化選擇基因的萜烯類合成途徑和莽草酸合同途徑,正是榕果揮發物中對對傳粉榕小蜂具電生理活性成分的倍半萜類和4-對甲基苯甲醚的生成通路。與之對應,傳粉榕小蜂中存在多個嗅覺感應相關基因受到強烈的純化選擇。該研究結果首次在基因組層面上揭示了榕樹-傳粉榕小蜂在形態和生理上協同適應相關的基因區間的變化對雙方協同分化的可能影響,從而為未來開展協同進化促進物種多樣化的機制研究提供了更明晰方向。

四是構建了2種榕樹和1種榕小蜂的高質量基因組精細圖譜。本研究基於三代PacBio單分子測序、染色質三維構象捕獲(Hi-C)和高密度遺傳圖譜等技術,成功構建了2種榕樹和1種傳粉榕小蜂的高質量基因組精細圖譜。比較基因組學研究發現,兩種榕樹基因組存在大量的結構變異,如染色體斷裂、片段化重複等。這些變異與植物免疫、帖烯類合成等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有關,為其適應性演化提供了遺傳基礎。本研究中2種榕樹和1種傳粉榕小蜂的高質量基因組的發布也為榕樹-榕小蜂協同進化和榕樹其他應用相關研究打開了組學分析的大門。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版納植物園、臺灣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香檳分校多家單位協作完成。福建農林大學副教授張興坦和版納植物園副研究員王剛為共同第一作者。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教授明瑞光和版納植物園研究員陳進為並列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福建農林大學啟動經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相關經費的資助。

版納植物園內高山榕氣生根形成的「獨樹成林」景觀

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進化模式圖

對葉榕Y染色體和性別決定基因的驗證。(A)比較分析F1雌、雄遺傳圖譜鑑定重組抑制區。(B)對葉榕12號染色體0-5Mb區間雌雄重測序數據雜合度分析。(C)X和Y染色體比較分析鑑定性別決定區存在一處染色體倒置。(D)雌雄重測序數據顯示FhAG2基因只存在於對葉榕雄性個體中。(E)小葉榕和對葉榕AG基因在不同組織中的表達。SA,SB和SC為果實發育的三個不同時期。

聚果榕亞屬榕樹-傳粉榕小蜂在形態和生理方面的協同適應和協同純化選擇基因。(A)榕樹和傳粉小蜂在榕果形態和榕小蜂體型大小具有形態上的匹配性;(B)聚果榕亞屬三種榕樹的專性傳粉榕小蜂分別可以感受到特異性的榕果揮發物氣味 (GC-EAD分析);(C)榕樹和榕小蜂在雙方控制組織形態發育和化學信號通訊相關的基因組區間分別收到強烈的純化選擇 (Tajima’s D分析)。

小葉榕(F. microcarpa)和對葉榕(F. hispida)的基因組特徵。(A)染色體核型;(B)SDs;(C)基因密度;(D)LTR TEs; (E) DNA TEs; (F) RNA測序的基因表達;(G)兩基因組的共線性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相關焦點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係,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製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大突破:榕屬氣生根形成、性別決定、及其與傳粉榕小蜂共演化機制
    Cell | 「榕城」學者聯合西雙版納科學家解析榕樹氣生根、性別決定和榕-蜂共演化機制2020年10月8日,福建農林大學,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揭示了榕屬植物氣生根形成、性別決定、及其與傳粉榕小蜂共演化機制。
  •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近2年中1篇Cell和3篇NG等文章
    該研究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1.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榕樹的氣生根的形成和發育是與一條光誘導的生長素合成和運輸能力提升的分子通路相關,為榕樹氣生根特徵進化和相關園藝品種開發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 遁世絕塵的極美愛戀:恰似木瓜榕和榕小蜂的協同共生
    於是,木瓜榕生命中最重要的專屬蜂——傳粉榕小蜂出現了,木瓜榕散發著獨有的氣味誘惑著榕小蜂,還為榕小蜂準備了一個舒適的育嬰場所,隨即榕小蜂奮不顧身的開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甜蜜之旅。傳粉榕小蜂為了成為一名出色的傳粉工匠,特意進化出了與榕樹繁殖器官相適應的身體結構——胸腹面上的兩個花粉筐和前足基節上的一對花粉刷。
  • 版納植物園揭示螞蟻-榕-蜂系統營養級聯強度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研究人員王波、彭豔瓊及其團隊在分布於西雙版納的聚果榕上,成對選擇隔離螞蟻的實驗組和不隔離螞蟻的對照組榕果,對營養級聯的強度在霧涼季、乾熱季和雨季的表現進行了檢測。實驗同時記錄了在上述三個季節榕小蜂的產卵活動規律、黃猄蟻的搜索活動規律、蟻巢數量的季節動態變化以及環境中溫度和光照的變化。
  • 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
    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4:04:38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Ray Ming和中國科學院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Jin Chen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版納園榕小蜂與榕樹協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木瓜榕榕樹與其傳粉榕小蜂構成的榕蜂共生體系被認為是研究協同進化的經典案例之一。在很長時間內,榕小蜂與其寄主榕樹被認為存在嚴格的一對一關係,即一種榕小蜂在為一種榕樹傳粉並在其上繁殖後代,且該種榕樹只接受此榕小蜂的授粉並為其提供繁殖場所。然而,隨著調查範圍的擴大,以及利用分子方法的深入研究,逐漸有非一對一的榕蜂組合被發現。由此,利用非一對一榕蜂體系探討榕蜂共生系統的維持機製成為新興的研究熱點。
  • 柳屬植物性別決定機制獲揭示
    近日,《園藝學研究》在線刊發了南京林業大學林木遺傳育種與品種改良重點實驗室教授尹佟明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三蕊柳屬於ZW性別決定系統,並對其性別決定位點進行精細定位和候選功能基因注釋,有助於後續對性別決定基因的克隆和解析。論文通訊作者尹佟明介紹,楊柳科植物起源於共同的祖先,該科植物既有XY性別決定系統,也有ZW性別決定系統。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分櫱作為著生稻穗的特殊分枝,是決定水稻產量的核心要素之一。解析水稻分櫱形成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水稻株型改良和品種設計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
  • 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協同進化模式研究獲進展
    生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對雙方有利的互利共生、對雙方有害的競爭、和僅對單方有利的捕食關係,有不同的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效應;這些相互作用能夠在不同的世代間維持下去,並且能夠影響生物的微進化和宏進化模式。種間作用不對等的收益與代價可能會使相對應的物種枝系形成不同的協同進化模式。
  • 環境溫度決定寶寶性別?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可對紅耳龜來說,產蛋的溫度環境才是決定龜蛋雌雄的重要因素;一隻生活在群體中的、個頭較大的雄性小丑魚,甚至會因為「首領雌魚」的死亡而轉性為雌,成為新一屆的首領。 這種由溫度、社會壓力等環境因素決定動物性別的有趣生命現象,常見於爬行動物和魚類上,人們一直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
  • 推斷系統發育關係和鳥類物種多樣化遺傳機制
    推斷系統發育關係和鳥類物種多樣化遺傳機制「鳥綱是四足類動物中分化程度最高、物種最為豐富的一類脊椎動物,目前已知約10500種鳥類物種,廣泛分布於地球各種生境,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及維持機制的重要物種類群。」論文第一作者馮少鴻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
  • 神奇的動物性別決定機制,不僅僅是「X」、「Y」
    而動物世界的性別決定充滿了別樣的神奇。我們先簡單梳理下動物性別決定的幾種大致機制,再來聊聊最近下新發現。有人指出雌雄異體魚類的性別決定包含多個基因,當決定雄性的基因總量超過決定雌性基因的總量時,合子將是雄性,反之亦然,大開眼界吧?劍尾魚和多種羅非魚就屬於這種性別決定類型。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然而,對AM真菌與根瘤菌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卻知之甚少。生物間的協同進化依賴於相互作用,特別是生物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根周圍的區域稱為根際,該微環境代表了植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生態位。植物根際微生物組被譽為植物的第二基因組,其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至關重要。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茉莉酸協同脫落酸信號延遲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被雲南大學揭示
    Plant Cell | 雲南大學餘迪求團隊闡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協同脫落酸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例如,各種不利環境因子可誘導植物合成脫落酸激素(Abscisic acid, ABA)從而抑制種子萌發和萌發後生長發育。然而,植物種子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萌發,才有可能發育成正常的植株。
  • 川大牽頭提出楊柳科植物性別系統頻繁轉換的分子遺傳學普適模型
    in the Salicaceae的研究論文,提出了楊柳科植物性別系統頻繁轉換的分子遺傳學普適模型。因此,研究團隊進一步探討了RR反向重複片段多次易位的潛在驅動力。他們在胡楊和銀白楊的性別決定區域中,發現RR完整基因和同源片段的上遊,都存在一個類似Helitron元件的轉座子,其系統發育關係與RR同源序列有一致的進化歷史,說明該元件可能在轉座過程中捕獲了RR基因的部分片段,驅動了它們性染色體的動態變化和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