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植物園在生物質溶解、水解和制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最近,版納植物園生物質能源研究組方真研究組發現,當木粉和水加入微量的鹼性鹽後快速加熱至高溫高壓時,木粉在1.5秒內能完全溶解於高壓熱水中。若立即冷卻該均相水溶液,通過沉澱而得到微米木顆粒。如果該溶液繼續加熱至更高溫,木粉能完全均相水解為糖類來生產酒精。這樣溶劑化的「生物質水溶液」像液態石油一樣更易於進一步連續加工,為生物質的冶煉開發出一可能的研究領域。

    生物質是再生資源,主要是以木質纖維素形式存在(如樹木和草類等),它的年產量是現世界能耗的十倍,有足夠的資源量。典型的木質纖維素生物質由木質素(20%),纖維素(50%)和半纖維素(25%)三種成分組成,它們均能被水解。果實類的生物質如糧食和食用油消耗量只佔總生物質生長量的0.4%,由於量少和產量低,除少數西方大國如美國和加拿大可用它們來做生物燃料外,對世界和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生物燃料只有從木質纖維素生物質轉化才具可行性。

    該研究組已設計出一套流動反應裝置,用來完全溶解木粉而連續生產微米木顆粒、糖類等,並利用這套流動反應裝置,成功地生產出氫氣。

    此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化工學會會刊(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Journal)和國際氫能學會會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Zhen Fang*, C. Fang, Complete Dissolution and Hydrolysis of Wood in Hot Water, AIChE Journal, 54(10), 2751-2758 (2008);Zhen Fang* et al., Catalytic Hydrothermal Gasification of Cellulose and Gluco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33(3), 981- 990 (2008 )。方真研究員均為第一和通訊作者。

    又訊:版納植物園榕樹協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榕樹是榕屬(Ficus)植物的總稱,全世界已知近800種,中國記載100多種,它是陸地上種類最豐富、生態型最多樣、唯一具隱頭花序的木本植物群;部分種類是園林園藝、綠化和觀賞主要樹種;榕樹是熱帶雨林中的關鍵類群;西雙版納是中國榕樹和榕小蜂分布的核心地區。由於目前已知98%的榕樹種類中,一種榕樹只讓一種榕小蜂傳粉,而一種榕小蜂一生也僅給一種榕樹傳粉,它們有著嚴格的一對一的關係,所以榕樹與傳粉榕小蜂是研究生物間互惠共生和協同進化的最佳模式材料。

    版納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經過2年來的大量調查、實驗和研究,發現在榕亞屬Urostigma,環紋榕組Conocycea內由Eupristina屬榕小蜂傳粉的隱頭果內,有兩個不同屬的非傳粉小蜂像傳粉小蜂一樣進榕果內繁殖,並有效地為榕樹傳粉,其中一個種傳粉效率超過傳粉小蜂,呈現出寄生者向互惠者(傳粉榕小蜂)演化的進化方向。榕樹上非傳粉小蜂向傳粉演變的例子全世界也極為罕見報導,以前僅發現過二例,而兩種非傳粉小蜂在一種榕樹上同時具有傳粉效率,目前國內外均還未見有前人研究報導,該研究與發現引起國際上榕樹與榕小蜂研究同行的高度重視。

    此項目研究為榕-蜂互惠共生體系的研究開闢了新的空間,提出探索傳粉榕小蜂是如何演化的新課題,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Evolutionary Ecology Research》、《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植物生態學報》、《生態學報》等國內外期刊上。

相關焦點

  • 纖維素酶水解鹼處理秸稈可視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木質纖維素是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之一,纖維素酶降解技術是生物轉化高效利用木質纖維素的關鍵纖維素酶水解木質纖維素過程中木質素的作用方式(阻止纖維素酶吸附?還是存在非降解性吸附?)一直存在爭議,纖維素酶對植物細胞壁具體降解方式的研究也未見報導。因此,木質纖維素的有效前處理和纖維素酶水解植物細胞壁過程的可視化研究,將大大提升木質纖維素生物煉製效率。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室科研人員在纖維素酶水解鹼處理秸稈的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超臨界水氣化技術:生物質高效高產制氫新方向|MDPI
    氫能源具有熱值高、無汙染和可再生的優點,成為最理想的清潔能源。因此,高效、環保和廉價的大規模製氫技術是全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生物質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故而生物質制氫技術被認為是如今最有前景的制氫方式。SCWG是利用超臨界水強大的溶解能力,將生物質中的各種有機物溶解,生成高密度、低黏度的液體,然後在高溫、高壓反應條件下快速氣化,生成富含氫氣的混合氣體。
  • 版納植物園PNAS文章: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和挑戰
    植物韌皮部是植物長距離運輸營養及信號物質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很多昆蟲取食和病原菌生存的重要場所。
  • 省科學院測試分析所光催化生物質制氫取得新進展
    但傳統制氫技術能耗大,且伴隨著大量二氧化碳釋放,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一直是國內外的研究重點。 生物質是一種來源廣泛、儲量大、廉價且可持續利用的能源載體。農業生產中的稻稈、麥稈、稻草,生活中以木質纖維為原料的紙杯、紙盤以及紙漿造紙排放的汙泥等都含有大量的生物質,然而這些生物質常被作為廢棄物拋棄。
  • 版納植物園「冬蟲夏草人工規模化生產」取得進展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近日對「冬蟲夏草人工規模化生產」的問題進行了可行性探討,初步形成了具體工作計劃和方案。但是,人參、鹿茸已經能人工大規模生產繁殖,「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冬蟲夏草的形成機制尚未研究成熟,目前還不能對其進行人工規模化生產,市場出售品全部採自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地區,因此價格非常昂貴——目前最高價格已達48萬元/千克,超過人參、鹿茸價格數十倍,超過等量的黃金價格。隨著真品數量的減少,假冒、乃至有毒的冬蟲夏草充斥市場。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這類植物的萼瓣不分,花瓣和萼片聯合在一起,統稱花被。樟科樹種具有多種經濟用途,許多種類的種子富含脂肪酸。然而,這一類群的遺傳學與基因組學研究背景十分薄弱,目前僅有鱷梨(Persea america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和山雞椒(Litsea cubeba)等少數種類的轉錄組學數據公布。
  • 蘭州化物所在生物質基C5含氮藥物中間體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利用非糧木質纖維素中富含的半纖維素、纖維素及它們水解(加氫)的下遊平臺分子如多元糖醇、呋喃醛等,可以合成多種燃料和化學品,對減少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志威團隊致力於生物質基高附加值化學品合成方面的研究。在多年生物質基平臺分子催化加氫/氫解合成二元醇工作基礎上(Appl. Catal.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該研究成果發表後立即引起歐洲叩甲總科研究專家的關注,並表達了共享所擁有的大量標本,未來開展合作深入推進包括螢火蟲在內的叩甲總科昆蟲研究的意願。  版納植物園陳興、昆明動物所董志巍和劉貴春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李學燕、版納植物園研究員彭豔瓊和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 寧波大學在太陽能光催化氫燃料合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在宋少青博士、姜淑娟博士指導下,研究生二年級林哲荇同學在太陽能光催化水解離制氫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以寧波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在國際環境與能源催化一流學術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雖然許多研究表明全球變化(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顯著影響,但全球變化如何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目前仍然未知。
  • 版納植物園春節開花植物100種
    金杯藤版納植物園賞花系列:花訊系列:元旦節期間的藤本花卉「多肉秘境」:版納植物園2021年多肉植物主題展版納植物園12月開花植物蔭生園展出多種豬籠草多種馬兜鈴在藤本園盛放春分賞花:版納植物園30種精美的熱帶植物
  • 太陽能生物質制氫
    劍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使用太陽能發電從生物質中製取既可持續又相對便宜的氫氣的方法。現代社會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廢物產生的影響,隨著自然資源大量減少,政府和企業對使用廢物生產能源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 為什麼說龐青年的「車載水解即時制氫」技術不可行?
    雖然有湖北工業大學兩名學者的專利打底,又有地方官員點讚,但在不少學者看來,青年汽車掌門龐青年在河南南陽試水的「車載水解制氫技術」,毫無科學實用性。  5月28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聯繫到部分汽車、氫能專家,對龐青年「車載水解即時制氫氫能源汽車」技術的可行性、經濟性和安全性作出分析。
  • 中國科大在生物質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廢棄生物質既是環境汙染物,同時也是可再生原料。熱解是廢棄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技術之一。通過缺氧條件下的生物質熱解,可以得到可再生的生物油、生物炭和一部分熱解氣。課題組研究發現,通過常壓蒸餾過程參數控制,實現生物油快速結焦可以得到一種新的固體燃料(命名為生物煤,bio-coal)。分析顯示不同生物質原料(稻殼、鋸末、麥秸稈、甘蔗渣、大豆秸稈等)得到的生物煤熱值在25-28MJ/kg,與商用煤熱值相當。且生物煤具有性能穩定、低含硫量、不含重金屬等環境友好性。模型研究還表明我國生物煤生產潛力可達402百萬噸標準煤。
  • 太陽能光伏分解水制氫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這一研究成果拓展了空穴儲存層的應用,形成理性設計高效光電極的新策略和新思路,為實現高效太陽燃料製備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礎。
  • 科研人員構築分子系統實現高效太陽光水解制氫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先進能源材料工程實驗室在太陽光水解制氫領域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A molecular tandem cell for efficient solar water splitting為題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氫能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
  • 春分賞花:版納植物園30種精美的熱帶植物
    翡翠葛(Strongylodon macrobotrys)雨林軍約稿熱帶花卉系列版納植物園賞花系列三月花開:版納植物園精美植物100張蘭花圖片|景東植物園收集保存普洱2/3的蘭花藤本園的眼鏡豆結出豐碩的「大豆角」版納植物園藤本園多種風箏果花開正盛串串繁花訴春語組圖:能源植物園二月掠影版納植物園木棉花開雲賞園
  • 水分解制氫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然而,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直被高價的貴金屬催化劑所制約,亟待尋找廉價的高性能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催化劑。
  • 生物質預處理製成型燃料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生物質原料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以及木質素等主要化學成分的結構特點及其對成型過程的影響,並從提升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物理性質和燃燒特性角度總結了蒸汽爆破預處理、低溫熱解預處理及水熱預處理3種預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總體而言,水熱預處理技術使處理後生物質成型燃料在燃燒熱值、能量密度、耐久度以及機械強度等各方面性能得以全面提升,但是水熱預處理成本較高且對環境有影響。
  • 版納植物園藝術邂逅科學畫展網站上線
    本次畫展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辦,中國植物園聯盟協辦,旨在更好地促進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與發展,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途徑,其開幕式暨研討會將於9月28日上午10點在版納植物園舉行。  即日起,公眾可通過在瀏覽器中輸入網址exhibition-xtbg.sxl.cn直接訪問網站,了解畫展資訊並對網站文章進行評論和分享。此外,版納植物園的官方網站以及微信、微博也將同步發布畫展相關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