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報導改進後的獼猴基因組

2021-01-09 科學網

科學家報導改進後的獼猴基因組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20:51

美國華盛頓大學Evan E. Eichler等研究人員合作報導改進後的獼猴基因組。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18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一個更新的參考基因組裝配(Mmul_10,contig N50 = 46 Mbp),該序列組可將序列連續性提高120倍,並使用650萬個全長轉錄本對其進行注釋,從而提高了人們對基因含量、同工型多樣性和重複組織的理解。隨著片段重複的裝配改進,研究人員發現了新的譜系特異性基因和擴展的基因家族,這些基因可能在進化和疾病易感性研究中提供有用的信息。

來自853隻獼猴的全基因組測序(WGS)數據確定了8570萬個單核苷酸變體(SNV)和1,050萬個插入缺失變體,包括與人類自閉症和發育遲緩相關的潛在破壞性變體,為開發非侵入性非人類靈長類動物(NHP)人類疾病模型提供了框架。

據介紹,獼猴(Macaca mulatta)是生物醫學研究中研究最廣泛的NHP。

附:英文原文

Title: Sequence diversity analyses of an improved rhesus macaque genome enhance its biomedical utility

Author: Wesley C. Warren, R. Alan Harris, Marina Haukness, Ian T. Fiddes, Shwetha C. Murali, Jason Fernandes, Philip C. Dishuck, Jessica M. Storer, Muthuswamy Raveendran, LaDeana W. Hillier, David Porubsky, Yafei Mao, David Gordon, Mitchell R. Vollger, Alexandra P. Lewis, Katherine M. Munson, Elizabeth DeVogelaere, Joel Armstrong, Mark Diekhans, Jerilyn A. Walker, Chad Tomlinson, Tina A. Graves-Lindsay, Milinn Kremitzki, Sofie R. Salama, Peter A. Audano, Merly Escalona, Nicholas W. Maurer, Francesca Antonacci, Ludovica Mercuri, Flavia A. M. Maggiolini, Claudia Rita Catacchio, Jason G. Underwood, David H. O』Connor, Ashley D. Sanders, Jan O. Korbel, Betsy Ferguson, H. Michael Kubisch, Louis Picker, Ned H. Kalin, Douglas Rosene, Jon Levine, David H. Abbott, Stanton B. Gray, Mar M. Sanchez, Zsofia A. Kovacs-Balint, Joseph W. Kemnitz, Sara M. Thomasy, Jeffrey A. Roberts, Erin L. Kinnally, John P. Capitanio

Issue&Volume: 2020/12/18

Abstract: The rhesus macaque (Macaca mulatta) is the most widely studied nonhuman primate (NHP) in biomedical research. We present an updated reference genome assembly (Mmul_10, contig N50 = 46 Mbp) that increases the sequence contiguity 120-fold and annotate it using 6.5 million full-length transcripts, thus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gene content, isoform diversity, and repeat organization. With the improved assembly of segmental duplications, we discovered new lineage-specific genes and expanded gene families that are potentially informative in studies of evolution an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WGS) data from 853 rhesus macaques identified 85.7 million single-nucleotide variants (SNVs) and 10.5 million indel variants, including potentially damaging variants in gen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elay, providing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noninvasive NHP models of human disease.

DOI: 10.1126/science.abc6617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3/eabc6617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Science:獼猴的參考基因組為進化和疾病研究提供線索
    在研究人類生物學和疾病時,獼猴是最常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之一。鑑於獼猴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華盛頓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組裝出獼猴的最新參考基因組,發現了新的譜系特異性基因和擴展的基因家族,有望為進化研究和人類疾病提供線索。
  • 美科學家已成功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了SIV,在愛滋...
    美科學家已成功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了SIV,在愛滋病毒研究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2-04 11:42:28
  • 科學家首次通過第一次極體轉移技術在獼猴後代中進行線粒體置換
    然而,尚未見到使用PB1T產生靈長類後代的報導。,中國科學院神經研究生孫強及劉真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 in macaque monkey offspring by first polar body transf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基於PB1T的線粒體置換可以產生健康的獼猴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多項研究開發出可增強基因組編輯範圍的新型CRISPR/Cas9工具
    在過去的十年裡,科學家們成功地利用這一自然現象,發現了細菌中的CRISPR蛋白--其中最廣泛使用的是Cas9酶。Cas9與嚮導RNA(gRNA)相結合,能夠靶向結合、切割和降解特定的DNA序列。CRISPR的應用範圍從治療遺傳疾病到農作物的營養功效,它已經成為最有前景的基因組編輯工具之一。然而,Cas9酶依賴特定的DNA郵政編碼來確定切割和編輯的位置。
  • 國產「綠猴」:當獼猴遇上綠色螢光蛋白
    中美科學家所用猴子都是獼猴,所轉基因都是綠色螢光蛋白。昆明的兩隻轉基因獼猴尚未到生育年齡,綠色螢光蛋白能否被後代複製仍然未知,但季維智不能再坐等,「國際上轉基因動物研究競爭激烈」。於是,10月12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報》上,論文《以猴免疫缺損病毒為媒介將基因植入早期分裂階段胚胎造出轉基因獼猴》見報。
  • 德科學家公布完整尼安德特人基因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19日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萊比錫人類進化研究所已經完成了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各科學團體自今日起能從網際網路上免費獲得完整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數據。該項目由馬克斯·普朗克社會科學院資助,是斯萬特·帕博小組近30年前開始的古老DNA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 科學家呼籲關注全球基因組資料庫汙染
    樣品處理有可能是導致DNA資料庫廣泛汙染的最主要原因
  • 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基因組測序完成
    近日來自中山大學、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對兩種獼猴屬動物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 草莓和可可樹基因組圖譜出爐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26日報導,在26日出版的《自然·遺傳學》雜誌上,兩組科學家表示,他們分別解開了野生草莓和克裡奧洛可可樹的基因密碼,新發現有助於育種專家培育出品質更高的草莓和可可樹品種。  英國生物工藝學和生物學研究委員會(BBSRC)和其他4個國家的70名研究人員繪製出了野生草莓完整的基因組圖譜,研究發現,野生草莓共有約3.5萬個基因,是人類基因數量的1.5倍,野生草莓的大部分基因也出現在人工培育的草莓品種中。研究人員首先將野生草莓的基因組分割成數百萬個短小的片段,然後給每個片段排序,接著將所有片段組合起來,從而繪製出了野生草莓完整的基因組圖譜。
  • Nat Commun:科學家成功利用CRISPR-Cas9突變體該改進基因編輯的...
    > 2020年12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MiCas9 increases large size gene knock-in rates and reduces undesirable on-target and off-target indel edit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密西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
  • 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近日,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茲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出了與HIV類似的病毒——SIV。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Khalili博士解釋說:「在實驗室研究的SIV感染的恆河猴獼猴模型是重現人類HIV感染的理想大型動物模型。」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設計了一種SIV特異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結構。細胞培養實驗證實,編輯工具在宿主細胞DNA的正確位置切割了整合的SIV DNA,在非靶點編輯潛在有害基因的風險很小。
  • 藏在我們基因組裡的病毒
    當科學家測序人類基因組時,有時會發現一段DNA中具有很明顯的病毒特點,最容易辨別出的病毒種類是逆轉錄病毒——一種包括愛滋病病毒的病毒種類。逆轉錄病毒能使用一種酶,把自己的基因插入到宿主細胞的DNA中,這樣細胞就會把這種病毒DNA轉譯出可以組裝新病毒的各種分子,以組裝出新的病毒。
  • 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近日,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茲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出了與HIV類似的病毒——SIV。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這項於11月2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題為「CRISPR based editing of SIV proviral DNA in ART treated non-human primates」。
  • 是否允許人工合成基因組?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引憂慮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6年5月,130名科學家、企業家和政界人士在哈佛大學舉辦了一場僅限受邀者參加的閉門會議,商討打造合成人類基因組的雄偉計劃。三周後,參與者在浪潮般的批評聲中宣布,他們計劃通過這一新項目顯著降低合成基因組成本。
  • ...改進的CRISPR-Cas9不受PAM的限制,可靶向整個基因組中的任何位點
    如今,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對這個基因編輯系統進行了改進,使得它幾乎不再受到這種限制,從而有可能潛在地靶向整個人類基因組中的任何位點。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是一種免疫防禦策略,被細菌用來切割入侵病毒的DNA。為了使得這種CRISPR-Cas9系統發揮作用,一種稱為Cas9的細菌防禦蛋白會尋找一個較短的稱為間隔序列鄰近基序(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 PAM)的區域,這個區域存在於病毒DNA中,但不存在於細菌DNA中。
  • 黑冠獼猴自帶表情包的猴子
    也稱黑冠猴,鳳頭黑獼猴,蘇拉威西黑冠猴,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及臨近的島嶼。族群成員間相互梳理皮毛和發出呼嚕聲,表示關係友好,成年雄性黑冠獼猴打「哈欠」,顯示其巨大的 犬齒,為了維護統治地位,避免衝突 。
  • 2020 諾貝爾化學獎頒獎,兩位發明基因組編輯新方法的女性科學家獲獎
    在前天和昨天的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物理學獎頒獎後,北京時間 10 月 7 日晚些時候,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Emmanuelle Charpentier(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 Jennifer Anne Doudna(詹妮弗·杜德納)兩位女性科學家獲獎,獲獎原因是她們「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的方法
  • 科學家揭示棉花基因組進化歷程
    棉花共有四個栽培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是兩個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它們是由A基因組和D基因組共同組成的異源四倍體AD基因組,AD基因組是由D基因組和A基因組通過自然雜交和染色體加倍而形成。已有研究表明,約95%以上的棉纖維來源於異源四倍體陸地棉(AD1基因組)。
  •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9 22:42:0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Klaus F.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