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基因組測序完成

2020-11-25 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山大學、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對兩種獼猴屬動物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測序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雜誌《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上。

 

猴子與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親緣關係,二者在基因水平和生理水平上較為相近,常被當作靈長類動物模型應用於生物醫藥及疾病研究,其中又尤以獼猴的使用最為廣泛。據悉,每年全世界會有數以千計的獼猴被用於臨床前研究。獼猴是亞洲和北非地區最常見的一類猴,常被用於各類醫學臨床試驗,如發病機理研究,藥物篩選,藥物用量以及治療的耐受和藥物不良反應測試等。通過對猴基因組水平的研究,可快速,方便的了解猴的遺傳學背景,為生物醫藥及疾病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新線索及思路。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高通量的新一代測序和全基因組鳥槍法策略獲得了一隻雌性食蟹猴以及一隻雌性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序列。測序深度分別達到各自基因組54倍和47倍的覆蓋率。通過與外國已測序的印度獼猴基因組序列的比較,他們共發現了2000多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以及大量的結構變異包括插入、缺失、基因重排,表明三種獼猴屬動物存在顯著的遺傳異質性。基因組結構變異統計發現三種獼猴屬動物基因均顯示出正選擇跡象。遺傳趨勢分析證實食蟹猴基因組中存在著基因滲入現象,表明與恆河猴間發生了種間雜交。

 

此外,研究人員還證實這些獼猴基因組疾病基因與人類基因組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這一結果表明以獼猴為對象的生物學和臨床前醫學研究將為人類醫學研究提供具有重要價值的信息。

 

來自中山大學的顏光美教授、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王小寧教授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的汪建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這一項目獲得了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深圳市政府、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新藥創製」等資金資助。(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自閉症與食蟹猴的故事
    非人靈長類有著和我們人類類似的一些複雜社會行為,和相似的生物學特徵。在進化史上,人與老鼠一億年前就分道揚鑣,但是人與猴在2000萬年前才分離,人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在基因序列和腦結構上都有著很高的相似度。利用非人靈長類建立腦疾病動物模型,研究神經疾病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從2014年開始,國內的科研小組在這方面的工作陸陸續續被報導。
  • 我國科學家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近日,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 《分子植物》上。據課題組成員劉頭明研究員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的年播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
  • 中國人參全基因組圖譜測序完成
    中國人參全基因組圖譜測序完成
  • 突破|華南農業大學再次建立基因突變的食蟹猴模型
    研究者在食蟹猴胚胎基因組選擇11個位點,利用胞嘧啶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CBE/ABE),針對食蟹猴胚胎單一或多個位點同時進行單鹼基的精準突變。利用CBE系統的BE3對FAH基因的3位點設計載體,在胚胎上實現了3位點同時被精準突變。以SaKKH-nCas9為基礎的SaKKH-BE3系統也實現100%的多位點C到T的突變。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近日完成了對遊隼和獵隼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關於捕食生物生活方式演變的一些新認識,相關論文「Peregrine
  • 中國科學家歷時4年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分子植物》。據中國農科院麻類所研究員劉頭明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年播種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完成
    這是由中國科學家主導,歷時兩年,對14餘萬中國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數據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據悉,這次研究不僅確認了與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等表型有關的新的遺傳位點,還發現了中國人基因組中獨特的病毒DNA分布。
  • 倭黑猩猩基因組測序完成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6月13日刊登報告說,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對倭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這是科學界獲得的又一份人類「近親」的基因組圖譜,有助於對比研究是哪些基因導致了人類與各種猩猩的區別
  •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北京師範大學吳倩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合作發表了
  • 豬肝移植給恆河猴,目前已存活16天,未來人類或可作為受體
    類似的實驗已經完成了很多,但是大都是在不同那個動物之間完成。例如我國2019年實現的豬猴嵌合體胚胎實驗,最終就是得到了含有恆河猴細胞的二師兄,而日本的中內教授在2017年在不同的老鼠之間也完成過類似的實驗。實驗過程和原理已經非常清楚了,因此他們申請希望進行人細胞參與下的嵌合體實驗,並且已經得到批准正在進行。
  • 昆明理工大學季維智院士團隊獲得基因敲入食蟹猴
    該研究是由昆明理工大學季維智院士與上海科技大學黃行許教授、南京醫科大學郭雪江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完成。南京醫科大學崔益強博士、上海科技大學周建奎博士、昆明理工大學牛昱宇博士和陳永昌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靈長類動物在遺傳背景、大腦發育、生殖生理及代謝系統等方面與人類高度相似,是研究人類疾病公認的最理想的實驗動物。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新華社昆明6月19日電(記者白靖利)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目前基因組數據已經面向全世界公開下載使用。科學家們還研究發現了多種防控草地貪夜蛾的有效「武器」。雲南農業大學、深圳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研究機構通力合作,與國內各省區及美國樣本互動,共產出1.5太(TB)的基因組測序原始數據,目前已經完成了一雌一雄兩個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大小分布達到542.42兆和530.77兆。「無論是基因組完整性還是基因集的完整性都超過了目前已有版本。」
  • 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食蟹猴卵巢單細胞衰老圖譜
    該研究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卵巢結構複雜,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其中包含處於多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還有其它為卵泡發育提供必要營養和支撐的多種細胞類型。。
  • 首個珊瑚基因組測序完成
    日本科學家完成了對鹿角珊瑚的基因組測序工作。(圖片提供:Chuya Shinzato) 第一個完整的珊瑚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珊瑚的起源時間比之前認定的時間早了很多,並且至少有一個重要的物種比環保人士所擔心的更為脆弱。
  • 薛天等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transcriptome atlas of the aging human and macaque retina」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類及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
    Nature Commun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助力茶樹基因組學研究責編 | 奕梵茶樹(Camellia sinensis)起源於中國而風靡於世界,世界茶飲料消費人口已超過三分之二。
  • /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2020年8月2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章梅,北京師範大學吳倩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共同通訊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在線發表了「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tlas of the aging human and macaque retina」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類及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 冷凍的未成年恆河猴生殖組織可繁育後代
    原標題:冷凍的未成年恆河猴生殖組織可繁育後代 科技日報華盛頓3月21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成功利用冷凍的未成年恆河猴睪丸組織培育出成熟精子,使雌猴受孕並生育出健康的猴寶寶。
  • 倭黑猩猩基因組測序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刊登報告說,德、美、英等國研究人員完成了對倭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這是科學界繼紅毛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之後,獲得的又一份人類「近親」的基因組圖譜,有助於對比研究哪些基因導致了人類與各種猩猩的區別。    該研究組完成了對一隻18歲的雌性倭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東方網11月15日消息:我國科學家15日宣布:經過400多名科研人員5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我國已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繪製工作。根據計算機組裝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基因組測序完成了6倍的覆蓋深度,所獲序列覆蓋了家蠶基因組的95.54%,精確度達到了99.95%,完全達到了高質量工作「框架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