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2020-11-25 中國科大..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北京師範大學吳倩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合作發表了「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tlas of the aging human and macaque retina」論文。該工作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類及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該研究為治療和幹預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文章於2020年8月25日在線發表於《National Science Review》。

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知覺,至少有80%的外界信息經由視覺系統接收、處理和感知。光線作用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經過多級神經元傳遞,最後視覺信號通過視神經傳輸到大腦中,使得人和動物能夠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對機體生存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視網膜功能會逐漸發生退化,同時各種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風險也相應增加。因此,了解視網膜衰老進程中細胞組成及其內在基因調控網絡變化對治療和預防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在人類及非人靈長類視網膜中存在一個特化的區域,稱為黃斑區,主要負責明視覺以及色覺。很多衰老相關的眼疾都具有黃斑區特異性。由於小鼠等低等模式動物視網膜缺乏黃斑區,故而研究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視網膜衰老的分子機制,對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病變十分重要。

在該項研究中,薛天團隊、吳倩團隊和王曉群團隊總共收集了119,520個不同年齡段的人和恆河猴視網膜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首先,通過比較人和恆河猴視網膜細胞組成和區域性分子差異,研究人員發現原來界內認為同質化的視杆細胞可以分為兩類MYO9A陽性和陰性細胞,該兩種細胞在人和恆河猴中組成比例有很大差異。其他的細胞類型在人和恆河猴視網膜中展示出十分保守的基因表達模式和細胞比例。隨後,研究人員對黃斑區和外周區視網膜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發現穆勒膠質細胞(Müller glia)與視椎細胞(Cone)在黃斑區和外周區存在明顯的基因表達差異,水平細胞(Horizontal cell)細胞存在細胞組成差異。

為了研究人類和恆河猴視網膜衰老過程中分子演變進程,研究人員通過衰老資料庫對視網膜黃斑區和外周區的數據進行擬合,計算出兩個區域的衰老曲線。結果顯示黃斑區衰老程度高於外周區,這與外周區穆勒膠質細胞高表達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功能的基因相吻合。此外研究發現視杆細胞在衰老過程中損傷明顯,特別是MYO9A基因陰性的視杆細胞在衰老過程中更容易減少數量。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黃斑區特異富集的基因在衰老過程中表達量會顯著下降,而外周區富集基因卻無明顯下降現象。最後,研究人員根據兩個物種的視網膜基因表達譜,構建了共55種視網膜疾病易感基因的表達圖譜,發現了這些基因表達的區域和細胞類型特異性。然而,某些疾病基因的表達模式在兩個物種間並不保守,暗示了用人類視網膜單細胞圖譜來研究人類視網膜疾病的重要性。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不僅系統解析了人視網膜中多種細胞類型在衰老進程中分子特徵,而且揭示視網膜衰老呈區域性和細胞亞型特異性演變。該研究為延緩視網膜衰老提供潛在幹預靶標,為有效預防和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提供全新思路。


圖. 人和恆河猴視網膜衰老演變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吳倩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章梅特任副研究員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易文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博士生盧玉峰、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鍾穗娟,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章梅特任副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自然重大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93/nsr/nwaa179

(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部)

相關焦點

  • /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學術前沿】薛天/章梅/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2020-08-27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薛天等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該研究為治療和幹預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不僅系統解析了人視網膜中多種細胞類型在衰老進程中分子特徵,而且揭示視網膜衰老呈區域性和細胞亞型特異性演變。該研究為延緩視網膜衰老提供潛在幹預靶標,為有效預防和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提供全新思路。
  • 科學家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與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發現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的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光線作用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經過多級神經元傳遞,最後視覺信號通過視神經傳輸到大腦中,使得人和動物能夠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視網膜功能會逐漸退化。因此,了解視網膜衰老進程中細胞組成及其內在基因調控網絡變化,對治療和預防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 非人靈長類胰島衰老單細胞圖譜首次被解析
    隨著人體衰老,胰島「工作」異常,血糖調控能力減弱,衰老和胰島調控究竟有哪些關聯?6月10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我國學者論文,這是國際上首次報導非人靈長類胰島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揭示了蛋白穩態失衡是胰島β細胞衰老的關鍵特徵和分子驅動力。
  • 動物所合作揭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分子機制
    增齡伴隨的視網膜功能退化,是引起視網膜退行性疾病如黃斑變性等發生,進而導致老年人視覺減損或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視網膜能夠感受光刺激,並將其轉化為電信號通過神經傳導至大腦皮層視覺中樞,形成視覺。視網膜具有複雜的結構,主要分為神經視網膜層和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層。
  • 曲靜/湯富酬/劉光慧/王思合作揭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機制
    視網膜具有複雜的結構,主要分為神經視網膜層和視網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層。此外,與RPE緊緊相連的脈絡膜對視網膜也起著重要的營養與支持作用。由於視網膜結構具有高度異質性和複雜性,傳統的研究技術難以精確揭示視網膜退行性變化過程中的關鍵易感細胞,以及細胞類型特異的基因變化規律。
  • 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食蟹猴卵巢單細胞衰老圖譜
    該研究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卵巢結構複雜,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其中包含處於多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還有其它為卵泡發育提供必要營養和支撐的多種細胞類型。。
  • 中國學者首次繪製出靈長類動脈血管衰老的單細胞圖譜
    衰老的血管難以給全身提供足夠的養分,將直接導致人體臟器功能的衰退。中國學者首次繪製出了靈長類動脈血管衰老的單細胞圖譜,該成果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大尺度電鏡三維重構等技術揭示,年老血管呈現血管壁增厚、鈣化、纖維化以及血管內皮細胞減損等一系列衰老特徵。「目前沒有明確的人類老年血管的細胞組成和分子特徵,不同來源的血管壁細胞存在高度異質性,就是說心臟和手指的血管細胞組成是不同的。」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曲靜介紹。
  • ...劉光慧/張維綺/宋默識合作繪製靈長類心肺衰老的單細胞景觀圖
    目前,圍繞人類心肺系統穩態維持和衰老的細胞分子機制研究還存在諸多挑戰。一方面,常用的嚙齒類動物模型無法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且其衰老規律與人類存在較大差異,難以成為研究人類增齡相關的新冠病毒易感性升高機制的可靠研究模型;另一方面,基於倫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研究者們難以獲得不同年齡段健康個體的臨床樣品用以相關研究。
  • 研究人員繪製「單細胞衰老圖譜」揭示靈長類卵巢衰老特徵
    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記者魏夢佳)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大學等多家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封面文章稱,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繪製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衰老伴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這為預警卵巢衰老及女性生殖力下降提供了新的生物學標誌物
  • 人類專屬「聰明基因」首次確認,是與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人為何比其他靈長類更聰明?這樣簡單的問題其實一直是進化學中繞不開的謎題。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確認了人類特有的「聰明基因」,其被視為在進化過程中使我們與其它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 中國非人靈長類的現狀與保護
    其中,人類是最具智慧的靈長類物種,具有超強的製造工具、利用工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學會和掌握了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種植和養殖技術,使人類擺脫了對大自然直接的食物需求,擺脫了大自然的食物約束,成為唯一一種食物不直接來自大自然的動物。
  • 【學術前沿】王曉群/薛天等合作繪製人類視網膜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
    【學術前沿】王曉群/薛天等合作繪製人類視網膜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解析了細胞命運決定和黃斑形成的細胞和… 2020-05-10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研究資料顯示降低熱量攝取可延長恆河猴壽命
    新華網華盛頓7月9日電(記者 任海軍)美國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顯示,大幅削減恆河猴的熱量攝取可以延緩其衰老過程並延長該靈長類動物的壽命。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等機構研究人員自1989年開始這項研究。
  • 研究繪製靈長類卵巢衰老的單細胞轉錄圖譜
    研究繪製靈長類卵巢衰老的單細胞轉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7:45:56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劉光慧、曲靜、北京大學湯富酬教授以及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
  • 我科學家首揭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圖為高效製備基因編輯靈長類模型 中科院供圖新華網北京8月23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動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結合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人類幹細胞模型及基因編輯技術,首次揭示了可調控靈長類動物出生前發育程序的關鍵分子開關
  • 人類專屬「聰明基因」被確認:與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人為何比其他靈長類更聰明?這樣簡單的問題其實一直是進化學中繞不開的謎題。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確認了人類特有的「聰明基因」,其被視為在進化過程中使我們與其它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 人類專屬「聰明基因」被確認:與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確認了人類特有的「聰明基因」,其被視為在進化過程中使我們與其它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中,約99%是相同的,但人腦容量卻是黑猩猩的3倍。因此,生物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先祖必然曾發生了基因組變異,刺激了腦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