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一個類群,除繼承了胎生和哺乳等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之外,還有靈長類這個類群區別於其他類群的明顯特徵,比如大腦發達,成為眾靈之長;前後肢肢端生長指甲(趾甲),並有明顯的分工;拇指(拇趾)與其餘四指對握,適應於森林中攀爬。
發達的大腦是靈長類具有非凡智慧的基礎。其中,人類是最具智慧的靈長類物種,具有超強的製造工具、利用工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學會和掌握了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種植和養殖技術,使人類擺脫了對大自然直接的食物需求,擺脫了大自然的食物約束,成為唯一一種食物不直接來自大自然的動物。
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黑猩猩具備簡單製造工具和利用工具的本領。南美森林中生活的捲尾猴利用石頭砸開堅果,獲取美味果仁的本領同樣需要高超的技巧。可以說,靈長類是最適應於森林生活的動物類群,我們熟悉的猿類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長臂猿均生活在樹木茂密的森林中,人類的祖先同樣起源於大森林,動物園裡最常見的普通獼猴生活在森林中。由此可知,森林對靈長類非常重要。
世界上共有500種左右的非人靈長類,分屬於16科77屬,分布在地球的四大板塊六個區域。
以綠狒狒為代表的靈長類生活在非洲大陸赤道以南著名的東非大草原;以黑猩猩和大猩猩為代表的類群生活在非洲大陸的熱帶雨林;全部90多種狐猴都分布在非洲大陸東南角的馬達加斯加島;以蜘蛛猴、吼猴、禿猴、松鼠猴為代表的類群生活在南美的熱帶雨林;以紅毛猩猩、長臂猿、葉猴和各種跗猴為代表的類群生活在以婆羅洲為中心的亞洲熱帶雨林。
亞洲東南亞北緣以中國南方為主的大片區域是非人靈長類生活的北界。中國在亞洲非人靈長類物種多樣性排名第二,雖然屬於東南亞北緣,但是具有明顯特點。
其一,越靠近南方省份,非人靈長類種類越多,因此我國非人靈長類種類最多的省份分別是雲南(15種)、西藏(8種)、廣西(8種)和貴州(6種);
其二,中國有8種非人靈長類特有種,分別是白頭葉猴、藏酋猴、臺灣獼猴、海南長臂猿、天行長臂猿和3種仰鼻猴。其中,全世界仰鼻猴屬有5種,而中國有4種,3個種為中國特有;
其三,在保護程度上,中國非人靈長類均屬於國家二級以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非人靈長類均列入瀕危動物保護紅皮書,80%被列入IUCN的易危、瀕危和極危等級,15-18個物種的種群數量低於3000隻,6個物種被列入極度瀕危等級。
中國非人靈長類包括懶猴科的蜂猴屬、獼猴亞科的獼猴屬、疣猴亞科的烏葉猴屬、長尾葉猴屬和長臂猿科的冠長臂猿屬和白眉長臂猿屬的種類。
蜂猴和倭蜂猴為夜行性靈長類,屬IUCN易危等級,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季雨林,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和廣西南部,分布區域為該物種分布最北界。蜂猴的種群數量約為800-1200隻,倭蜂猴約為100隻左右。
中國獼猴屬有8個種,為晝行性靈長類。其中,藏酋猴為中國所特有,種群數量約為2000隻左右,分布在中國的西部、東部和南部大部分省份;熊猴,是喜馬拉雅山區和印度支那地區的特有種,在中國分布在西藏、雲南、廣西和貴州等省份,種群數量約7000隻;短尾猴在孟加拉國、柬埔寨、印度等國有分布,在中國分布於幾個西部和南部省份,種群數量約為3700隻;臺灣獼猴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在臺灣島,種群數量約為30萬隻;白頰獼猴和藏南獼猴,是近十年來發現的新種,國內分布在西藏。其中藏南獼猴種群數量估計少於500隻,而白頰獼猴數量不詳;獼猴,是分布最廣的獼猴屬種類,國外分布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國內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分布範圍的最北界在河南太行山一帶,種群數量約為9600隻;北豚尾猴在國內分布於雲南西南部,是該物種分布的最北界,種群數量不足800隻,國外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
疣猴亞科烏葉猴屬包括兩種石山葉猴,黑葉猴和白頭葉猴。前者在國內分布在廣西、貴州和重慶,種群數量約為1600隻,國外分布在越南。後者為中國特有種,分布在廣西,種群數量約1200隻。菲氏葉猴,國外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國內分布在雲南西部,種群數量不足800隻;戴帽葉猴,國外分布在印度和緬甸,國內分布在西藏南部,為該物種分布的邊緣,種群數量極少;印支灰葉猴,國外分布在泰國、越南、寮國,國內在雲南有分布,種群數量約為3000隻;肖氏葉猴,是緬甸和我國分布的種類,雲南西北部約有370隻。
疣猴亞科長尾葉猴屬僅有喜山長尾葉猴,國外分布在印度和尼泊爾等,國內分布在西藏,種群數量不足1000隻。
疣猴亞科仰鼻猴屬有4個種。滇金絲猴為中國特有種,分布在西藏東南和雲南西北部,種群數量不足3000隻;黔金絲猴為中國特有種,分布在貴州西南部的梵淨山地區,種群數量約為700隻;川金絲猴也為中國特有種,分布於四川、甘肅和湖北,種群數量約為2.2萬隻;緬甸金絲猴,國外分布在緬甸,國內分布在雲南西部,種群數量約為200隻。
長臂猿科冠長臂猿種類中的白頰長臂猿,為中、老、越三國交界地區的特有種,國內分布在雲南西南部,數量極少;海南長臂猿,為中國特有種,僅分布於海南島,種群數量33隻;東黑冠長臂猿,僅分布在越南和我國廣西靖西,我國的種群數量約為30隻;西黑冠長臂猿,棲息於寮國和我國雲南西南部,種群數量約為1200隻。
長臂猿科長臂猿屬有天行長臂猿,為中國特有種,僅分布在我國雲南,種群數量不足200隻。
中國非人靈長類絕大多數面臨著種群數量下降,棲息地喪失的威脅,不同類群的種類受到威脅的程度不完全相同,呈現出越依賴於原始森林的種類,其瀕危程度越高。
其中,最為瀕危的類群是長臂猿,該類群中種群數量最多的是西黑冠長臂猿,我國擁有的西黑冠長臂猿佔全球種群的一半以上,而種群數量極少的長臂猿除了海南長臂猿,還有東黑冠長臂猿和白頰長臂猿。長臂猿呈現如此極度瀕危的狀況是人類大肆砍伐熱帶和亞熱帶原始森林所帶來的後果,因為長臂猿需要原始森林的高大喬木,它們不僅需要從原始森林獲取食物,更重要的是,它們需要藉助高大的喬木在樹冠層中通過擺蕩的方式在大樹間活動。它們對高大喬木的極度依賴達到了不可替代的程度,原始森林高大喬木的消失,意味著它們一旦達到地面,不僅無法找到食物,而且幾乎無法移動。
唐代大詩人李白著名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記錄的是長江兩岸長臂猿的叫聲。1000多年來,不僅長江兩岸的原始森林大面積消失殆盡,從長江兩岸一直延續到我國南方邊境省份的原始森林也所剩無幾。長臂猿沿著長江一直向南,一路絕跡,殘存在雲南、廣西和海南。從某種意義來說,保護和恢復長臂猿現有的棲息地植被,比單純地保護長臂猿個體更為迫切、更為重要。
疣猴類的種類除少數極度瀕危之外,生存狀況比長臂猿稍好些,但也不容樂觀。我國特有的白頭葉猴在人類的保護下,物種和棲息地得到了保護,但是種群數量依然很低,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黑葉猴是我國和越南共同分布的物種,其中大部分種群分布在我國。由於它們的棲息環境特殊,為喀斯特石山地區,棲息地遭到嚴重的破碎化和人為幹擾,造成地理小種群,無法交流,而小種群消失是導致黑葉猴這一物種瀕臨滅絕的致命所在。
在疣猴類的仰鼻猴屬中,最瀕危的非緬甸金絲猴莫屬。該物種於21世紀初在緬甸發現,隨後在我國的雲南怒江發現,其分布範圍狹窄,種群數量極低,由於科學研究未能及時跟進,科學數據極少。一部分疣猴種類在我國是該物種的分布北界,該物種大部分種群生活在東南亞國家,但是適應於我國生存環境的這部分地理種群,不僅需要加強保護,更需要科學研究。
蜂猴和倭蜂猴為夜行性靈長類,它們在全世界的種群數量與其他非人靈長類相比也存在種群數量偏低的問題。雖然兩個物種在我國的分布屬於該物種分布的最北界,但是它們如何適應北熱帶和溫帶環境,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更重要的是它們在我國的存在增加了我國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總體來說,獼猴屬的種類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能在各種環境中生存下來,並迅速繁衍後代,大部分獼猴種類種群數量較大,甚至出現人猴衝突問題,但是一些種類依然存在分布狹小,種群數量較低的問題,需要特別關注。此外,獼猴屬靈長類還是我們重要的實驗動物來源,對於開發人類藥物、服務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非人靈長類面臨的非法獵殺威脅已極大減少,但是物種保護、棲息地保護和生態恢復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部分物種的科學研究力度仍需加大。
(作者:黃乘明,系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本版圖片由《森林與人類》雜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