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人靈長類的現狀與保護

2020-12-03 中國綠色時報

靈長類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一個類群,除繼承了胎生和哺乳等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之外,還有靈長類這個類群區別於其他類群的明顯特徵,比如大腦發達,成為眾靈之長;前後肢肢端生長指甲(趾甲),並有明顯的分工;拇指(拇趾)與其餘四指對握,適應於森林中攀爬。

發達的大腦是靈長類具有非凡智慧的基礎。其中,人類是最具智慧的靈長類物種,具有超強的製造工具、利用工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學會和掌握了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種植和養殖技術,使人類擺脫了對大自然直接的食物需求,擺脫了大自然的食物約束,成為唯一一種食物不直接來自大自然的動物。

滇金絲猴 夏萬才攝

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黑猩猩具備簡單製造工具和利用工具的本領。南美森林中生活的捲尾猴利用石頭砸開堅果,獲取美味果仁的本領同樣需要高超的技巧。可以說,靈長類是最適應於森林生活的動物類群,我們熟悉的猿類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長臂猿均生活在樹木茂密的森林中,人類的祖先同樣起源於大森林,動物園裡最常見的普通獼猴生活在森林中。由此可知,森林對靈長類非常重要。

世界上共有500種左右的非人靈長類,分屬於16科77屬,分布在地球的四大板塊六個區域。

以綠狒狒為代表的靈長類生活在非洲大陸赤道以南著名的東非大草原;以黑猩猩和大猩猩為代表的類群生活在非洲大陸的熱帶雨林;全部90多種狐猴都分布在非洲大陸東南角的馬達加斯加島;以蜘蛛猴、吼猴、禿猴、松鼠猴為代表的類群生活在南美的熱帶雨林;以紅毛猩猩、長臂猿、葉猴和各種跗猴為代表的類群生活在以婆羅洲為中心的亞洲熱帶雨林。

成年雄性黑葉猴 牛克鋒攝

亞洲東南亞北緣以中國南方為主的大片區域是非人靈長類生活的北界。中國在亞洲非人靈長類物種多樣性排名第二,雖然屬於東南亞北緣,但是具有明顯特點。

其一,越靠近南方省份,非人靈長類種類越多,因此我國非人靈長類種類最多的省份分別是雲南(15種)、西藏(8種)、廣西(8種)和貴州(6種);

其二,中國有8種非人靈長類特有種,分別是白頭葉猴、藏酋猴、臺灣獼猴、海南長臂猿、天行長臂猿和3種仰鼻猴。其中,全世界仰鼻猴屬有5種,而中國有4種,3個種為中國特有;

其三,在保護程度上,中國非人靈長類均屬於國家二級以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非人靈長類均列入瀕危動物保護紅皮書,80%被列入IUCN的易危、瀕危和極危等級,15-18個物種的種群數量低於3000隻,6個物種被列入極度瀕危等級。

黑葉猴幼仔 關權安攝

中國非人靈長類包括懶猴科的蜂猴屬、獼猴亞科的獼猴屬、疣猴亞科的烏葉猴屬、長尾葉猴屬和長臂猿科的冠長臂猿屬和白眉長臂猿屬的種類。

蜂猴和倭蜂猴為夜行性靈長類,屬IUCN易危等級,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季雨林,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和廣西南部,分布區域為該物種分布最北界。蜂猴的種群數量約為800-1200隻,倭蜂猴約為100隻左右。

中國獼猴屬有8個種,為晝行性靈長類。其中,藏酋猴為中國所特有,種群數量約為2000隻左右,分布在中國的西部、東部和南部大部分省份;熊猴,是喜馬拉雅山區和印度支那地區的特有種,在中國分布在西藏、雲南、廣西和貴州等省份,種群數量約7000隻;短尾猴在孟加拉國、柬埔寨、印度等國有分布,在中國分布於幾個西部和南部省份,種群數量約為3700隻;臺灣獼猴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在臺灣島,種群數量約為30萬隻;白頰獼猴和藏南獼猴,是近十年來發現的新種,國內分布在西藏。其中藏南獼猴種群數量估計少於500隻,而白頰獼猴數量不詳;獼猴,是分布最廣的獼猴屬種類,國外分布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國內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分布範圍的最北界在河南太行山一帶,種群數量約為9600隻;北豚尾猴在國內分布於雲南西南部,是該物種分布的最北界,種群數量不足800隻,國外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

藏酋猴 徐永春攝

疣猴亞科烏葉猴屬包括兩種石山葉猴,黑葉猴和白頭葉猴。前者在國內分布在廣西、貴州和重慶,種群數量約為1600隻,國外分布在越南。後者為中國特有種,分布在廣西,種群數量約1200隻。菲氏葉猴,國外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國內分布在雲南西部,種群數量不足800隻;戴帽葉猴,國外分布在印度和緬甸,國內分布在西藏南部,為該物種分布的邊緣,種群數量極少;印支灰葉猴,國外分布在泰國、越南、寮國,國內在雲南有分布,種群數量約為3000隻;肖氏葉猴,是緬甸和我國分布的種類,雲南西北部約有370隻。

疣猴亞科長尾葉猴屬僅有喜山長尾葉猴,國外分布在印度和尼泊爾等,國內分布在西藏,種群數量不足1000隻。

疣猴亞科仰鼻猴屬有4個種。滇金絲猴為中國特有種,分布在西藏東南和雲南西北部,種群數量不足3000隻;黔金絲猴為中國特有種,分布在貴州西南部的梵淨山地區,種群數量約為700隻;川金絲猴也為中國特有種,分布於四川、甘肅和湖北,種群數量約為2.2萬隻;緬甸金絲猴,國外分布在緬甸,國內分布在雲南西部,種群數量約為200隻。

長臂猿科冠長臂猿種類中的白頰長臂猿,為中、老、越三國交界地區的特有種,國內分布在雲南西南部,數量極少;海南長臂猿,為中國特有種,僅分布於海南島,種群數量33隻;東黑冠長臂猿,僅分布在越南和我國廣西靖西,我國的種群數量約為30隻;西黑冠長臂猿,棲息於寮國和我國雲南西南部,種群數量約為1200隻。

長臂猿科長臂猿屬有天行長臂猿,為中國特有種,僅分布在我國雲南,種群數量不足200隻。

中國非人靈長類絕大多數面臨著種群數量下降,棲息地喪失的威脅,不同類群的種類受到威脅的程度不完全相同,呈現出越依賴於原始森林的種類,其瀕危程度越高。

白頭葉猴 蒙有蔚攝

其中,最為瀕危的類群是長臂猿,該類群中種群數量最多的是西黑冠長臂猿,我國擁有的西黑冠長臂猿佔全球種群的一半以上,而種群數量極少的長臂猿除了海南長臂猿,還有東黑冠長臂猿和白頰長臂猿。長臂猿呈現如此極度瀕危的狀況是人類大肆砍伐熱帶和亞熱帶原始森林所帶來的後果,因為長臂猿需要原始森林的高大喬木,它們不僅需要從原始森林獲取食物,更重要的是,它們需要藉助高大的喬木在樹冠層中通過擺蕩的方式在大樹間活動。它們對高大喬木的極度依賴達到了不可替代的程度,原始森林高大喬木的消失,意味著它們一旦達到地面,不僅無法找到食物,而且幾乎無法移動。

唐代大詩人李白著名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記錄的是長江兩岸長臂猿的叫聲。1000多年來,不僅長江兩岸的原始森林大面積消失殆盡,從長江兩岸一直延續到我國南方邊境省份的原始森林也所剩無幾。長臂猿沿著長江一直向南,一路絕跡,殘存在雲南、廣西和海南。從某種意義來說,保護和恢復長臂猿現有的棲息地植被,比單純地保護長臂猿個體更為迫切、更為重要。

疣猴類的種類除少數極度瀕危之外,生存狀況比長臂猿稍好些,但也不容樂觀。我國特有的白頭葉猴在人類的保護下,物種和棲息地得到了保護,但是種群數量依然很低,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黑葉猴是我國和越南共同分布的物種,其中大部分種群分布在我國。由於它們的棲息環境特殊,為喀斯特石山地區,棲息地遭到嚴重的破碎化和人為幹擾,造成地理小種群,無法交流,而小種群消失是導致黑葉猴這一物種瀕臨滅絕的致命所在。

在疣猴類的仰鼻猴屬中,最瀕危的非緬甸金絲猴莫屬。該物種於21世紀初在緬甸發現,隨後在我國的雲南怒江發現,其分布範圍狹窄,種群數量極低,由於科學研究未能及時跟進,科學數據極少。一部分疣猴種類在我國是該物種的分布北界,該物種大部分種群生活在東南亞國家,但是適應於我國生存環境的這部分地理種群,不僅需要加強保護,更需要科學研究。

蜂猴和倭蜂猴為夜行性靈長類,它們在全世界的種群數量與其他非人靈長類相比也存在種群數量偏低的問題。雖然兩個物種在我國的分布屬於該物種分布的最北界,但是它們如何適應北熱帶和溫帶環境,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更重要的是它們在我國的存在增加了我國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總體來說,獼猴屬的種類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能在各種環境中生存下來,並迅速繁衍後代,大部分獼猴種類種群數量較大,甚至出現人猴衝突問題,但是一些種類依然存在分布狹小,種群數量較低的問題,需要特別關注。此外,獼猴屬靈長類還是我們重要的實驗動物來源,對於開發人類藥物、服務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非人靈長類面臨的非法獵殺威脅已極大減少,但是物種保護、棲息地保護和生態恢復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部分物種的科學研究力度仍需加大。

(作者:黃乘明,系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本版圖片由《森林與人類》雜誌提供

相關焦點

  • /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2020年8月2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章梅,北京師範大學吳倩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共同通訊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在線發表了「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tlas of the aging human and macaque retina」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類及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北京師範大學吳倩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合作發表了
  • 薛天等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transcriptome atlas of the aging human and macaque retina」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類及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
  • 國內外專家關注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保護現狀
    國內外專家關注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保護現狀 2015-09-23 19:49:58>   中新社海口9月23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現狀牽動著國內外動物保護專家的心。
  • 省部共建非人靈長類生物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專題協商
    11月16日上午,省部共建非人靈長類生物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專題協商會在科技部會議廳召開。科技部副部長黃衛、雲南省副省長董華出席會議並就實驗室建設事宜進行專題協商,經協商一致認為,該實驗室總體方案成熟,建議同意通過。科技部基礎司司長葉玉江,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副秘書長黃小榮,雲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董保同,副廳長趙海波,昆明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英傑等參加會議。
  • 中國團隊開發重組蛋白新冠疫苗,在非人靈長類模型中證實預防潛力
    在非人靈長類等動物模型中完成的實驗表明,這款疫苗能誘發強烈的針對SARS-CoV-2的保護性免疫應答和病毒中和抗體。 ▲這款疫苗在小鼠模型中取得了良好的保護效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更重要的是,在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攻毒實驗中,這款候選疫苗顯示出了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
  • 為了與非人靈長類動物交流,科學家都做過什麼實驗?
    非人靈長類動物中,與人類最為相近的就是猿類,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二者最基本的區別就是群體之間是否能夠用語言進行交流。靈長類動物學家常常會對靈長類動物的行為進行長期觀察,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進行互動,教它們說話是其中最有趣,也是最有意義的互動方式。
  • 非人靈長類胰島衰老單細胞圖譜首次被解析
    6月10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我國學者論文,這是國際上首次報導非人靈長類胰島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揭示了蛋白穩態失衡是胰島β細胞衰老的關鍵特徵和分子驅動力。通俗地說,科學家發現胰島β細胞中一種「維穩」蛋白「老而生變」,使得葡萄糖增多時,胰島素的正常分泌能力減弱。要研究胰島細胞,取材困難。
  • 非人靈長類動物可以表達他人的想法嗎?腦科學頂刊導讀 50期
    2,低維時空動態性是整個皮層神經活動的基礎 3,腹側被蓋區多巴胺神經元控制動機行為過程中的動力向量 4,非人靈長類動物真的表達他人的想法嗎?4,非人靈長類動物真的表達他人的想法嗎?期刊:Current Biology作者:Aleah-jing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經有一些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非人靈長類動物能夠理解其他個體的一些心理狀態,但卻不能表達其他人的想法。
  • 非人靈長類動物可以表達他人的想法嗎?腦科學頂刊導讀 50期
    2,低維時空動態性是整個皮層神經活動的基礎 3,腹側被蓋區多巴胺神經元控制動機行為過程中的動力向量 4,非人靈長類動物真的表達他人的想法嗎?4,非人靈長類動物真的表達他人的想法嗎?期刊:Current Biology作者:Aleah-jing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經有一些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非人靈長類動物能夠理解其他個體的一些心理狀態,但卻不能表達其他人的想法。
  • 科學家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與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發現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的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結果顯示,黃斑區衰老程度高於外周區,這與外周區穆勒膠質細胞高表達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功能的基因相吻合;視杆細胞在衰老過程中損傷明顯,特別是MYO9A基因陰性的視杆細胞在衰老過程中更容易減少數量。研究人員還發現黃斑區特異富集的基因在衰老過程中表達量會顯著下降,外周區富集基因卻無明顯下降現象。
  • 聚集誘導發光新突破,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
  • ...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近紅外二區螢光...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Centimeter-Deep
  • 為什麼有些靈長類動物是成對生活的?
    在我們的遠親中,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約有五分之一是成對生活的。在一篇新的研究論文中,這兩位科學家試圖解釋是什麼驅使某些靈長類動物形成了一夫一妻的生活方式。在哺乳動物社會系統的進化過程中,作為一對生活代表了一個進化之謎,因為如果雄性不與雌性結合,它們可以獲得更高的繁殖率。
  • 「收藏」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總結
    為此,除了自閉症嚙齒類模型,研究者們嘗試建立了一些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模型來促進ASD的研究。在妊娠中後期,來自母親的IgG同型抗體通過胎盤運輸,以便為免疫系統未成熟的胎兒提供保護。然而,除了免疫保護性抗體外,對胎兒「自身」蛋白起反應的自身抗體也可以穿過胎盤,導致潛在的新生兒自身免疫性疾病。最近發現的這些抗體的蛋白靶標在神經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支持了產前暴露於抗腦自身抗體可能擾亂大腦發育軌跡並最終導致自閉症的假設。
  • 靈長類動物「樹鼩」知多少
    科學家利用簡單的原生動物到複雜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期解析人體各種複雜的生物學問題和疾病機理這一關鍵共性問題。理解人體各種重大生物問題和疾病機理的最佳策略有兩個選擇:1)低等動物的分子細胞機理研究和高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整體系統水平研究相結合;2)尋找新型動物模型,兼顧成本低、試驗周期短、分子和細胞操作方便並與人類進化地位接近等各種生物學特性。
  • 人類專屬「聰明基因」被確認:與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人為何比其他靈長類更聰明?這樣簡單的問題其實一直是進化學中繞不開的謎題。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確認了人類特有的「聰明基因」,其被視為在進化過程中使我們與其它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 人類專屬「聰明基因」被確認:與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人為何比其他靈長類更聰明?這樣簡單的問題其實一直是進化學中繞不開的謎題。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確認了人類特有的「聰明基因」,其被視為在進化過程中使我們與其它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中,約99%是相同的,但人腦容量卻是黑猩猩的3倍。因此,生物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先祖必然曾發生了基因組變異,刺激了腦生長。
  • 靈長類動物對死亡也有認識
    在對靈長類動物的「比較性死亡學」進行的第一次深入研究中,京都大學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的André Gonçalves和牛津大學的Susana Carvalho分析了200多年來關於非人靈長類動物怎樣面對同伴死亡的文獻記錄。該研究匯集了比較性死亡學所涉及的多個領域,包括考古學和心理學等,也涵蓋了殯葬活動的演化時間軸。該報告發表在「生物評論 (Biological Reviews)」上。
  • 人類專屬「聰明基因」首次確認,是與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人為何比其他靈長類更聰明?這樣簡單的問題其實一直是進化學中繞不開的謎題。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確認了人類特有的「聰明基因」,其被視為在進化過程中使我們與其它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