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動物「樹鼩」知多少

2021-03-01 湖南中醫藥大學科技創新中心

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科學家利用簡單的原生動物到複雜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期解析人體各種複雜的生物學問題和疾病機理這一關鍵共性問題。理解人體各種重大生物問題和疾病機理的最佳策略有兩個選擇:1)低等動物的分子細胞機理研究和高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整體系統水平研究相結合;2)尋找新型動物模型,兼顧成本低、試驗周期短、分子和細胞操作方便並與人類進化地位接近等各種生物學特性。前者已被許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採用,而後者正在被科學家和生物醫藥領域採用,如樹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即為後者最典型的動物。

樹鼩學名:Tupaia belangeri,tree shrew,樹嗣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等地,主要生活熱帶、亞熱帶森林、灌叢、村落附近。樹鼩外形似松鼠,只有體小,吻尖細,成年時體重120~150g。前後肢各有5趾。犬齒細小,前臼齒寬大。普通樹鼩尾蓬鬆似松鼠,但另有細尾樹鼩和筆尾樹鼩。貝氏(T.Belangeri)樹鼩身長19-20cm,尾長16cm,中國亞種的大小與此差不多。模式亞種毛色為粟紅色,貝氏樹鼩的雲南亞種毛色為橄灰色,肩部有淡白色的條紋。前後足均具有五趾,每趾都有發達而尖銳的爪、吻部尖長,耳較短,頭骨的眶後突發達,形成一骨質眼球,腦室較大。體毛粟黃色,頜下及腹部為線滅色毛。頸側有條紋,是區別樹鼩屬種的重要標誌。

由於樹鼩的解剖特徵近似於人類,其已被成功建立了多種人疾病的動物模型,並在病毒學、神經生物學、生殖生物學社會心理學等方面有相當廣泛的應用和研究,如病毒性肝炎模型、耐藥細菌感染和敗血症模型、心理應激和抑鬱症動物模型、老年痴呆模型、代謝性疾病模型、各種癌症模型等。樹鼩作為代替人類一些重大疾病的動物模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優勢在於可最大限度的模擬人類疾病的發病狀態,同時可以克服現有模型的缺陷。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開展樹嗣動物模型的研究,並且得了可喜的成果,基因組研究亦表明樹鼩具有其他非靈長類動物不可替代的優勢。

由於嚙齒類與人類在進化中存在巨大差距,故將嚙齒類動物模型的研究結果應用於人類還存在諸多問題,而將研究對象由此轉向非人靈長類動物,可有效推進各類疾病的防治研究。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單位對樹鼩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並對其分類地位和相關生物學特徵進行了深度解析,該研究解決了長期以來學界關於樹鼩與靈長總目的系統發育關係的爭議,為其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用作動物模型奠定了重要的遺傳學基礎。

相關焦點

  • 科普: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樹鼩
    mod=viewthread&tid=829374&mobile=1樹鼩是一種靈長類動物,它的新陳代謝遠比犬、鼠等動物更接近於人,身體結構、生長發育和疾病也近似於人,可以作為人類疾病的載體,對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防、治療進行研究,此外,與猴子相比,樹鼩家族成員多,體型小,飼養費用低,繁殖迅速,操作方便
  • 【一起聊聊吧】靈長類的祖先——樹鼩
    圖 1  樹鼩手腳的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樹鼩被廣泛的認為是靈長類動物祖先的一個活樣例,被長期稱為「活化石」。確實如此,樹鼩與我們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它們仍與真正的靈長類有很大的差別,如靈長類動物的指端大多為扁平的指甲,但樹鼩的指端卻是爪。正因如此,科學家們認為樹鼩是靈長動物的祖先,曾經把它列入靈長目,但最後還是給它單列了一個樹鼩目。
  • 昆明動物所等成功破譯樹鼩基因組
    2月5日,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破譯樹鼩基因組研究工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由於其個體較小,繁殖周期較短,養殖成本低以及與靈長類動物近的親緣關係,一直被提議作為新型實驗動物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然而,關於樹鼩的分類地位尚存爭議。大部分基於核DNA序列的研究支持樹鼩是靈長動物的近緣旁系群,而絕大部分基於線粒體DNA序列的研究卻顯示樹鼩與兔形目動物的親緣關係更為密切。研究人員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完成一隻來自雲南的樹鼩的全基因組測序,總覆蓋度高達79X。
  • 昆明動物所利用樹鼩精原幹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樹鼩是一種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的實驗動物。相較於嚙齒類實驗動物,樹鼩在遺傳進化地位及生理生化特徵上均更接近於靈長類。並且,樹鼩相比於靈長類動物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有著諸多優勢,包括體型小、生殖周期短、飼養成本低等。然而,缺乏遺傳操作手段嚴重製約了樹鼩作為實驗動物的廣泛應用和推廣。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樹鼩是一種與實驗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動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在生物醫學研究中頗具潛力。樹鼩繁殖周期短(~6周),每胎產仔數2-5隻,飼養成本低,作為在某些方面替代非人靈長類的實驗動物,具有獨特的優勢。
  • 樹鼩為何不怕辣—新聞—科學網
    但最近,這一觀點卻被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的團隊推翻了。他們在一次偶然中發現,樹鼩可以主動進食辣椒。 酸、甜、苦、辣、鹹俗稱「五味」。然而,對於哺乳動物而言,「辣」並非是味覺,而是一種痛覺。主流的觀點認為,只有人類可以通過後天學習和訓練,從「辣」這種痛覺感受中獲得愉悅,從而部分人群會偏愛辣椒。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樹鼩是一種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的實驗動物。相較於嚙齒類實驗動物,樹鼩在遺傳進化地位及生理生化特徵上均更接近於靈長類。並且,樹鼩相比於靈長類動物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有著諸多優勢,包括體型小、生殖周期短、飼養成本低等。然而,缺乏遺傳操作手段嚴重製約了樹鼩作為實驗動物的廣泛應用和推廣。
  • 樹鼩的小腦袋裡在想什麼?
    樹鼩共有17種,分為5屬,均屬於樹鼩目(Scandentia)這一特定的哺乳綱。雖然該物種與嚙齒類動物位於同一個進化群體,但是它們與飛狐猴都位於靈長類動物的姐妹分類群內。這意味著樹鼩和靈長類動物的關係比嚙齒類動物更近,其生理機能可以反映這一點;它們的手腳很適合抓握。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完成最新版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及注釋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年來,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叔說動物:樹鼩
    樹鼩的英文也叫做 Tree Shrew 或者 Banxring。生活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它們是雜食動物,除了蟲子還吃水果等。樹鼩外形像松鼠,有著長長的尾巴,但是吻長嘴尖,而且牙齒分化不明顯。樹鼩不是鼩鼱,也不是所有的種都住在樹上。地棲的種一般比樹棲的種體型更大,爪子更大,以便挖蟲子吃。
  • 科研人員完成新版樹鼩基因組測序 填補首版約73%拼裝缺口
    圖為最新版樹鼩基因組與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攝中新網昆明8月21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期,該所科研人員完成了新版的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和注釋。
  • 中國科學家用精原幹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最近首次建立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培養體系,並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樹鼩是一種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的實驗動物。
  • 昆明動物所闡明樹鼩OASL1基因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
    樹鼩全基因組的解析(KIZ version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KIZ version 2, Zoological Research, 2019),確定了樹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並解釋了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建,尤其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
  • 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
    樹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作為實驗動物具有應用價值,日漸受到重視。前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姚永剛團隊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完善和更新樹鼩基因組(KIZ version 1,Nat. Commun.
  • 除了人類,樹鼩也能吃辣
    迄今哺乳動物中只有人類可通過後天訓練適應「辣」這種痛覺,甚至獲得愉悅,其他動物都難以忍受。然而,中國科研人員最新發現,東南亞的一種小動物樹鼩也能吃辣。植物產生「辣」的物質是自我保護機制,使動物受痛覺刺激而不再啃食。
  • 樹鼩KLF基因家族特點及進化分析
    樹鼩作為與人類親緣關係較近的類靈長類動物,因具有個體較小、繁殖快、易於飼養等傳統動物模型的優點,正在成為一種新型而有潛力的疾病動物模型。昆明動物所在2013年解析出樹鼩基因組以後,近年來陸續建立了樹鼩乳腺癌、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皰疹病毒感染的腦炎和肌膜炎、抑鬱症等疾病模型。KLF基因家族是一類含有三個高度保守的串聯鋅指結構的轉錄因子家族,KLF因子調控基因的表達,在動物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死亡以及癌變中起著重要作用。前期研究發現KLF5在基底型乳腺癌幹細胞維持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 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提供圖為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9月21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1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對靈長類動物近親樹鼩進行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模型的創建研究。該研究提示,中國樹鼩有可能成為SARS-CoV-2致病機制研究、藥物和疫苗評價的模型動物。
  • 科普:除了人類,樹鼩也能吃辣
    迄今哺乳動物中只有人類可通過後天訓練適應「辣」這種痛覺,甚至獲得愉悅,其他動物都難以忍受。然而,中國科研人員最新發現,東南亞的一種小動物樹鼩也能吃辣。植物產生「辣」的物質是自我保護機制,使動物受痛覺刺激而不再啃食。
  • 忠於愛情的樹鼩,一輩子只有一個靈魂伴侶
    的確這種動物長得太像老鼠了,不過其本質上與老鼠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老鼠是屬於真獸亞綱、齧齒目的,而樹鼩卻有自己獨立的目,隸屬於真獸亞綱、樹鼩目。當然樹鼩目家族成員的數量是不能與齧齒目相比的,目前該目以下也就只有2科、5屬、20種。
  • 《樹鼩基礎生物學與疾病模型》獲中國西部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樹鼩基礎生物學與疾病模型》一書是當前樹鼩生物學和疾病模型研究相關領域最系統、最全面、最前沿的一本學術著作,集合了昆明動物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院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8家單位的最新科研成果。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亞平為該書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