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09-21 中國新聞網

圖為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提供

圖為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提供

中新網昆明9月21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1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對靈長類動物近親樹鼩進行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模型的創建研究。該研究提示,中國樹鼩有可能成為SARS-CoV-2致病機制研究、藥物和疫苗評價的模型動物。

據悉,研究人員選擇不同年齡段的樹鼩,包括1歲左右的成年樹鼩和5-6歲的老年樹鼩,感染SARS-CoV-2。同時在樹鼩接種病毒後的不同天數,進行肺部影像學、病毒載量、血常規和生化及組織病理學等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樹鼩可以感染SARS-CoV-2病毒。X射線檢查可以在大多數感染樹鼩看到肺部浸潤影像。在感染後3、5和7天,感染樹鼩肺組織中可檢測到病毒RNA,血常規和血清生化相關參數也發生變化,包括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和尿素氮(BUN)水平升高。感染後3天成年組和7天老年組樹鼩肺組織病理學染色顯示肺泡間隔增厚,間質出血。在病毒載量高峰方面,兩個不同的年齡組樹鼩中存在一些差異。

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Zoological Research上。(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關取得系列研究進展丨亮點成果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關取得系列研究進展》,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科學院發揮多學科創新優勢,迅速啟動了「新型冠狀病毒應急防控」攻關專項,近期在動物模型構建、疫苗和抗體研發以及應急藥物篩選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
  • 新冠肺炎藥物和疫苗進展如何?科學家來答疑了
    根據新冠肺炎應急需求,圍繞「可溯、可診、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確了臨床救治方案的優化和藥物篩選、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這五個主攻方向。 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學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來源與已知家禽家畜的關係,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的源頭。
  • 瑞德昔韋治療新冠肺炎效果顯著,猴子可以作為新冠肺炎的動物模型
    這些數據表明,SARS-CoV-2 會在獼猴中引起類似 COVID-19 的疾病,並為測試預防和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模型。該研究發現,感染早期開始用瑞德昔韋治療 SARS-CoV-2 感染的獼猴中具有明顯的臨床益處。 這些數據支持在 COVID-19 患者中早期進行瑞德昔韋治療,以預防嚴重肺炎的進展。
  • 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進展_鄭大中科博生
    以下是根據近期發布的新聞報導匯總整理的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全球進展,僅供參考!中國是很早嘗試利用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國家,其療效及安全性也得到了認可。▪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第一時間啟動了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應急攻關項目。
  • 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全球臨床研究進展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幹細胞被應用到了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當中,在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國已經啟動了多個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項目,已發表的數據證實了這種療法的初步療效。在國際上,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以及以色列等國家也紛紛批准了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幹細胞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抗疫創新療法。
  • 動物所珍稀昆蟲蛩蠊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領導的團隊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正式報導了採於2009的中國第2種蛩蠊——陳氏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cheni Bai, Wang et Yang sp. nov.。
  • 科技部:蝙蝠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冠肺炎的源頭
    (原標題:科技部:初步排除新冠肺炎來源與已知家禽家畜的關係,蝙蝠是最可能的源頭)
  • 復旦大學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效果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牽頭,聯合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防控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然而,由人口學特徵、疾病嚴重程度和接觸模式(例如接觸類型與累計接觸時長)等因素綜合驅動的新冠肺炎的傳播機制尚不清楚。此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尤其是在缺乏新冠疫苗的情況下,針對個體與群體的幹預措施如何調控新冠肺炎的傳播?如何使幹預措施既能考慮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又能最大化降低社會經濟成本?回答這些關鍵科學問題,可以明確哪些人群對於控制新冠肺炎的傳播最有效,進而制定、採取並及時調整幹預措施。
  • 雙柵CMOS核心模型研究成果發表 納器件物理和電路模型取得新進展
    雙柵CMOS核心模型研究成果發表 納器件物理和電路模型取得新進展 ,其研究成果「雙柵CMOS器件核心模型」在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相關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期刊《電子器件雜誌,IEEE Trans.
  • 工程熱物理所風力機新型氣動模型研究取得新進展
    工程熱物理所風力機新型氣動模型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7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目前,數值研究分析採用最多的模型為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型,但CFD模型對風力機進行尾流特性模擬時對計算資源佔用大,耗時長。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國家能源風電葉片研發(試驗)中心採用自主研發的工程應用新模型(改進致動面模型),對不同排布下的多颱風力機尾流場分析,研究幹涉效應影響、流場耗散和摻混現象。
  • 科學網—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陳志超)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楊學明院士團隊在水分子真空紫外波段光解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科技部:初步排除新冠肺炎來源與已知家禽家畜的關係,蝙蝠是最可能...
    【環球網綜合報導】2月15日15時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藥物研發和科研攻關最新進展情況。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科技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的指示精神,及時梳理「新藥創製」、「傳染病防治」、「生物安全」等科技專項已有的科技成果。1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組成立,科技部會同國家衛健委等12個部門立即組成工作專班,並成立以鍾南山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組織動員全國優勢科技力量開展攻關。
  • 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一覽
    2018年3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動物疾病模型是科學研究和臨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原因及治療療效。小編在此為大家總結了近期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
  • 河海大學在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整體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海大學河口海岸綜合治理與保護研究團隊在有關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動力學的整體物理模型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海岸工程學科最著名的國際期刊《Coastal Engineering》上。
  • 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新冠病毒T細胞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17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順教授團隊在該校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應急項目攻關中,在特異性T淋巴細胞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突破為後續進一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和T細胞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
  • 西交大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該研究為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的大型動物滅絕提供了可靠的氣候變化背景,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滅絕的原因一直是當地古氣候和古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人類活動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常被認為是馬達加斯加物種滅絕的決定性因素。除了對當地物種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人類活動也改變了湖泊、洞穴等沉積物中的氣候信息。馬達加斯加的氣候如何變化,以及氣候變化與生物滅絕的關係常因當地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古氣候記錄的多樣性而備受爭議。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強超短雷射研究居國際前列;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腦與認知、動物克隆、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古生物學、海洋科學等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整體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數學機械化、辛幾何算法等方面保持我國特色和優勢。
  • 王福生院士: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臨床研究進展
    早期臨床研究解答三疑問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人體後,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其中重型和危重型屬於致死型。此外還包括無症狀感染者,這部分人群佔整體病例的30%。新冠肺炎患者的發展過程包括潛伏期、進展期和恢復期。王福生指出,傳染性最強為潛伏期和進展期,截至目前所有感染者都沒有出現慢性感染的情況。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冠肺炎病毒小鼠感染模型
    SARS-CoV-2的感染模型。研究發現,自然情況下,小鼠對SARS-CoV-2不易感。因此,科學家研發出的對SARS-CoV-2具有易感性的小鼠感染模型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為深入探索SARS-CoV-2的感染與免疫機制提供了重要手段。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