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在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整體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2-07 高校圈的那些事兒

  近日,河海大學河口海岸綜合治理與保護研究團隊在有關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動力學的整體物理模型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海岸工程學科最著名的國際期刊《Coastal Engineering》上。

  珊瑚礁海岸波流動力複雜、地貌形態特殊、工程響應未知,波浪傳播變形和波生環流對建築物安全、地形地貌演變、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有關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動力學的整理模型實驗研究未有報導。河海大學研究人員建立了1:50的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模型,採用波高儀、流速儀和表面流場測速系統測量分析了不同位置的波高和流場分布特徵,揭示與已有水槽試驗研究完全不同的規律:裂口向礁坪-潟湖的波浪折射引起局部波浪聚集顯著增大礁坪後方短波爬高、礁坪和裂口的水位梯度引發的沿岸流量佔裂口離岸總流量的20-40%,提出考慮礁坪-裂口之間的水體交換的新型波生環流模式。

  實驗數據已提供給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浙江大學、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斯坦佛大學、西澳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為驗證數學模型提供基準,也上傳到ELSIVER系統等國際學術數據共享平臺。(通訊員:河海大學隋倜倜)

相關焦點

  • 珊瑚礁坪水動力消能機理研究獲進展
    珊瑚礁具有獨特的地貌相帶特徵,由外至內依次為:向海坡(礁緣坡)相帶、外礁坪相帶、礁坪突起相帶、內礁坪相帶、潟湖坡相帶和潟湖盆相帶。珊瑚礁生長特點決定了礁坪相帶的整體坡度較小、表面粗糙不平、坑洞和凸石分布無規律。因此,波浪自礁坪外緣向潟湖方向傳播,翻越整個礁坪時能量逐漸衰減,形成波能分布帶。
  • 武漢巖土所等在珊瑚礁坪水動力消能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珊瑚礁具有獨特的地貌相帶特徵,由外至內依次為:向海坡(礁緣坡)相帶、外礁坪相帶、礁坪突起相帶、內礁坪相帶、潟湖坡相帶和潟湖盆相帶。珊瑚礁生長特點決定了礁坪相帶的整體坡度較小、表面粗糙不平、坑洞和凸石分布無規律。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材料三:潟湖是被沙嘴、沙壩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威尼斯潟湖,是地中海區域內最大的溼地,位于波河的入海口附近.14~17世紀初義大利當局發現該潟湖逐漸發生不良變化,為此將很多匯入該潟湖的河流改道外流,尤其是17世紀初改變波河河口位置,最終引發了該潟湖新的環境問題.圖(二)為威尼斯潟湖南部簡圖.(1)分析1861年~1991年農業人口轉移方向在整體上對義大利城市化的影響.(2)從地形角度分析波河流域南北部水電站數量差異
  • 我想我是海,什麼是潟湖?
    這是土庫曼斯坦的Garabogazköl潟湖。1980年沙堤徹底封閉後逐漸乾涸了,後來又被海水衝開重新形成潟湖。潟湖海岸很常見,一般出現在坡度平緩的砂質海岸上,佔世界海岸線13%。有的潟湖和外海有通道連接,這是德國北部的潟湖國家公園。
  • 高三複習之海岸地貌
    另一類是海岸帶與大海之間有堡島阻隔,稱有障壁海岸(全世界有13%海岸屬此類),堡島海岸體系由堡島鏈、潟湖(或河口港灣)、潮汐通道與潮汐三角洲等三單元組成。(2)潟湖   潟湖以堡島為屏障與大海相隔,常有一個或數個潮汐通道與外海相通。潟湖既接受波、潮、流帶來的近岸海底物質,又有河流攜帶的入湖物質。
  • 雙柵CMOS核心模型研究成果發表 納器件物理和電路模型取得新進展
    雙柵CMOS核心模型研究成果發表 納器件物理和電路模型取得新進展 models and 45-nm modeling challenging)上發表「納米環柵CMOS 器件模型基本解」研究論文後,在微納電子器件和集成電路模型領域取得的又一最新進展。
  • 人民日報看海南|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海南熱海所供圖 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陳宏告訴記者,試驗一開始,難題就出現了。鳳凰島人工造島之前,石珊瑚的自然分布深度可達5至6米。而在試驗區域,水深4米以下很難見到珊瑚,殘存的極少量珊瑚主要分布在深度2米左右的淺水區。研究團隊開展調查後發現,由於水動力變弱,沉積物增多,透明度降低,新生的珊瑚苗無法在4米以下的深處附著生長。隨後,研究團隊及時調整了試驗方案。
  • 人民日報看海南 |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海南熱海所供圖 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白天試驗、晚上研究,他們心底一直醞釀著一個計劃——在海底建起一座美麗的珊瑚花圃,培育百萬株珊瑚。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工程熱物理所風力機新型氣動模型研究取得新進展
    工程熱物理所風力機新型氣動模型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7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目前,數值研究分析採用最多的模型為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型,但CFD模型對風力機進行尾流特性模擬時對計算資源佔用大,耗時長。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國家能源風電葉片研發(試驗)中心採用自主研發的工程應用新模型(改進致動面模型),對不同排布下的多颱風力機尾流場分析,研究幹涉效應影響、流場耗散和摻混現象。
  • 鄭州大學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鄭大多個科研團隊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鄭大考研網育博書店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鄭州大學化學學院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近日,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晶態分子功能材料創新團隊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五大因素致海岸線變遷 海岸保護仍要加大力度
    省海洋開發規劃設計院供圖  此次海南省海岸線修測中,調查組對比1960年代、1990年代和2007年的岸線分析發現,我省海岸線變遷主要有5種類型:海岸侵蝕、河口變遷、潟湖萎縮、港口岸線增長、海岸淤積。其中,海岸侵蝕表現最為嚴重。海南島1823公里海岸線中,43.1%是沙質海岸。
  • 熱帶生物海岸保護與發展研究
    進入人類世新時期的海岸帶在人口密度和開發活動不斷增強及全球環境變化不斷加速的雙重影響下,珊瑚礁的世界性退化越來越顯著,形勢越來越嚴峻 [9,10]。2005 年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ARC)成立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CoECRS),對珊瑚礁管理和可持續利用進行綜合研究。儘管如此,Bellwood 等 [16]根據歷史數據分析, 認為過去 40 年中大堡礁活珊瑚平均覆蓋率由 40% 下降到 20%。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8-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珊瑚礁到底有多少種類? 它們又是怎麼形成的?
    不過大家知道珊瑚礁到底有多少種類嗎?它們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海南島岸礁 珊瑚礁大致劃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三種,我國海南島東部海   原標題:珊瑚礁到底有多少種類? 它們又是怎麼形成的?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以珊瑚礁蜚聲中外,每個去過的遊客都對這裡的美景贊口不絕。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
  • 集成電路用納電子器件模型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這是該研究組繼去年在該權威期刊的「先進模型和45納米模型挑戰」專輯(Special issue on advanced compact models and 45-nm modeling challenging上發表納米CMOS器件物理基本解和MOS器件量子效應模擬兩篇重要論文以來, 在微納電子和集成電路器件模型領域取得的又一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