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坪水動力消能機理研究獲進展

2020-11-23 中科院之聲

珊瑚礁具有獨特的地貌相帶特徵,由外至內依次為:向海坡(礁緣坡)相帶、外礁坪相帶、礁坪突起相帶、內礁坪相帶、潟湖坡相帶和潟湖盆相帶。珊瑚礁生長特點決定了礁坪相帶的整體坡度較小、表面粗糙不平、坑洞和凸石分布無規律。因此,波浪自礁坪外緣向潟湖方向傳播,翻越整個礁坪時能量逐漸衰減,形成波能分布帶。礁坪的存在可有效減弱深海傳遞的波浪直接作用於吹填島礁護岸防波堤的水動力作用,在堤腳防浪塊石和扭王字塊共同作用下,護岸防波堤被淘蝕衝毀的威脅可降至更低。然而,由於海洋測試條件困難、傳感器精度和使用範圍受限,礁坪水動力現場準確測試難以實現。為更好的揭示礁坪水動力消能機理,為島礁防波堤穩定性設計提供參數,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海洋工程地質科研團隊與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合作,開展相關研究。

研究團隊以某實際工程為原型,按照重力相似準則,建立用於開展珊瑚礁礁坪波浪傳播過程衰減消能研究的物理試驗模型,通過水槽模型試驗和數值計算模擬,分析不同坡度、粗糙度的礁坪對不同波高、周期的波浪傳播過程以及波高衰減規律的影響,揭示波浪能量耗散機理,研究波浪在礁緣處破碎、波生流以及增水過程,提出島礁防波堤穩定性設計可靠參數。研究表明,相同條件下,相對入射波高越大(水深越小或者入射波高越大),礁坪的消能比越高;隨著波浪周期的增加,礁坪的消能比相應提高,即礁坪對不同季節波浪消能效果不同。相同條件下,礁坪坡度越大,礁坪消能效果越顯著,表現在不同位置礁坪對同級波浪消能效果存在差異;礁坪粗糙特徵尺度越小,對波浪能的耗散越好,但是粗糙度的整體影響較為有限。

研究工作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圖1.典型組次試驗條件照片(H=0.06m, T=1.4s)

圖2.數值模擬與試驗測試結果驗證(α=2°,d2=0.3m,h=4.8m,H=2.4m,T=8.67s)

圖3.沿數值模擬波浪傳播過程,α=4°, h=4.80m, d2=0.30m,H=2.40m,T=8.67s

圖4.礁坪消能比模型試驗與數值計算結果相關性分析

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武漢巖土所等在珊瑚礁坪水動力消能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珊瑚礁具有獨特的地貌相帶特徵,由外至內依次為:向海坡(礁緣坡)相帶、外礁坪相帶、礁坪突起相帶、內礁坪相帶、潟湖坡相帶和潟湖盆相帶。珊瑚礁生長特點決定了礁坪相帶的整體坡度較小、表面粗糙不平、坑洞和凸石分布無規律。
  • 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科學家合作,在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珊瑚沙島發育於珊瑚礁坪,出露於海面之上,由鈣質生物骨骼堆積而成。
  • 超聲神經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獲進展
    超聲神經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9-12-19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據悉,基於物理場的神經調控技術,如電、磁和光遺傳技術等是近年來推動神經科學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並為治療腦疾病提供了新方法。基於超聲的無創神經調控技術,被認為是最具有臨床轉化前景的下一代神經調控技術之一,它具有無創、大穿透深度、高時空分布率等優點。其調控效果在神經元、線蟲、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等多種尺度目標上得到了驗證。
  • 科學網—瓦爾登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工程熱物理所化工動力多聯產與溫室氣體減排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工程熱物理所化工動力多聯產與溫室氣體減排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研究團隊在煤基化工-動力多聯產節能機理、關鍵技術研發及系統集成與優化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進展如下:   一、機理研究層面   採用
  • 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軍研究組在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作用下的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研究中獲進展。該研究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多年尺度的水文氣候及沉積記錄,結合水文泥沙模擬和遙感手段,揭示人類活動及颱風事件對水文泥沙運動和沉積記錄的影響特徵。近幾十年來,頻繁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內陸架沿海環境的自然演化過程。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在南沙群島,他發現珊瑚礁礁坪上分布著一系列大型原生的、死亡的塊狀濱珊瑚。  通過大量現場考察和資料分析,餘克服得出結論:濱珊瑚對高溫等極端環境有較強適應性,能夠持續生長數百年不死,其歷史上發生的大面積死亡事件是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  比如,1998年嚴重的珊瑚礁白化事件就導致了世界上一些生長歷史達700多年的濱珊瑚死亡。
  • 河海大學在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整體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海大學河口海岸綜合治理與保護研究團隊在有關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動力學的整體物理模型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海岸工程學科最著名的國際期刊《Coastal Engineering》上。
  • 力學所等在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但在水力壓裂過程中,只有少部分的壓裂液在清洗階段被回收,大部分壓裂液滯留在頁巖地層中,水鎖問題嚴重影響著頁巖氣藏的有效開發。開展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對頁巖氣藏的高效開發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合作,在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 合肥工大在長餘輝發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合肥工大在長餘輝發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2015-03-30 11:02:51   中新網合肥3月30日電 (周慧 倪欣然)記者30日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合作,在長餘輝發光材料CaAl2O4:Eu,Nd的發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 珊瑚為何也會「一夜白頭」?
    珊瑚之所以呈現豐富多彩的顏色,正是因為其體內有各種蟲黃藻共生。蟲黃藻攜帶各種不同的色素,寄生在珊瑚體內,從而使珊瑚呈現出絢麗的色彩。同時,蟲黃藻還能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蟲提供能量。(中國發現號深潛器在太平洋深海拍攝的紅珊瑚,李新正供圖)珊瑚為何會「一夜白頭」漂亮的珊瑚十分嬌嫩,一旦海水的理化性質出現大的波動,珊瑚就會發生嚴重病害,自身顏色像被漂白過一樣,稱為珊瑚白化。白化通常發生於海水錶層的珊瑚,有時也發生在30多米深的地方。珊瑚白化速度快時,僅一夜就能「青絲變白髮」。
  • 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大堡礁發現500米高珊瑚礁 高度超過帝國大廈
    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大堡礁發現500米高珊瑚礁高度超過帝國大廈(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球科技:外媒報導,研究人員近日在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的大堡礁處發現一座高達1640英尺(約500米)的珊瑚礁,高度超過帝國大廈、艾菲爾鐵塔、碎片大廈等建築物。
  • 水肺潛水貝里斯堡礁
    貝里斯堡礁可能尚未獲得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全球認可。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綿延190英裡,佔560英裡的中美洲珊瑚礁(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一,後者是世界第二大珊瑚系統。到目前為止,它還是貝里斯的頭號旅遊勝地,每年吸引約13萬遊客。
  • 夜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獲重要進展
    央廣網合肥3月30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周慧)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合作,在一種長餘輝發光材料的發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近日以在國際著名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納米片增強複合塗層腐蝕機理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金屬所P型FCC-Zr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金屬所P型FCC-Zr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2020-10-12 金屬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2018-03-09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