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珊瑚的美麗在於絢麗的色彩,然而在不同歷史時期,海底總不乏一些白化的珊瑚。

  雪梨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教授奧韋·霍格·古爾貝格曾表示,除非氣候不再變化,否則珊瑚白化將日趨頻繁,最終將導致珊瑚礁在100年內從地球上的絕大部分地方消失。

  然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餘克服提出了不同觀點:珊瑚礁白化死亡後的恢復一般需要20~25年。新觀點的提出為認識現代珊瑚礁白化以及珊瑚礁白化後的恢復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翻開歷史研究新篇章 

  在陸地資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分布於熱帶海洋的珊瑚礁集生態資源、環境調節、海岸保護、國土安全和自然歷史記錄於一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

  目前,全球約有3000萬人完全依賴於珊瑚礁生存,約有5億人不同程度地從珊瑚礁獲取食物。但是,近20年來,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大量珊瑚在短時期內死亡並失去色素變白,即珊瑚礁白化,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珊瑚礁白化不是新出現的生態現象,歷史上早已有之,國際上對珊瑚礁白化現象的記錄開始於1982年。「只是過去人們沒有研究它而已。」餘克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今這種現象大範圍出現,並且威脅海洋生態安全和人類生存環境,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20多年來,國際上珊瑚礁研究的專家們多熱衷於珊瑚礁白化現象的發現、原因分析和生態後果評估,對珊瑚礁白化的過程,特別是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該現象還無人涉獵。因此,研究歷史時期珊瑚礁白化的過程尤為重要。

  上世紀90年代初,餘克服以珊瑚礁高解析度環境變化過程與規律研究為目標,深入探索珊瑚礁白化與溫度、氣候的關係,並通過高精度年代測定技術,準確測定歷史時期珊瑚礁白化的年代。

  珊瑚礁的生態響應 

  「我們開始這項研究時,國內還是空白狀態。」餘克服感嘆說。當年,他和同事在基礎薄弱、經費短缺、缺少分析儀器且尚無可借鑑的實驗資料的情況下,憑著對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終於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

  1993年以來,餘克服多次對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海南島和雷州半島等海區的珊瑚礁進行考察,揭示了歷史時期珊瑚礁白化和大面積死亡的證據。在南沙群島,他發現珊瑚礁礁坪上分布著一系列大型原生的、死亡的塊狀濱珊瑚。

  通過大量現場考察和資料分析,餘克服得出結論:濱珊瑚對高溫等極端環境有較強適應性,能夠持續生長數百年不死,其歷史上發生的大面積死亡事件是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

  比如,1998年嚴重的珊瑚礁白化事件就導致了世界上一些生長歷史達700多年的濱珊瑚死亡。「我們在南沙群島永暑礁和美濟礁,對原生濱珊瑚進行鑽探取樣,並進行高精度鈾系年代測定,結合濱珊瑚的年際骨骼密度特徵,確定這些濱珊瑚死亡的年代——近200年來有十多次濱珊瑚死亡事件。」

  結合南沙群島低緯度海區的氣候特徵、珊瑚死亡年代和厄爾尼諾的對應性,餘克服對各種珊瑚死亡的原因進行比較,同時根據南沙群島海區珊瑚礁白化的記錄,進一步提出了濱珊瑚死亡的原因是由於厄爾尼諾導致溫度升高、使珊瑚白化致死的觀點。

  餘克服說:「珊瑚礁白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海水溫度升高,超過珊瑚生長所能適應的溫度上限,從而導致珊瑚死亡變白的結論,即珊瑚礁『熱白化』。」

  在此基礎上,餘克服重建了南沙群島近200年來厄爾尼諾高溫導致珊瑚礁白化、死亡的歷史記錄,這是目前國際上最早關於歷史時期珊瑚礁白化研究的報導。

  餘克服還帶領珊瑚礁研究團隊建立了近4000年來珊瑚礁瀉湖的沉積序列,測定了南海400多個樣品的高精度鈾系年代等,為進一步開展更長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與珊瑚礁生態響應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不會因變暖而消失 

  在研究珊瑚礁「熱白化」的同時,餘克服還利用反向思維方式探討低溫對珊瑚礁白化的影響。

  「我對過去的珊瑚死亡現象非常留意,並選擇南海北部雷州半島7000年前生長的一種獨特的角孔珊瑚為研究對象。」

  通過多次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餘克服對角孔珊瑚的剖面進行深入研究。「角孔珊瑚剖面分為9層,各層覆蓋度在90%以上,每層之間的間斷面平整。」他說,這表明生長極好的角孔珊瑚曾遭遇多次突發性氣候事件,導致短時期內大量死亡,但很快又被後來生長的珊瑚所覆蓋。

  利用現代高精度的定年技術,餘克服把角孔珊瑚死亡和恢復的年代準確地測定出來,並獲得了寶貴證據和新的發現:角孔珊瑚礁發育於距今7500年前~7000年前之間,恰好對應全新世高溫期的鼎盛期。

  在珊瑚礁的體內,共生有大量的蟲黃藻,正是它們為珊瑚染上色彩。餘克服發現,蟲黃藻有通過改變基因類型來適應環境變化能力這一特徵,推斷珊瑚礁對氣候變暖有潛在適應能力和恢復機制,因此珊瑚礁不會因為全球變暖而最終消失。

  正是在這些證據的基礎上,餘克服提出中全新世高溫期存在高頻率、大幅度的氣候突然變冷事件;角孔珊瑚正是由於冬季突然出現高強度的低溫氣候,從而大量死亡。

  科研表明,珊瑚礁白化是由於失去與之共生的蟲黃藻。「中全新世雷州半島角孔珊瑚突然大片死亡也是一種珊瑚礁白化現象。」餘克服指出,這種白化現象是由於低溫所致,從而提出了珊瑚礁「冷白化」的新概念,為現代珊瑚礁白化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

  澳大利亞現代生態學專家於2003年7月發現,現代暖期的冷氣候事件導致了澳大利亞大堡礁珊瑚的白化,這也證實了餘克服的新觀點。

  發現雷州半島珊瑚礁「冷白化」現象以後,餘克服又進一步對珊瑚礁白化的發展趨勢以及白化後如何恢復等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指明珊瑚礁白化死亡後的恢復一般需要20~25年的觀點。

  餘克服說:「隨著珊瑚礁白化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將對全球珊瑚礁生態建設、生態預防、未來資源潛力預測、實施科學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珊瑚礁白化帶來的損失,促進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6-23 第6版 進展)

相關焦點

  • 「熬過」白化 珊瑚變得更「堅韌」—新聞—科學網
    一項新研究發現,儘管白化事件威脅大堡礁珊瑚,但能夠「熬過」白化的珊瑚會變得更為堅韌,能更好地抵禦環境壓力。 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但這些顏色並非珊瑚本身所有,而是來自寄居於珊瑚體內的海藻。微小的共生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沒有了這些藻類,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亡。由於氣候變化引起海洋溫度上升,致使珊瑚所依賴的海藻減少,珊瑚也因此更易出現白化現象。
  • 嚴重白化現象導致大堡礁北部35%珊瑚死亡
    原標題:大堡礁北部35%珊瑚死亡為過去18年裡最嚴重白化事件 大堡礁中的死珊瑚 圖片來源:Johanna Leonhardt 在這個炎熱得異乎尋常的夏季,研究人員已經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證明了一場慘烈的傷亡——大規模白化現象已經導致位於這一2300公裡長自然構造北部及中部的35%珊瑚死亡。
  • 珊瑚白化了還能恢復嗎?
    由於科普力度不足,又或者是大多報導珊瑚礁衰退的文章本身混用了白化與死亡卻缺乏解釋,可能有不少人認為珊瑚白化就是珊瑚死亡。而事實並非如此。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是指珊瑚因為各種因素(如高溫、低溫、高光等等)而失去珊瑚細胞內共生的蟲黃藻zooxanthellae,透過了透明的組織層,顯示出了其中骨骼的顏色(絕大部分珊瑚骨骼是白色的)。
  • 驚人的珊瑚白化現象
    1998年,全球18%的珊瑚礁因大規模白化而亡。很多人認為,現在多達全球30%的珊瑚礁已無法恢復,另有30%則處於危機狀態。
  • 大堡礁出現珊瑚白化現象
    據新華社電 澳大利亞專家日前表示,大堡礁近來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現象,這說明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日前發布公告說,學校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主任特裡·休斯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3月份最後兩周從空中觀察了大堡礁區域的1036個珊瑚礁,結果發現了大面積白化現象,特別是大堡礁南部首次出現珊瑚大規模白化。
  • 珊瑚白化還能恢復嗎?
    我是講堂空空--珠寶玉石收藏知識傳播者,跟大家分享珊瑚的相關知識。周圍環境的變化,珊瑚會出現生長不良的情況,俗稱白化,這並不等同於珊瑚死亡,如果生長環境得到良好的改變,珊瑚白化並不是不可逆轉的,而是可以恢復得到緩解。
  • 珊瑚白化:科學家「找到讓珊瑚更耐熱的方法」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通過提高珊瑚礁的耐熱性,來幫助珊瑚礁對抗白化的破壞性影響。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這會讓珊瑚變白,讓它們挨餓。當注入到珊瑚體內時,藻類可以更好地處理溫暖的海水。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什麼是珊瑚白化?有多嚴重?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大堡礁的珊瑚發生大規模的白化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大堡礁的珊瑚發生大規模的白化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呂傳彬一、顏色秘密來自海藻「光合作用」一般是以色素當作載體,藉由一連串的電子傳遞鏈,將光能轉換成生物可以使用的能量,並且儲存起來。事實上,大多數珊瑚體本身是透明的,但當含有色素的共生藻進入珊瑚體內後,珊瑚組織就會顯現出五顏六色的美麗珊瑚群聚。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
  • 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正常珊瑚(左)和白化珊瑚(右) | 參考文獻[1]珊瑚為什麼會白化?珊瑚為什麼會白化?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珊瑚顏色的本質。它們看上去像是海底的植物,實際上是由腔腸動物珊瑚蟲構成的集合體。原本可以被共生藻色素吸收的光,照射到珊瑚本體上,都被反向散射出去,因此使珊瑚呈現出枯骨般慘白的顏色,形成了白化。如果白化的珊瑚不能儘快修復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就會失去養分來源,最終走向死亡。
  • 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正常珊瑚(左)和白化珊瑚(右) | 參考文獻[1]珊瑚為什麼會白化?珊瑚為什麼會白化?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珊瑚顏色的本質。它們看上去像是海底的植物,實際上是由腔腸動物珊瑚蟲構成的集合體。原本可以被共生藻色素吸收的光,照射到珊瑚本體上,都被反向散射出去,因此使珊瑚呈現出枯骨般慘白的顏色,形成了白化。如果白化的珊瑚不能儘快修復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就會失去養分來源,最終走向死亡。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珊瑚白化,更應關注「警報」之後
    一提到珊瑚,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然而,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越發頻繁的珊瑚白化現象正在使這幅畫卷「失色」。  今年3月,澳大利亞大堡礁海域發生了近5年內的第3次珊瑚白化現象,1/4的珊瑚礁受到影響,為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
  • 白化的珊瑚有望在溫暖水域中「康復」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最新生態學研究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氣候變暖會使珊瑚將生活在其組織內提供營養的共生藻類排出,這將導致珊瑚白化,使珊瑚更容易受到飢餓、疾病和死亡的影響。雖然有些藻類能讓珊瑚更耐高溫,但有一些研究表明,白化珊瑚需要水溫恢復正常後,才能重新獲得藻類並恢復。
  • 珊瑚白化的原因竟然又和人類有關!
    失去了共生藻的珊瑚也會失去漂亮的顏色,只剩下灰白的珊瑚蟲,奄奄一息地附著在骨骼上,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珊瑚白化。  白化是死亡的前兆,如果環境變好,共生藻會再回來,珊瑚又可恢復生機及原來漂亮的顏色。如果環境繼續惡化,白化的珊瑚就會死亡,最後只剩下白色的碳酸鈣骨骼了!
  • 熱水中的尼莫:珊瑚白化和珊瑚礁的未來
    它的周圍曾經被大量的五彩繽紛的珊瑚所環繞著,但是現在,這些珊瑚已經變成了一種可怕的褐色陰影。珊瑚白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試圖緩解這一現象的發生。在過去的三年裡,珊瑚白化導致了大堡礁北部地區大面積的珊瑚減少和棲息地的喪失。
  • 澳洲大堡礁珊瑚面臨史上最嚴重白化危機
    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的澳大利亞珊瑚礁研究委員會負責人Terry Hughes,是一個利用航空測量來評估珊瑚白化程度的團隊的成員。他在接受《自然》(Nature)的採訪時談論了他看到的景象。大堡礁白化究竟糟糕到了什麼程度?看到現在這種白化程度令人相當震撼——這恐怕是我們見過最糟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