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李珩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五彩斑斕的珊瑚是海洋中美麗的風景線,也是海洋環境的風向標。當海洋環境發生變化,珊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時,彩色就會轉為枯骨般的白色。

這就是珊瑚白化現象。

正常珊瑚(左)和白化珊瑚(右) | 參考文獻[1]

珊瑚為什麼會白化?

珊瑚為什麼會白化?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珊瑚顏色的本質。它們看上去像是海底的植物,實際上是由腔腸動物珊瑚蟲構成的集合體。新的珊瑚蟲在先輩們的遺骨堆上生長,分泌出碳酸鈣作為外殼;長大了之後不斷繁殖,珊瑚的枝丫也就越來越茂盛。

因此,珊瑚體本身呈碳酸鈣的白色。而我們看到的珊瑚色彩,來自寄生在珊瑚身上的共生藻類。這些藻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養分。

多彩的珊瑚 | Wikipedia,Richard Ling / CC BY-SA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當海洋環境變化,比如海水溫度上升,或者養分缺乏,就有可能破壞珊瑚和藻類的共生關係。藻類離開珊瑚體,珊瑚也失去了藻類帶有的色素。原本可以被共生藻色素吸收的光,照射到珊瑚本體上,都被反向散射出去,因此使珊瑚呈現出枯骨般慘白的顏色,形成了白化。

如果白化的珊瑚不能儘快修復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就會失去養分來源,最終走向死亡。

但是,2020年5月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埃琳娜·博拉蒂(Elena Bollati)團隊發現了一個神奇的現象:一些因生存環境惡劣而白化的珊瑚,竟然呈現也了斑斕的色彩。

2010~2019年期間,全球多地發現了具有豐富色彩的白化珊瑚 | 參考文獻[3]

不是白化嗎?怎麼又變色了?

在損失了藻類的情況下,珊瑚上斑斕的色彩似乎只剩一個來源——珊瑚本體。可是,原本是白色的珊瑚怎樣才能產生五彩斑斕的顏色呢?

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假設:隨著溫度升高,珊瑚上共生藻類減少,原本能被藻類色素吸收的光,照射到了珊瑚的外殼上。為了避免被大量的光灼傷,珊瑚會產生螢光蛋白和色素蛋白,用於產生色素,吸收部分光線。這些色素最終讓珊瑚展現出繽紛的色彩。就好比我們在太陽底下曬久了,為了防止曬傷,會產生黑色素吸收紫外線,於是就曬黑了。

一些呈現彩色的白化珊瑚 | 參考文獻[3]

為了證明這個假設,科學家們利用聚焦的紅光(這個波長只會誘發珊瑚白化,不會使其產生綠色螢光蛋白)促使地衣微孔珊瑚(Porites lichen)白化,之後分別照射低能量的綠光和高能量的藍光,觀察有沒有色素生成。

在照射紅光前,健康珊瑚沒有呈現螢光色,也就是說沒有產生色素:

珊瑚的色素水平變化過程:白化第0天 | 參考文獻[3]

照射紅光11天後,可以明顯看到珊瑚顏色褪去,發生了白化。

珊瑚的色素水平變化過程:白化第11天 | 參考文獻[3]

接下來,科學家使白化了的珊瑚,分別暴露在綠光和藍光中。29天後,綠光照射後的珊瑚沒有明顯變化,但是能量更高的藍光照射後,白化的珊瑚呈現出了明顯的螢光色。

珊瑚的色素水平變化過程:白化第29天 | 參考文獻[3]

這說明,白化的珊瑚在高能量的光射下,確實會發動自身「潛能」,自己給自己加點顏色。

除了溫度升高,其他生成壓力導致的珊瑚白化,會不會也進一步讓珊瑚產生色素,最後變色呢?

科學家將珊瑚分為兩組,讓它們都生活在適宜的水溫中,其中一組能獲得充分食物,而另一組將要忍受飢餓。按照預想,養分不足的珊瑚出現了因藻體離開導致的白化現象。6周後,白化了的珊瑚產生了螢光色素。

也就是說,無論導致白化的原因是什麼,隨白化而來的高能量陽光照射,才是珊瑚變色的原因。

在營養充足和營養不平衡的情況下,珊瑚發生的顏色變化 | 參考文獻[3]

變色,為了保命

變色對珊瑚有什麼好處?

科學家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巴拿馬的孔珊瑚白化事件中,白化後又呈現鮮豔藍綠色的珊瑚,存活率相當高。

於是,他們推測,「變成彩色」或許是珊瑚的一種自我保護。

健康珊瑚表面有共生的藻類,可以吸收絕大部分太陽直射光,內部的藍光通量很低,不足以積累色素,所以珊瑚的表層細胞不需要光保護色素,為白色。

葉形表孔珊瑚的健康狀態,棕色圓圈代表共生藻類 | 參考文獻[3]

白化後,珊瑚失去了共生藻類的保護,強光直射在珊瑚體表,產生了高強度的散射光和反射光,增強的藍光迫使珊瑚自身產生了大量的色素保護自己,這些色素給珊瑚重新帶來了斑斕的色彩。

葉形表孔珊瑚從白化狀態(左)到彩色狀態(右) | 參考文獻[3]

一方面,色素降低了強光的反射和散射,另一方面,珊瑚內部光通量減少,又正好再次適宜共生藻居住,藻類得以慢慢回到珊瑚中,重新建立起共生關係,給珊瑚提供營養,還會吸收藍光。因此珊瑚不用再產生色素保護自己,又變回了最初樸素的樣子。

葉形表孔珊瑚恢復後的狀態 | 參考文獻[3]

在這樣一圈巧妙的光反饋迴路下,珊瑚變色是它們對極端環境做出的應激反應,使自己能更好地適應變化的環境,努力度過生存的難關。

孔珊瑚(A)和鹿角珊瑚(D)的白化-變色經歷 | 參考文獻[3]

但並不是所有變成彩色的珊瑚都能成功度過危機,如果海洋環境持續惡化,海洋溫度持續上升,這些珊瑚長期不能恢復和藻類的共生關係,最終還是會因為營養不足而死亡。

在人類看來,珊瑚變成彩色,恢復了鮮豔美麗的模樣,但對珊瑚來說,更像是用盡力量面對生存危機,做著最後的抵抗啊……

猜猜看,珊瑚礁大概養育了多少海洋生物?

A.5%

C.50%

B.25%

D.75%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B 25%。珊瑚礁的面積不到全球海洋0.2%,卻養育了海洋中約四分之一的生物。

作者名片

作者:李珩

編輯:悲催的鉈寶寶 範可鑫

排版:雷穎

題圖來源:參考文獻[3]

參考文獻:

[1]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oral_bleaching

[2]https://www.iflscience.com/environment/sometimes-stressed-corals-become-even-more-colorful/

[3]Bollati et al., Optical Feedback Loop Involving Dinoflagellate Symbiont and Scleractinian Host Drives Colorful Coral Bleaching, Current Biology (2020),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4.055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版權屬於「我是科學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iscientist@guokr.com

【擴展閱讀】

原標題:《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五彩斑斕的珊瑚是海洋中美麗的風景線,也是海洋環境的風向標。當海洋環境發生變化,珊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時,彩色就會轉為枯骨般的白色。這就是珊瑚白化現象。在營養充足和營養不平衡的情況下,珊瑚發生的顏色變化 | 參考文獻[3]變色,為了保命變色對珊瑚有什麼好處?科學家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巴拿馬的孔珊瑚白化事件中,白化後又呈現鮮豔藍綠色的珊瑚,存活率相當高。
  • 熱水中的尼莫:珊瑚白化和珊瑚礁的未來
    隨著氣候變化和海水溫度上升,曾經五顏六色的珊瑚變成了褐色並死亡,研究人員將探索珊瑚白化對於那些稱為珊瑚礁的生物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潛入一個巨大的死珊瑚殘肢,通過觀看它的外表,我們猜測它曾經是一個巨大的桌形軸孔珊瑚。 伍倫貢大學(UOW)魚類行為生態學家Marian Wong博士指著死珊瑚的殘肢,通過用手划過脖子的動作來指出該珊瑚已經死亡了。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雪梨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教授奧韋·霍格·古爾貝格曾表示,除非氣候不再變化,否則珊瑚白化將日趨頻繁,最終將導致珊瑚礁在100年內從地球上的絕大部分地方消失。  然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餘克服提出了不同觀點:珊瑚礁白化死亡後的恢復一般需要20~25年。新觀點的提出為認識現代珊瑚礁白化以及珊瑚礁白化後的恢復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 南太平洋島嶼周圍的珊瑚礁,遭遇了最嚴重的白化現象
    一份最新的調查報告表明,研究人員剛記錄下被他們描述為最為嚴重的珊瑚白化現象。這些珊瑚白化症狀侵襲了世界上最南端的珊瑚礁——位於澳洲東部的豪勳爵島,持續的海洋高溫使一些珊瑚礁白化程度高達 90%。這個島的周圍擁有最靠近極地的珊瑚礁,其間藏有一些稀有物種。 然而在過去兩周裡,來自紐卡斯爾大學、詹姆斯庫克大學與澳洲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的研究人員們,對島嶼周圍的珊瑚礁進行檢查後發現,靠近海岸線淺水地帶的珊瑚白化十分嚴重,多達 95%顯露白化跡象,其中硬珊瑚、軟珊瑚和海葵種群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白化,且差異隨位置分布變化很大。
  • 實拍珊瑚礁白化的過程!竟然是自我殘殺!
    我們也最多的接觸到了「珊瑚礁白化」這個詞,那什麼是珊瑚礁白化呢?其實珊瑚本身顏色就是白色的,是一種有著脆脆的石灰巖外骨骼的軟體動物。 珊瑚礁為什麼是五顏六色的呢?這是因為珊瑚是和一種叫做蟲黃藻的微生植物共存的——珊瑚為蟲黃藻提供棲息地和保護,蟲黃藻反過來通過光合作用給珊瑚提供營養和氧氣,並為珊瑚的生長清除代謝廢料(二氧化碳等)。也就是說珊瑚和蟲黃藻誰都離不開誰,因為蟲黃藻含有各種顏色的色素,這才形成了五彩繽紛的珊瑚礁。
  • 研究:白化珊瑚似乎能用霓虹燈色素護盾進行自我恢復
    本文轉自【cnBeta.COM】;據外媒報導,健康狀態下,珊瑚呈黃褐色、綠色、紅色以及其他各種色調,總之它們會讓我們的眼睛感覺到「自然」。健康狀態下,珊瑚的黃棕色共生色素會吸收藍光。白化的珊瑚則是由溫度、光線、汙染如碳和其他因素造成。
  • 珊瑚白化:科學家「找到讓珊瑚更耐熱的方法」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通過提高珊瑚礁的耐熱性,來幫助珊瑚礁對抗白化的破壞性影響。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這會讓珊瑚變白,讓它們挨餓。當注入到珊瑚體內時,藻類可以更好地處理溫暖的海水。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什麼是珊瑚白化?有多嚴重?
  • 攝像機第一次拍到珊瑚白化全過程:珊瑚礁殘忍驅趕藻類
    珊瑚礁白化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了我們不容忽視的地步。如今,科學家們首次拍攝到了珊瑚礁白化的過程,這比人們以往能預測到的都要迅速而嚴重。對於外行來說,珊瑚礁白化的原因通常被歸為環境變化,譬如氣溫上升和汙染加重。珊瑚礁本身並不會長出能讓他們色彩斑斕的「帽子」----這要歸功於生活在珊瑚組織內的藻類。
  • 大堡礁出現珊瑚白化現象
    據新華社電 澳大利亞專家日前表示,大堡礁近來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現象,這說明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日前發布公告說,學校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主任特裡·休斯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3月份最後兩周從空中觀察了大堡礁區域的1036個珊瑚礁,結果發現了大面積白化現象,特別是大堡礁南部首次出現珊瑚大規模白化。
  • 澳洲大堡礁珊瑚面臨史上最嚴重白化危機
    失去了共生藻類的珊瑚變成了白色,接下來就會死亡。 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的澳大利亞珊瑚礁研究委員會負責人Terry Hughes,是一個利用航空測量來評估珊瑚白化程度的團隊的成員。他在接受《自然》(Nature)的採訪時談論了他看到的景象。大堡礁白化究竟糟糕到了什麼程度?看到現在這種白化程度令人相當震撼——這恐怕是我們見過最糟糕的了。
  • 驚人的珊瑚白化現象
    1998年,全球18%的珊瑚礁因大規模白化而亡。很多人認為,現在多達全球30%的珊瑚礁已無法恢復,另有30%則處於危機狀態。
  • 珊瑚白化,更應關注「警報」之後
    一提到珊瑚,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然而,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越發頻繁的珊瑚白化現象正在使這幅畫卷「失色」。  今年3月,澳大利亞大堡礁海域發生了近5年內的第3次珊瑚白化現象,1/4的珊瑚礁受到影響,為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
  • 珊瑚得了「白化病」還能自救嗎?
    但是,當海洋環境發生變化、海水溫度升高時,這些珊瑚就會從彩色變成枯骨般的白色,這種現象稱為「珊瑚白化」。 Lapointe博士認為,汙水和化肥的處理不當,導致海洋中的氮含量升高,造成珊瑚缺磷,進而降低珊瑚「白化」的溫度閾值。也就是說,這些珊瑚礁很可能在受到水溫上升的影響之前,就已經死亡了。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事實上,全球氣候變化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幹擾一直是珊瑚礁面臨的重要挑戰。近年來,珊瑚在全球出現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珊瑚礁的工作也愈發緊迫。堪稱北部灣歷史最嚴重白化8月上旬,李元超在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海域參加某項目調研時,在水下拍到了大面積的珊瑚白化,那裡的景象甚至讓他感到「恐怖」,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
  • 珊瑚白化的原因竟然又和人類有關!
    失去了共生藻的珊瑚也會失去漂亮的顏色,只剩下灰白的珊瑚蟲,奄奄一息地附著在骨骼上,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珊瑚白化。  白化是死亡的前兆,如果環境變好,共生藻會再回來,珊瑚又可恢復生機及原來漂亮的顏色。如果環境繼續惡化,白化的珊瑚就會死亡,最後只剩下白色的碳酸鈣骨骼了!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一半以上的珊瑚礁因白化而死亡,好好珍惜現在的珊瑚美景,珍惜吧
    據BBC報導,因氣候變暖,全球已有一半以上的珊瑚因白化而死亡。在世界上有著眾多的珊瑚礁旅遊景點,但是最著名的有:世界上最大的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附近的海域;馬爾地夫的珊瑚礁;紅海的珊瑚礁;斐濟第二大島和第三大島之間的彩虹礁;菲律賓的圖巴塔珊瑚礁等地。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近年來,珊瑚在全球出現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珊瑚礁的工作也愈發緊迫。堪稱北部灣歷史最嚴重白化8月上旬,李元超在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海域參加某項目調研時,在水下拍到了大面積的珊瑚白化,那裡的景象甚至讓他感到「恐怖」,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
  • 【地理素養】高考熱點——珊瑚礁白化現象
    珊瑚礁白化是由於珊瑚失去體內共生的蟲黃藻或共生的蟲黃藻失去體內色素而導致五彩繽紛的珊瑚礁變白的生態現象。1998年和2002年曾兩度發生過嚴重的珊瑚白化事件。到了2014年,由於全球溫度上升了0.9℃,珊瑚白化現象又一次大規模出現。2015年,由於白化,澳大利亞大堡礁淺水區67%的珊瑚不幸死亡。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珊瑚礁白化產生的根本原因及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