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1-01-17 新華網客戶端

「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特別恐怖。」

9月2日,海南島西北部珊瑚白化的發現者、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元超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描述他當時在海底看到的景象。

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李元超介紹,通過監測判斷,海南島西北部、臨高近海域的珊瑚死亡率在86%以上,不到20%的珊瑚仍保留有水螅體,存在恢復的可能性。但由於近期海域水溫長期居高不下,珊瑚存活的可能性近乎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白化影響的大多數珊瑚原本就是耐受品種。

據多名科研人員推測,此次多地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南海海水溫度過高——接近或超過30℃。而海水之所以持續高溫,或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北部灣地區颱風偏少緊密相關。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海水熱度數值高升,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

9月4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最新預測,南海海溫未來一周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6℃左右。

事實上,全球氣候變化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幹擾一直是珊瑚礁面臨的重要挑戰。近年來,珊瑚在全球出現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珊瑚礁的工作也愈發緊迫。

堪稱北部灣歷史最嚴重白化

8月上旬,李元超在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海域參加某項目調研時,在水下拍到了大面積的珊瑚白化,那裡的景象甚至讓他感到「恐怖」,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

李元超說,儘管濱珊瑚原本的顏色並不鮮豔,但「至少還有點顏色」,而現在「除了白色什麼都沒有」。

珊瑚的斑斕色彩是由體內不同種類蟲黃藻的顏色而決定,它們與珊瑚互惠共存:珊瑚蟲代謝為其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二氧化碳、氮和磷,蟲黃藻則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補充能量。

當溫度、鹽分等環境因素發生異常變化時,蟲黃藻可能會離開珊瑚或者直接死亡,此時珊瑚就會呈現出白色,俗稱「白化」。如果環境短期內可以得到改善,蟲黃藻有可能重新回到珊瑚中生長,珊瑚礁生態系統便有可能逐漸恢復正常功能。反之,珊瑚有可能死亡,甚至發生品種退化。

李元超估計,此次白化事件大約導致臨高海域86%的珊瑚死亡,局部區域白化率達100%,剩餘珊瑚由於保留了水螅體,還有逐漸恢復的可能:「但八月後面(海水)溫度還在一直升高,我估計也都死亡了。」

李元超是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同時也是中國天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評價以及生態系統修復。

他說,與國內其他珊瑚礁相比,臨高海域的珊瑚以塊狀濱珊瑚為主。這種珊瑚形成的珊瑚礁特點是生物多樣性相對較低,同時對水溫和水質的耐受度卻更高。

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李秀保對此也表示驚訝和遺憾,他目前在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

李秀保說,自己從未聽說過該區域出現大面積珊瑚白化。由於臨高海域的珊瑚在全球範圍內分布緯度偏高,按理說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更小,遭遇嚴重白化的機率「應該非常小才對」。

據李元超介紹,經多方確認,海南儋州、廣西潿洲島在7-8月也發生了大面積白化。

9月3日晚,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長期從事珊瑚礁研究和保育的王欣證實,廣西潿洲島附近的珊瑚白化程度雖然沒有海南高,但是所有造礁石珊瑚種類都出現了白化。造礁石珊瑚是礁石所構成的珊瑚品種,雖然僅佔所有珊瑚總數的小部分,卻有著最廣大的地理分布,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框架建造者。

甚至更北側的深圳近海海域也出現了比往年更嚴重的白化。深圳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者聯合會的理事長白小刺稱,深圳地區只有零星珊瑚發生白化,但該地區仍處於高風險白化預警階段。

李元超表示,此次大面積珊瑚白化可能是北部灣海域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公開資料顯示,珊瑚礁僅佔全球海洋面積的千分之二,但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都生活在其中,因此也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不僅如此,珊瑚礁還可以削減海浪對岸堤的侵蝕,起到保護海岸線的作用,同時具有帶動潛水旅遊等重要經濟價值。

南海海溫自5月末較往年偏高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珊瑚熱度分布圖,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周熱度數值已接近或超過16,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

李元超介紹,該數值在4以下表示水溫正常,超過4說明溫度偏高,但珊瑚還可以忍受,超過8便開始白化預警,而此次臨高海域已達到了16甚至17。對應實際水溫來看,往年水溫一般在26、27℃,今年水溫則接近或超過30℃。李元超了解到,甚至有科研人員發現,水面以下20多米深的區域水溫也高達30℃。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官網,數據顯示,自今年5月23日起,南海表層海溫每周預報都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2-0.5℃不等。8月末,該溫度預計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6℃左右。

李元超分析認為,導致海溫偏高的原因首先是今年的厄爾尼諾氣候現象。這是氣候會使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還會因此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至2020年5月,根據有關判識標準,已形成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然而,這種弱厄爾尼諾卻出乎意料地造成了暖水堆積。2020年6月,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的厄爾尼諾是1951年以來最弱的厄爾尼諾事件,但其不按套路「出牌」,形成機理詭異,主要暖水中心偏西。2019年末赤道信風爆發後,曾激發季節內開爾文波,並進而激發暖水在赤道中太平洋的堆積,形成一次弱的「非典型性暖水事件」。

有趣的是,據周兵介紹,此次厄爾尼諾僅在國內和美國的業務系統中得到承認,更多國家並未宣布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除了厄爾尼諾氣候影響,李元超還指出,今年颱風不僅來得遲,生成之後還直接向北行進,沒有能夠直接進入北部灣,也就無法給海水提供降溫的契機。

為何今年的颱風比以往來得更晚?中科院曾公開解釋認為,今年自入夏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南,颱風生成地以下沉氣流為主,對流較弱;同時,南半球跨赤道氣流偏弱,也削弱了對流發展;而西太副壓由於太靠近赤道的緣故,也難以提供颱風生成必需的地轉偏向力。因此導致今年8月之前颱風生成和登陸均偏少。

此外,有研究顯示,北部灣缺少上升流,其潮流形式也容易在海南島西北方向形成閉合環流,從而降低水交換速度,而這些都是導致北部灣局部海域出現長時間高溫的潛在因素。

李秀保表示,目前仍難以確定海溫高背後的所有原因,不過缺乏足量颱風和上升流,應該是此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不容忽視的原因。其中一項佐證是,海南島東部和南部的珊瑚此次倖免於難,便受益於夏季上升流的緩衝降溫作用。

保護珊瑚,時間愈發緊迫

對於此次白化事件,李秀保認為公眾無需恐慌,因為珊瑚白化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持續二十多年:「但問題本身是非常嚴重的,說明以前不是問題的,現在也是問題了,應該持續做的事就是保護。」

李秀保介紹,全球範圍內共發生過三次世界級規模大白化,第一次在1997,第二次在2010年,第三次自2015年開始,至今陸陸續續仍沒有完全停止。三次白化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嚴重,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意味著珊瑚白化已成為一種大趨勢,留給人類保護珊瑚的時間也越來越緊迫。

以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為例,大堡礁近年來已出現顯著退化趨勢。2020年4月,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發布消息稱,3月底曾發現大堡礁北部和中部出現大面積白化,尤其在南部首次發現了大規模白化。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海水溫度變化等原因導致的白化,全球氣候變暖仍是珊瑚面臨的重大威脅。

「其實就是溫室氣體太多,全球目前都非常重視,但解決起來很難,跟地方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某個國家或區域採取非常有效的措施是非常難的。」李秀保說。

他表示,減少漁業活動和人類幹擾,使生態系統更加平衡,是更容易做到的事,尤其在國內。由於國內珊瑚礁位於世界珊瑚礁分布的北部邊緣地區,離赤道較遠,因此氣候變化引起的直接影響,往往沒有沿海利用開發導致水質變差和生態系統失衡帶來的影響大。

李秀保舉例稱,比如過度捕撈海洋生物(包括珊瑚礁生態系統內的功能性生物),會造成草食性生物量大幅減少,從而導致海洋藻類大量繁殖,加劇藻類與珊瑚爭奪棲息地,最終使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再比如,大量海洋養殖會增加營養鹽濃度,此舉也會造成大型海藻增多,阻礙珊瑚的健康生長或自然恢復;以及各類海洋工程,可能會引起海水渾濁,如果顆粒物不斷在珊瑚表面沉積,會導致珊瑚窒息死亡。而水質變差、生態系統失衡後,還有一種名為「長棘海星」的生物也有可能暴發,它們會大量啃食珊瑚,造成珊瑚大量死亡。

不僅如此,李秀保和李元超均提到,水質條件和生態系統平衡程度,也可能會影響珊瑚對溫度等氣候環境的耐受性。

李元超建議,海洋利用開發應能免就免,不得不的情況下適度開發,並儘量採用輪換機制,比如定期更換開發利用的地點或時間。他說,該做法實際上已被國內多項規劃納入,但具體落實情況仍與保護初衷存在差距,公眾觀念仍有待轉變。

李元超曾採集了少量此次尚未死亡的珊瑚,請海南大學用離體培養的蟲黃藻嘗試感染珊瑚,讓兩者重新共生恢復生長。但他對此並不抱太大希望:「野外溫度還在不停升高,能挽救多少呢?我們能做的也只有跟蹤監測了。」

截至發稿,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9月4日最新預報,南海表層海溫較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7℃,比上周又上升了0.1℃。

相關焦點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白化影響的大多數珊瑚原本就是耐受品種。據多名科研人員推測,此次多地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南海海水溫度過高——接近或超過30℃。而海水之所以持續高溫,或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北部灣地區颱風偏少緊密相關。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海水熱度數值高升,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據多名科研人員推測,此次多地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南海海水溫度過高——接近或超過30℃。而海水之所以持續高溫,或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北部灣地區颱風偏少緊密相關。9月3日20時,南海海溫未來24小時的溫度預報。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白化影響的大多數珊瑚原本就是耐受品種。據多名科研人員推測,此次多地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南海海水溫度過高——接近或超過30℃。而海水之所以持續高溫,或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北部灣地區颱風偏少緊密相關。
  • 氣象科普|海水溫度升高 大堡礁出現5年內第三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澳大利亞大堡礁的主要管理機構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日前證實,大堡礁正在經歷新一次的大規模白化。該機構稱,今年2月以來海水溫度過高導致了這次大面積白化,氣候變化仍是珊瑚礁面臨的最大挑戰。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熱帶珊瑚礁系統,將近9000種海洋生物的家園,這已是2016年以來大堡礁區域內經歷的第三次大規模白化。
  • 珊瑚白化:科學家「找到讓珊瑚更耐熱的方法」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通過提高珊瑚礁的耐熱性,來幫助珊瑚礁對抗白化的破壞性影響。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這會讓珊瑚變白,讓它們挨餓。當注入到珊瑚體內時,藻類可以更好地處理溫暖的海水。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什麼是珊瑚白化?有多嚴重?
  • 拯救珊瑚|「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特別恐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白化影響的大多數珊瑚原本就是耐受品種。據多名科研人員推測,此次多地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南海海水溫度過高——接近或超過30℃。而海水之所以持續高溫,或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北部灣地區颱風偏少緊密相關。
  •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局示警:臺灣正面臨20年來最大規模珊瑚白化危機
    臺灣今年因為受到太平洋高壓的影響,目前侵襲的颱風數量較少,連帶使陸地與海水的溫度都普遍升高。隨著臺灣夏季溫度飆破歷史記錄,臺灣周邊海域的珊瑚也正經歷20年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危機。美國(USA)國家海洋暨大氣總局(NOAA)暨7月將臺灣南部海域的珊瑚白化警告提升到最高的等級2後,8月更將臺灣北部海域也升到最高警告,意味著全臺灣的海域都面臨大規模珊瑚白化,甚至是死亡的危機。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張皪心表示,NOAA的珊瑚觀測系統以衛星監測海水表面溫度,並依據水溫示警可能發生珊瑚白化的區域。
  • 澳洲大堡礁珊瑚面臨史上最嚴重白化危機
    失去了共生藻類的珊瑚變成了白色,接下來就會死亡。 然而在大堡礁的另一端,珊瑚是雪白色的——它們一直暴露在非常高的溫度下,從而大量死亡。所以,珊瑚白化與否取決於它在高水溫下浸泡的時間。那些為魚類和其他生物提供隱匿角落和縫隙的苔表鹿角珊瑚和鹿角珊瑚尤為脆弱,因而更容易受到影響。損失大量珊瑚對生態的影響也更廣泛:一些物種會失去它們的食物來源;魚們會因為無從躲匿而更容易被鯊魚捕食。之前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從1998年和2002年之後,這是大堡礁經歷的第三次大規模白化事件,嚴重白化的珊瑚礁數量甚至更多。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但是,近20年來,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大量珊瑚在短時期內死亡並失去色素變白,即珊瑚礁白化,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珊瑚礁白化不是新出現的生態現象,歷史上早已有之,國際上對珊瑚礁白化現象的記錄開始於1982年。「只是過去人們沒有研究它而已。」餘克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今這種現象大範圍出現,並且威脅海洋生態安全和人類生存環境,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 海水溫度高於均溫 澳大利亞大堡礁再現珊瑚白化跡象
    中新網2月22日電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表示,大堡礁目前海水溫度比2月平均值高出攝氏2至3度,若干珊瑚區已偵測到熱應力(heat stress)跡象,使再次發生嚴重白化的可能性增加。
  • 熱水中的尼莫:珊瑚白化和珊瑚礁的未來
    隨著氣候變化和海水溫度上升,曾經五顏六色的珊瑚變成了褐色並死亡,研究人員將探索珊瑚白化對於那些稱為珊瑚礁的生物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潛入一個巨大的死珊瑚殘肢,通過觀看它的外表,我們猜測它曾經是一個巨大的桌形軸孔珊瑚。 伍倫貢大學(UOW)魚類行為生態學家Marian Wong博士指著死珊瑚的殘肢,通過用手划過脖子的動作來指出該珊瑚已經死亡了。
  • 珊瑚白化,更應關注「警報」之後
    一提到珊瑚,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然而,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越發頻繁的珊瑚白化現象正在使這幅畫卷「失色」。  今年3月,澳大利亞大堡礁海域發生了近5年內的第3次珊瑚白化現象,1/4的珊瑚礁受到影響,為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
  •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李新正說,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海洋溫度也不斷升高,海水酸化加劇。這一系列變化致使珊瑚生長所依賴的蟲黃藻離開,藻類數量減少,繼而珊瑚出現白化現象,珊瑚蟲也會因缺乏養料死亡。
  • 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多彩的珊瑚 | Wikipedia,Richard Ling / CC BY-SA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當海洋環境變化,比如海水溫度上升,或者養分缺乏,就有可能破壞珊瑚和藻類的共生關係。藻類離開珊瑚體,珊瑚也失去了藻類帶有的色素。
  • 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多彩的珊瑚 | Wikipedia,Richard Ling / CC BY-SA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當海洋環境變化,比如海水溫度上升,或者養分缺乏,就有可能破壞珊瑚和藻類的共生關係。藻類離開珊瑚體,珊瑚也失去了藻類帶有的色素。
  • 大堡礁珊瑚白化危機加劇 澳政府斥重金資助研究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莉蘭】據瑞士資訊1月16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澳大利亞正籲請全球頂尖科學家協助拯救大堡礁,墨爾本方面也將提供200萬澳元(約合人民幣1024.48萬元)資助研究,保護這座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結構體。
  • 正在消亡的生態系統和那些種珊瑚的人
    2020 年 8 月,多地的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裡的大量珊瑚呈現出白化狀態,面臨死亡,這些珊瑚礁的白化程度和規模"史上罕見"。曾經五彩斑斕的珊瑚礁在多地消失了,潛水員們潛入水中只發現"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特別恐怖。"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海洋環境的破壞,珊瑚礁的白化是迅速的,但拯救過程是艱難的。
  • 珊瑚得了「白化病」還能自救嗎?
    但是,當海洋環境發生變化、海水溫度升高時,這些珊瑚就會從彩色變成枯骨般的白色,這種現象稱為「珊瑚白化」。這些藻類只能生活在溫度為18-30℃的淺海底,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養分。 Lapointe博士認為,汙水和化肥的處理不當,導致海洋中的氮含量升高,造成珊瑚缺磷,進而降低珊瑚「白化」的溫度閾值。也就是說,這些珊瑚礁很可能在受到水溫上升的影響之前,就已經死亡了。
  • 大堡礁出現珊瑚白化現象
    據新華社電 澳大利亞專家日前表示,大堡礁近來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現象,這說明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日前發布公告說,學校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主任特裡·休斯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3月份最後兩周從空中觀察了大堡礁區域的1036個珊瑚礁,結果發現了大面積白化現象,特別是大堡礁南部首次出現珊瑚大規模白化。
  • 珊瑚白化原因大揭秘
    4 海水鹽度鹽度是限制珊瑚分布的重要因素, 適合珊瑚生長的鹽度範圍為32~40 。造礁珊瑚是真正的海洋物種,對高鹽度海水錶現了較強的耐受性,在有些海區,如波斯灣,鹽度高達42,珊瑚可以很好的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