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亡的生態系統和那些種珊瑚的人

2020-11-04 東博社文旅號


本文首發於《中國—東協博覽》2020年10月刊 撰文/馮慧寧

眾所周知,無論是淺海還是深海,大片顏色鮮豔的珊瑚礁都是海底生物棲息的家園,它們能為許多動植物提供生活環境,甚至能影響周圍環境的物理和生態條件,

萬物誕生於海洋,萬物棲息於珊瑚礁,珊瑚礁也因此成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態系統。

Tips:珊瑚蟲是一種構造比較簡單的多細胞動物,它們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碳酸鈣,自己蓋房自己住。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珊瑚都能形成珊瑚礁,能夠營造礁石的只是一小部分,我們稱之為造礁珊瑚。

珊瑚礁海岸

國家公園數量東南亞之最

但,最古老的生態系統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停止"運轉"。"停運"後的珊瑚礁會是什麼樣的?

2020 年 8 月,多地的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裡的大量珊瑚呈現出白化狀態,面臨死亡,這些珊瑚礁的白化程度和規模"史上罕見"。曾經五彩斑斕的珊瑚礁在多地消失了,潛水員們潛入水中只發現"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特別恐怖。"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海洋環境的破壞,珊瑚礁的白化是迅速的,但拯救過程是艱難的。

珊瑚礁對水溫、水質極為敏感,全球暖化的發生是珊瑚重要的死因之一。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海水平均溫度20℃的等溫線內,多數珊瑚生活的適宜水溫是 18~29℃。自20 世紀末起,大量的珊瑚因海水溫度升高而死亡。

白化前後的珊瑚礁

對於在地球上存在長達 5 億年,面臨狂風暴雨、火山爆發都能抵禦地球以萬年為單位的生態變化的珊瑚來說,人類近百年科技進步帶來的區域涉足、工業進程急速推動的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傷害卻是非常致命的,緩慢加溫的海水更是讓它們仿佛置身於燒開的滾水,猶如溫水煮青蛙。

其實早在 2004 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供的數據就表明,全世界的珊瑚礁就有 11% 正在遭受滅頂之災,16%已不能發揮生態功能,60% 正面臨嚴重威脅。然而除了白化之外,過度捕撈、汙染、海岸工程破壞、海水酸化、海平面上升、珊瑚疾病、長棘海星暴發等問題都是威脅珊瑚礁生態環境的原因。

珊瑚礁中的小丑魚

Tips:在最適宜條件下,珊瑚礁每年能生長 1 ~ 3 毫米。從幾十米深的海底,建造一個高出海面的珊瑚礁,珊瑚蟲們需要花費的時間以數千萬年計算。

珊瑚礁三角區裡遊人如織

有人稱,消亡中的珊瑚礁是"正在消失的富饒"。這消失的富饒不僅僅是針對於海洋世界裡的生命,同樣也深深影響著人類。

至今,東南亞一帶有關於珊瑚的觀光旅遊活動仍然是十分興盛的。

位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之間呈三角形的 1.8 萬平方公裡的水域是著名的珊瑚礁三角區(Coral Reef Delta Region ;Coral Triangle)。因為這裡擁有龐大的珊瑚礁,所以該區域內生存有種類繁多的珊瑚,生物專家認為,"這裡有可能就是地球生命起源的中心",同時也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中心地帶。

種類繁多的珊瑚與魚群

佔據全球海洋面積1.6% 的珊瑚礁三角區是世界 1/4 海洋生物的家園,海域內擁有超過 600 種珊瑚,佔全球珊瑚種類總數的 76%,依賴珊瑚礁生存的魚類則有 2228 種。在這個地區生活的 3.63 億人口當中,就有 1.2 億人以珊瑚礁產生的效益為生計。

珊瑚礁使菲律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潛水目的國之一。以"亞洲潛水之都"著稱的菲律賓位於珊瑚礁三角區的中央位置,擁有東南亞的第二大珊瑚礁系統,是世界上海洋生物種類最繁多、海底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浮潛和深潛愛好者、追求水下冒險的探險者熱衷的潛水地。在這裡50~100 米深的海域裡就能尋找到大面積的珊瑚礁,並可以盡情地享受到由 2000 多種海洋魚類和 400 多種珊瑚種類組合成的水族交響樂。

在印尼,其東部水域一直延伸到珊瑚礁三角區中,珊瑚礁也成為這個千島之國的財富來源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來到印度尼西亞,戴上潛水面具潛入海底,欣賞美麗的珊瑚。珊瑚礁這個海洋生態系統還養育了多種可供食用的魚類。從旅遊到漁業,每年印度尼西亞都可以從珊瑚礁上獲得極為可觀的收入。

如此富饒的珊瑚礁三角區如今也仍然處於消亡中,消亡雖無聲無息,卻能最終引起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巨大崩潰——人類城市將會失去抵禦大風暴潮的保護,漁業和旅遊業將會面臨淘汰,生存的氣候也會隨之愈發惡劣。

Tips:珊瑚礁三角區位於西太平洋海洋區域。它包括 6 個國家分 8 個區域: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索羅門群島海域。珊瑚礁三角區擁有嘆為觀止的珊瑚數量和豐富的珊瑚礁生物鏈,這裡還有世界七大海洋龜類中的六種,以及超過 2000 種珊瑚魚類。

種珊瑚的人

對於珊瑚礁的拯救已然迫在眉睫。根據洛卡爾物質交換定律所提到的人類只要是在對地球實施著"犯罪",那必然會在地球的"犯罪現場"自覺或不自覺地遺留下痕跡。同理,為了彌補人類對地球產生的傷害,有些人正默默地在海裡種珊瑚。

"種珊瑚也是種人心"。2013 年,深圳一群潛水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發起了一個海洋珊瑚保育公益活動——潛愛大鵬。這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種珊瑚組織之一,潛愛大鵬的誕生源於發起人經常到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海域潛水的經歷,當他們每次看到珊瑚和魚群時,整個人都感到十分震撼,於是便報名成為了珊瑚礁普查的志願者。

正在種珊瑚的志願者

在種珊瑚的過程中,志願者們常常身體力行地讓漁民們感受到珊瑚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的重要作用並將保護海洋生態的信息一點點"種"入人們心中。對於大多數民間公益組織的志願者們來說,珊瑚礁是他們潛入海中所期望看到的風景,也是努力再生的風景。

在印尼,有很多年輕的潛水愛好者很樂意參與珊瑚的野放工作,但大多數志願者通常都只能是把珊瑚簡單地野放到海底,很難對其後續生長狀態進行跟進和觀察,若不幸遇上風暴或暗流、潮湧,剛種下不久的珊瑚就會被衝走,存活率並不高。

珊瑚礁農場

為了更高效地保護和恢復範圍極廣的珊瑚礁三角區,中國的科研團隊也來到了印尼參與珊瑚野放工作。羅傑就是一位在印尼海底種珊瑚的中國博士,他從 2016年就開始來到印尼開展珊瑚野放工作,幫助當地恢復珊瑚礁。

"當時我在峇里島西北角的國家公園呆了一個月的時間,看到整個島的珊瑚 80% 都在白化,最嚴重的有 70% 以上在死亡。"羅傑看到的,是史上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它導致了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最高時比往常升高了 3~4 攝氏度。

白化後的珊瑚礁群

來到印尼,羅傑第一次受到巨大的震撼,原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正在給珊瑚帶來如此嚴重的破壞和打擊。為了在海底成功地實現"植樹造林",羅傑幾乎走遍了印尼峇里島、龍目島的每一處海域,了解海水溫度的變化,檢測水中的微量元素,並在實驗室裡搭起了模擬真實海洋環境的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利用燈光模擬淺海光線,在礁石內設有管道模擬暗湧,並通過模擬出的功能區淨化水質,還從印尼帶回來了小丑魚、海鱔、珊瑚、硨磲等海洋生物。

通過近十次的嘗試,到目前為止,羅傑在印尼野放珊瑚的存活率,已經從最開始的 20% 上升到了現在的 80%。當一株株珊瑚苗重新出現在海底,野生的魚群開始回遊,珊瑚礁再次將魚類、藻類聚集起來,演化為一座小型的"海底城市",如此發展狀態下,相信若干年後,持續生長的珊瑚將會讓珊瑚礁三角區這片神秘的海域更加燦爛繁盛……

來源:《中國—東協博覽》2020年10月刊

相關焦點

  • 南海四大群島珊瑚島礁面積減少 亟需科學拯救
    相關數據顯示,西沙群島第三大島的中建島海拔只有2.7米,風蝕和海蝕造成的沙土流失使整個島的海拔在逐漸降低,每年岸線退化約5米,整個島嶼面積在迅速縮小。幾年前,中建島面積約為1.5平方公裡,現在縮小到1.2平方公裡。實際上,焦念志並非第一個提出要警惕珊瑚島礁消亡的科學家。
  • 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復活節島文明消亡的原因
    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復活節島文明消亡的原因(© Fotolia / vladimir krupenkin)>(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復活節島文明消亡的原因。
  • 海南三亞: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恢復明顯
    近30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赤道兩側海水溫度上升,導致大量的珊瑚礁出現白化退化和消亡現象,這一危急至今仍在持續。近日,記者來到海南省三亞市,看到附近部分海域的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正在逐步得到恢復。海南島三亞附近的蜈支洲島,周邊海域10到30米的水下有若干珊瑚礁群。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有一群人,為我們在南海默默的種珊瑚
    全球5億人生活依賴的珊瑚礁 正在變成白色墳場2018年5月,夏威夷州頒布針對特定防曬產品的禁令,以期拯救夏威夷瀕危的珊瑚礁。可能有的人會不理解,我不就是擦點防曬霜嗎?至於嗎?有必要嗎?難道就這樣坐視美麗的珊瑚礁以及它所創造的珊瑚礁生態,從生機勃勃走向消亡嗎?為了修復珊瑚礁,我們在海底「造林」目前,在全球範圍已經有超過一半珊瑚礁出現嚴重退化,但更嚴重的問題是,珊瑚礁的退化速度在未來還會加快。如果人類不採取任何挽救措施,那麼依照現在的退化速度,珊瑚礁生態系統可能在本世紀末,就從地球上消失。
  • 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在海底「種」珊瑚
    熱海所科研人員在海底修復珊瑚。海南熱海所供圖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
  • 20種珊瑚或在世紀末滅絕 美已立法保護—新聞—科學網
    在對NOAA的這一舉動進行解釋時,該局珊瑚礁生態系統部門主管Russell Brainard表示:「我不認為在沒有考慮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地球正在變暖、海洋正在變化並且將繼續變化,我們會作出任何有關ESA名單的決定。」迄今為止,已經有兩個珊瑚物種被列為受威脅對象,這是比瀕危種類的保護力度稍遜的一個類別。NOAA現在必須考慮如何減少上述改變對珊瑚物種構成的壓力——有些物種的數量已經減少了90%。
  • 我在南海「種」珊瑚
    新華社海口6月23日電(記者陳凱姿 吳茂輝)種下指甲蓋般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長成面積超過幾個足球場的珊瑚礁。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和10多名同事冒險繁育了20多萬株珊瑚苗後,仍覺得這是「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工作」。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中國數字科技館
    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他們在深圳近海「種珊瑚」
    潛愛大鵬的「回播珊瑚」是什麼概念?為什麼要收集珊瑚殘肢?在大城市的邊緣開展海洋生態保護有哪些特點?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找到了"潛愛大鵬"的秘書長夏嘉祥,請他來談談這些年做珊瑚礁保護的心得。澎湃新聞:可以介紹一下潛愛大鵬這個團隊嗎?它的構成和工作是怎樣的?
  • 什麼樣的想法可以拯救地球上最大的珊瑚礁,它們正在死亡路上?
    大堡礁正在死亡也不是什麼秘密,氣候變化引發的變暖水正在殺死珊瑚。但是,澳大利亞有一筆超過一百萬美元的資金和一些節約意識的競爭,正在努力結束這場危機。(一)珊瑚礁有什麼好處?>溫暖的海洋加劇了大堡礁珊瑚的漂白,當受到壓力的生物體驅逐那些維持它們的豐富多彩的共生藻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 從種珊瑚到「種人心」
    10年前,我是一名重度潛水愛好者,經常到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海域潛水,每次看到珊瑚和魚群,整個人就會震撼。我想,我的家——深圳擁有一片廣袤海域,也應該有一片密集的珊瑚。2009年,我報名成為珊瑚礁普查志願者。彼時,恰逢民間公益組織「潛愛大鵬」啟動,帶著做些事的想法,我加入了志同道合的團隊,開始「且玩且公益」的生涯。
  • 海洋垃圾影響生態系統:廢棄漁網困住海龜 窒息珊瑚
    海洋垃圾影響生態系統:廢棄漁網困住海龜 窒息珊瑚 (1/4) "← →"翻頁
  • 誰來拯救正在消亡的螢火蟲
    今天這篇《誰來拯救正在消亡的螢火蟲》,首發自2017年6月21日《新京報》,我們推薦此文,想讓更多的人知道,螢火蟲的生存處境堪憂,「城鎮化的地方肯定是滅絕了;偏遠地區的農村正在消失的路上,保護螢火蟲,不單是保護這個物種,而是保護整個生態環境。」▲螢火蟲生存狀態堪憂,面臨消亡。
  •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
    感受著渺小與孤獨,她將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種在海底,渴望長出一片「森林」。   如果她的夢想能夠實現,這片「森林」應奼紫嫣紅,五彩斑斕的魚兒穿梭其中。   作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組長的黃暉已從事珊瑚研究約20年。她正帶領團隊在中國南海建立大範圍的珊瑚底播試驗區和示範區。   珊瑚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或海洋生命發動機。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
    船離開岸邊,駛向小洲島海域,船裡的人要去那裡種珊瑚。岸上的實驗大棚裡,珊瑚苗正被精心培育著,長到合適大小,它們就會被播種到需要修復的海域。工作人員介紹,種到海裡的珊瑚要長好,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所以修復珊瑚礁是一場長期的戰役。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從2015年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洋災難在全球蔓延:海水過度偏暖,各大洋區的珊瑚在過暖的水中被「燙死」,褪去了鮮豔的色彩而白化。直到2017年,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珊瑚災難才宣告結束。作為有著「海底熱帶雨林」美稱的珊瑚,對於海洋生態系統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 人民日報看海南|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共生生物的陪伴。有研究表明,共生關係是珊瑚礁生態系統賴以維繫與生長的基礎,熱海所辦公室主任李玉蓉介紹:「我們發現,貨貝與軟珊瑚存在共生關係——貨貝清除軟珊瑚體表的有害微藻,而軟珊瑚則為貨貝提供生存空間。」「還有許多共生組合,例如蟲黃藻與石珊瑚。
  • 人民日報看海南 |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白天試驗、晚上研究,他們心底一直醞釀著一個計劃——在海底建起一座美麗的珊瑚花圃,培育百萬株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