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海「種」珊瑚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海口6月23日電(記者陳凱姿 吳茂輝)種下指甲蓋般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長成面積超過幾個足球場的珊瑚礁。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和10多名同事冒險繁育了20多萬株珊瑚苗後,仍覺得這是「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工作」。

被稱為海底「熱帶雨林」的珊瑚群,吸引眾多海洋生物聚集和棲息,不但保證著海洋生物多樣性、遏制海底荒漠化,還供給人類大量食物資源,養活了世世代代的漁民。

許多人眼中的珊瑚,是一種奇怪的東西:它屬於動物,又像植物一樣幾乎一生都附著在海底;它觸手繁多,卻只需要吸取一些浮遊生物便能存活。而許多人眼中的陳宏,也是一個「奇怪」的人——這位1987年就來到海南的浙江溫州人,像個珊瑚礁一樣,沉在培育珊瑚、修復生態的專業領域,埋頭苦幹,不求什麼回報。

在很早以前的海南,漁民對海洋的利用僅僅局限於「行舟楫之便,興漁鹽之利」,那些長滿沿海、有時會扎穿漁民腳板的珊瑚,除了少數可做工藝品,大多被人撈來修路、燒石灰,加上曬鹽、水產養殖、風浪侵蝕和氣候變化,本就脆弱的珊瑚礁生態系統,40多年來整體趨於衰退。

陳宏很焦慮:珊瑚礁的自然修復漫長且艱難,有的甚至需要上百年。科研所最初研究的就是珊瑚的繁殖、移植和附著,長期水下高壓作業,身體透支,好幾次差點要了他的命。

2010年,一次珊瑚礁調查過程中,陳宏的充氣式潛水服由於老舊,在需要上浮的時候接縫處漏氣,怎麼充氣也浮不起來。「只要一緊張,很可能會出事。」陳宏只能用腳踩水保持向上,迅速把綁在身上的鉛塊全部卸掉,奮力往水面遊,終於保住了性命。還有一次,他帶人投放混凝土礁石,下水時不慎被繩索纏住脖子,好在保持鎮靜,拔出潛水刀割斷繩子,脫離了險情。幾天過去了,摸著脖子上還沒消除的勒痕,陳宏方覺後怕。

現在,珊瑚礁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原來的一個一個手工栽培的方式已成為過去式,一批批「黑科技」被運用到珊瑚種植和繁育上。比如飛播法,船「邊走邊種」;比如機器人「螃蟹船」;比如無性繁殖技術……珊瑚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還發明了苗床、人工礁體等,在觀測和探測上,還用起了聲吶技術等,「珊瑚工人」有了科技化的「手臂」和「眼睛」。

「只有痛定思痛,才知道這個物種的可貴。」陳宏說,我國建立了全球首個珊瑚種質資源庫,海南也成立國家第一個珊瑚礁保護區,還出臺了專門保護珊瑚的地方法規,這更增加了科研人員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陳宏帶領的團隊在西沙、三亞、陵水等海域培育了超過20萬株珊瑚,如今重量已達10萬公斤。為了適應海南旅遊發展,研究所還培育出了國內首片柳珊瑚「叢林」,未來不但可作為旅遊景觀,還可以提取藥用活性物質,增加經濟效益。

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辦公室、試驗車間、海上平臺,55歲的陳宏仍不知疲倦,為他幾年前發起的「百萬珊瑚培育計劃」忙碌著。「我們的目的是培育形成大片『珊瑚花園』,為南海乃至世界的珊瑚礁修復提供苗種。」陳宏說,「未來的海底世界,會更加絢麗多彩。」

相關焦點

  • 「一起讀科普雜誌」我在南海種珊瑚
    珊瑚家族的繁衍生息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敏感、脆弱的生態系統。南海是中國珊瑚礁分布最集中也是最廣泛的海域,如永興島、太平島等南海的島、礁、沙洲等,除了高尖石之外,都是由珊瑚礁組成的。南海的珊瑚極其繁多,據統計有350多種,常見的有橙黃濱珊瑚 Porites lutea、美麗鹿角珊瑚 Acroporaormosia、淺杯排孔珊瑚 Seriatopora caliendrum、華貴合葉珊瑚 Symphyllia nobilis、叢生盔形珊期 Galaxea fascicularis、滑真葉珊瑚 Euphyllaglabrescens等數十種。
  •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時間:2017-10-25 16:5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底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種珊瑚------來源:新華社 寂靜的海底,黃暉只能聽見自己呼氣時氧氣瓶冒出串串氣泡發出的咕嚕咕嚕聲,視線範圍僅有數米。
  • 有一群人,為我們在南海默默的種珊瑚
    央視《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第一集,展現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張浴陽老師所在的團隊在海底「種植珊瑚」的場景。在海底的工作困難重重,甚至充滿危險。但張浴陽不曾退縮,他說,「有我在,就不能讓這片海成為『死海』」。珊瑚礁的現狀有多糟糕?
  • 回顧|約肯無人機水下直播系列之《我在南海「種珊瑚」》
    直覺告訴我們,形狀似花團的珊瑚肯定是植物,其實不然,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劉騁躍老師在線向網友科普,珊瑚其實是一種腔腸類動物。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劉騁躍(左)、無境深藍創始人王淼(右) 劉騁躍老師還介紹道,珊瑚的種類通常分為紅珊瑚、柳珊瑚、蒼珊瑚、軟珊瑚和硬珊瑚等 。
  • 南海四大群島珊瑚島礁面積減少 亟需科學拯救
    在南中國海四大群島中,有些珊瑚礁島的面積正在減少,有些島礁甚至已經消失,漁民的破壞性捕撈為遠海珊瑚島礁的主要威脅。院士的擔憂「很多島礁面積非常小,一隻狗上去,3天就會發瘋。」談及南海島礁自然條件的艱苦程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瑰寶話珊瑚
    我國的南海、臺灣海域,是寶石級紅珊瑚的重要生長區域,約佔世界儲量的80%。1962年我國就將紅珊瑚列為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2017年1月1日起,我省全面停止加工、銷售珊瑚礁及其製品。  珊瑚的美麗傳說  珊瑚的種類儘管很多,但是最早被人們認識並視為寶石的是紅珊瑚。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在我國南海的海底,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這裡,輕輕的將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培植在海底。不出意外,在數年之後,這片荒涼的海底將長成奼紫嫣紅的「珊瑚森林」。這便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學家黃暉和她的團隊一直在做的是——在海底繁殖培育珊瑚礁,從而修復海底生態環境。
  • 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在海底「種」珊瑚
    熱海所科研人員在海底修復珊瑚。海南熱海所供圖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
  • 南海珊瑚骨骼 記錄近代戰爭汞汙染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羿副教授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博士合作,對過去200年我國南海珊瑚中汞含量進行研究,發現汞含量變化與一些重要戰爭密切相關,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頂峰。
  • 你們可能覺得在海底種珊瑚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冷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可能是百分之七八十的活珊瑚覆蓋率,到現在只有百分之十幾。但西沙的降低幅度可能更大,它的退化簡直可以用慘烈來形容。 南海珊瑚 大家下午好,我是第一位演講者,李秀保,我來自海南大學。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潛入深藍色的海底「種珊瑚」,這也許是世界上最美的工作了吧
    聽上去像是童話故事中的情節但中國科學家們卻早已付諸行動在海底培植了20多萬平米珊瑚讓越來越多的海域再現五彩斑斕的世界近年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學家黃暉,帶領團隊擔起"南海守護人"的重任,在南海培植了20多萬平方米的珊瑚,重現了一道道絢麗的海底風景線。
  • 「南海冷水珊瑚」載人深潛航次取得圓滿成功
    由於今年的特殊情況,加之「萬米載人深潛器」正在緊張地進行一系列試驗和海試,中科院深海所同仁們在百忙中為「南海冷水珊瑚」載人深潛考察安排出了近3周的海上作業時間,殊為不易。航次前半段受颱風」海高斯「和」巴威「的影響,全部參航人員不畏風浪,在最大30節風速的海況下完成了南海東北部的全部既定作業計劃。航次進行中,根據科學家團隊的實際科學目標和現場新發現,通過增加夜潛、三天五潛等方式,緊鑼密鼓地連續作業,最終比原計劃」搶回「、多執行了4個潛次。
  • 中國有多少種造礁石珊瑚?中科院研究團隊給出了答案
    中國的造礁石珊瑚分布廣泛,從福建、廣東和廣西沿岸到海南島與臺灣島再到南海的諸多島礁都有分布。然而,中國究竟有多少種造礁石珊瑚?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很好的答案。除此之外,造礁石珊瑚中文學名的命名也因為不統一而異常雜亂,並且近年來隨著中國造礁石珊瑚調查廣度和深度的不斷增加,同樣發現了許多新記錄種,但這些物種都沒有中文學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黃暉研究團隊通過收集1960年以來中國造礁石珊瑚物種調查的文獻資料及記錄,形成中國造礁石珊瑚的初步編目。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據了解,長棘海星也被稱為「珊瑚殺手」,屬於一種棘皮動物,又名刺冠海星,以石珊瑚水螅體為食,對珊瑚礁具有很大的破壞力。成年長棘海星的個體一般都要在15釐米以上,一年可以吃掉5-13平方米的珊瑚,吃完一片區域的珊瑚蟲後,長棘海星會繼續前進,不斷尋找新的珊瑚為食,而身後則留下珊瑚蟲的碳酸鈣骨骼,呈現白化的景象。對付長棘海星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科學難題。長棘海星的外刺富含神經毒素,而且無論如何斬殺,即使將其剁成碎塊,其碎片依然可以成長為完全的個體。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2020年6-7月,由中科院南海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順利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 科學家通過南海珊瑚骨骼研究揭示近代戰爭汞汙染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副教授劉羿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合作,測量並記錄了不同年份我國南海珊瑚骨骼中汞的含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Environmental
  • 他們在深圳近海「種珊瑚」
    到了2015年,我們開始有了全職工作者,其中也包括我。關於潛愛的工作,我們有一句話叫「種珊瑚、種人心」,也就是說如果不去根本上解決珊瑚被破壞的問題,光種珊瑚無法解決問題。在所有生物和環境保護的邏輯裡,這條都是成立的。圍繞這句話,目前我們的工作分為三個部分:潛愛護礁、潛愛課堂、潛愛家園。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中國數字科技館
    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