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6月23日電(記者陳凱姿 吳茂輝)種下指甲蓋般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長成面積超過幾個足球場的珊瑚礁。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和10多名同事冒險繁育了20多萬株珊瑚苗後,仍覺得這是「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工作」。
被稱為海底「熱帶雨林」的珊瑚群,吸引眾多海洋生物聚集和棲息,不但保證著海洋生物多樣性、遏制海底荒漠化,還供給人類大量食物資源,養活了世世代代的漁民。
許多人眼中的珊瑚,是一種奇怪的東西:它屬於動物,又像植物一樣幾乎一生都附著在海底;它觸手繁多,卻只需要吸取一些浮遊生物便能存活。而許多人眼中的陳宏,也是一個「奇怪」的人——這位1987年就來到海南的浙江溫州人,像個珊瑚礁一樣,沉在培育珊瑚、修復生態的專業領域,埋頭苦幹,不求什麼回報。
在很早以前的海南,漁民對海洋的利用僅僅局限於「行舟楫之便,興漁鹽之利」,那些長滿沿海、有時會扎穿漁民腳板的珊瑚,除了少數可做工藝品,大多被人撈來修路、燒石灰,加上曬鹽、水產養殖、風浪侵蝕和氣候變化,本就脆弱的珊瑚礁生態系統,40多年來整體趨於衰退。
陳宏很焦慮:珊瑚礁的自然修復漫長且艱難,有的甚至需要上百年。科研所最初研究的就是珊瑚的繁殖、移植和附著,長期水下高壓作業,身體透支,好幾次差點要了他的命。
2010年,一次珊瑚礁調查過程中,陳宏的充氣式潛水服由於老舊,在需要上浮的時候接縫處漏氣,怎麼充氣也浮不起來。「只要一緊張,很可能會出事。」陳宏只能用腳踩水保持向上,迅速把綁在身上的鉛塊全部卸掉,奮力往水面遊,終於保住了性命。還有一次,他帶人投放混凝土礁石,下水時不慎被繩索纏住脖子,好在保持鎮靜,拔出潛水刀割斷繩子,脫離了險情。幾天過去了,摸著脖子上還沒消除的勒痕,陳宏方覺後怕。
現在,珊瑚礁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原來的一個一個手工栽培的方式已成為過去式,一批批「黑科技」被運用到珊瑚種植和繁育上。比如飛播法,船「邊走邊種」;比如機器人「螃蟹船」;比如無性繁殖技術……珊瑚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還發明了苗床、人工礁體等,在觀測和探測上,還用起了聲吶技術等,「珊瑚工人」有了科技化的「手臂」和「眼睛」。
「只有痛定思痛,才知道這個物種的可貴。」陳宏說,我國建立了全球首個珊瑚種質資源庫,海南也成立國家第一個珊瑚礁保護區,還出臺了專門保護珊瑚的地方法規,這更增加了科研人員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陳宏帶領的團隊在西沙、三亞、陵水等海域培育了超過20萬株珊瑚,如今重量已達10萬公斤。為了適應海南旅遊發展,研究所還培育出了國內首片柳珊瑚「叢林」,未來不但可作為旅遊景觀,還可以提取藥用活性物質,增加經濟效益。
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辦公室、試驗車間、海上平臺,55歲的陳宏仍不知疲倦,為他幾年前發起的「百萬珊瑚培育計劃」忙碌著。「我們的目的是培育形成大片『珊瑚花園』,為南海乃至世界的珊瑚礁修復提供苗種。」陳宏說,「未來的海底世界,會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