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可能覺得在海底種珊瑚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冷靜

2020-11-22 騰訊網

李秀保,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

在過去幾十年,近岸區,像三亞的珊瑚礁其實還是一個穩步退化的狀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可能是百分之七八十的活珊瑚覆蓋率,到現在只有百分之十幾。但西沙的降低幅度可能更大,它的退化簡直可以用慘烈來形容。

南海珊瑚

大家下午好,我是第一位演講者,李秀保,我來自海南大學。很慶幸能夠在這個平臺給大家講一講南海的珊瑚和珊瑚礁生態系統。

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敏感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首先我帶領大家認識一下南海有哪些珊瑚,我們先從造礁的石珊瑚開始。為什麼先講造礁石珊瑚呢?因為它是珊瑚礁生態系統裡面最主要的框架生物,最主要的建造者,它相當於建造大廈最基本的一塊磚,特別重要。

這個珊瑚叫鹿角珊瑚。

鹿角珊瑚丨圖蟲創意

從它的形狀就可以看出來,像鹿角一樣。這種珊瑚一般是生活在南海非常清澈的一些水域,因為珊瑚是動物和蟲黃藻共生的,所以這種珊瑚對光線有非常高的依賴性,不能分布在太深的水域。

這種珊瑚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生長速度特別快,可以說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珊瑚。但是這個快是有代價的,因為它對環境的變化也特別敏感。我們在關於珊瑚礁的視頻中看到的很多衰退的珊瑚礁,都是以鹿角珊瑚為主。

因為鹿角珊瑚長得非常快,所以在一些相對健康的生態系統裡面,我們很容易就能見到這種鹿角珊瑚大的群落。

這種珊瑚是一種塊狀的珊瑚,濱珊瑚。

它跟剛才的鹿角珊瑚正好相反,它的特點就是長得慢。但是它還有一個特點,對環境的變動有非常好的適應性。特別在近岸的一些區域,由於水質環境的退化,這種珊瑚成了優勢的珊瑚類群,所以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造礁作用。

這種珊瑚看起來特別可愛,它的名字叫氣泡珊瑚,學名是泡囊珊瑚。養珊瑚的一些水族發燒友,在他們的缸裡面一般都會有一到兩株這種珊瑚。

氣泡珊瑚丨圖蟲創意

這種珊瑚叫石芝珊瑚。前面講到的幾種造礁石珊瑚,它們都是固著的,一旦固著之後終身不會移到別的地方去,但這種珊瑚不是固著的,它是可以移動的。如果這個小的區域環境不太適宜之後,它就會短距離地移動到一個環境更加適宜的區域去。

石芝珊瑚丨圖蟲創意

剛才說了很多造礁的石珊瑚,下面我們來講一講另外幾大非常重要的類群。這是肉質軟珊瑚,根據這個名字,就知道摸起來肯定肉乎乎的。它有很多黏液。裡面有非常多的活性物質,可以提取一些化學的分子來做藥。

肉質軟珊瑚丨圖蟲創意

比如雅詩蘭黛的某款產品裡面其實用了一種化學的分子,叫假蕨素A,這個化學分子就來自於這個珊瑚,具有非常好的抗衰老的作用。

這種珊瑚是潛水發燒友的最愛,它的名字叫海底柏柳珊瑚。

海底柏柳珊瑚丨圖蟲創意

這種珊瑚的一個特點就是它長得特別大,特別是在西沙、南沙一些深一點的海域,比如可能到海底20米、30米,有斜坡的地方,這種珊瑚是比較多見的。潛水愛好者可以拍很多很好的,非常壯觀的照片。

下面是一個最珍貴的珊瑚,大家可能都知道,紅珊瑚。

紅珊瑚丨圖蟲創意

在古代只有二品大員這樣的高官,可能才有機會佩戴紅珊瑚飾品。紅珊瑚飾品非常貴重,但它也是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野外的資源被採捕得非常厲害。

這種珊瑚長得像柳條一樣,它的生長速度特別慢,我們可以稱之為長得最慢的珊瑚,或者是最長壽的珊瑚。

因為這種珊瑚它每年生長的速度,從截面的這個序列來看的話,也只有20到30微米。

一條大概拇指粗的黑角珊瑚,它們的壽命,大家猜猜有多少年?你們低估了它的年齡了,基本上有五百到一千年。正因為它長得非常慢,枝體也非常硬,所以它也可以用來做一些菸嘴,做一些工藝品。

這種珊瑚有一個非常好的優點,大家看這個截面的圖是不是像樹的年輪一樣?一輪就是一年,它可以記錄古環境信息的變化,比如可以通過這種材料反演過去一千年水溫是怎麼變化的,或者一些重金屬的含量怎麼變化的。

剛才我帶領大家認識了珊瑚礁裡面重要的珊瑚家族,現在我們回到珊瑚礁生態系統。珊瑚礁生態系統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這說明什麼呢?它具有非常高的生物多樣性。

珊瑚礁在海洋中的面積其實不大,所佔的面積大概是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但是它所能支撐的生物物種包括1/4的海洋生物,1/3的海洋魚類。這些物種可以棲息在這個非常小的珊瑚礁生態系統裡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2003年開始,我非常幸運地有機會跟著導師去三亞潛水。第一次下水之後真的是震驚了,水下的珊瑚礁太漂亮了。當時也是剛剛學潛水,技術也不是特別好,反正就是四處遊蕩,看一看。

這次經歷堅定了我的一個信念,我覺得從事這個方向的研究特別有意義。當時我見到了一些鹿角珊瑚的大片群落,說明珊瑚礁的狀態還是非常好的。但是在隨後的研究當中,像這種鹿角珊瑚叢越來越少,慢慢地可能就被一些塊狀的珊瑚所取代了。

鹿角珊瑚叢 2003年,三亞

這張圖是2010年,我們在三亞首次現場記錄到了珊瑚礁的白化。

白化的珊瑚

為什麼會白化呢?因為溫度太高了,珊瑚就出現了白化。像這種中等程度的白化,其實對海南島的珊瑚礁來說,可能會有一點影響,但還不至於致命,基本上幾個月之後還是可以慢慢恢復的。

隨著我的潛水技術越來越好,2006年,導師就委以重任,我去了西沙群島進行野外的生態考察。真的是非常幸運,我們在整個西沙群島的很多島礁進行了潛水調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南海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壯觀,以及它的生物多樣性,真的是非常非常漂亮。

2006年,西沙群島

但是比較遺憾的是,經歷了兩年之後,一切完全不一樣了,整個海洋就變得一馬平川,那種立體的珊瑚結構沒有了,變成了這種珊瑚的斷枝。

2008年,西沙群島

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結果呢?我們等下再詳細地說。

最近一次比較重要的航次,對我來說可能是在2016年。當時我帶了大概20多個科考隊員,作為首席科學家參加了這個航次,去了南沙群島,進行了一次珊瑚礁生態系統方面的綜合生態考察。

我們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南沙珊瑚礁生態系統處在什麼樣的現狀,它的生物多樣性如何,局部區域是否存在退化,退化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想找出來原因,為後期的珊瑚礁生態修復和保護做一些前期性的工作。

這裡看到這條船我還是非常感慨的,當時我們在船上待了40多天,吃喝住行都在這條船上。

大家可能想像,從事珊瑚礁研究非常有意思,可以到處潛水,到處看一些非常漂亮的海洋生物。但是在這條船上待40多天,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記得當時我剛下船,見到馬路兩邊的綠樹後,感慨原來綠色的東西看起來那麼舒服。

當然2016年這一次我們也見到了非常漂亮的珊瑚礁。這張照片是在南薰礁,這張照片真的是代表了南海珊瑚礁生態系統最好的現狀,它有非常好的三維結構,非常多的生物多樣性。

當然在這次考察當中,我們也見到了一些退化的珊瑚群落。這張照片是今年6月30號剛從西沙群島潛水的一個同行拍過來的,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珊瑚白化。

這說明什麼呢?全球氣候變暖並不是跟南海的珊瑚礁沒有關係,它正在逐步地靠近,而且最近幾年它的影響可能會越來越大。

這裡我們看一下全世界其他國家珊瑚礁的現狀。比如說澳大利亞的大堡礁也是處在明顯退化的狀態,大概從1995年的將近30%的覆蓋率降到了2012年的只有10%不到。

加勒比海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區系,它的珊瑚礁從1977年的將近百分之五十幾降到了2000年左右的百分之幾,所以全球的珊瑚礁整體都出現了一個顯著退化的態勢。

大堡礁珊瑚的退化,我覺得更多的還是跟三個因素有關:全球升溫、颱風和長棘海星的爆發。加勒比海的珊瑚礁退化更多的可能跟人類活動、過度捕撈、水質退化的關係更加密切一些。

這裡說一下南海的珊瑚礁,南海珊瑚礁總共大概有3.8萬平方公裡,約佔世界珊瑚礁面積的6%,它所佔的份額其實還是非常多的。它主要分為三個區系,大洋區、過渡區和北緣區,主要是分布在南沙、西沙和中沙群島,然後海南島有一些,北部的邊緣可能更少一些。

因為珊瑚礁生態系統屬於熱帶的生物系群,在緯度越低,溫度越高的地方它會長得越好,生物多樣性越高,越靠近北邊越少。

那麼我們國家珊瑚礁的整體現狀是什麼樣子呢?其實在過去幾十年,近岸區,像三亞的珊瑚礁其實還是一個穩步退化的狀態。從最早一九七幾年或者一九六幾年,可能是百分之七八十的活珊瑚的覆蓋率,到現在只有將近百分之十幾。

但西沙降低的幅度可能更大,它的退化簡直可以用慘烈來形容,為什麼呢?因為它的退化是發生在近十幾年。

西沙群島珊瑚覆蓋率

現在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觀點,就是沿海的開發、汙染、過度捕撈所引起的環境壓力,對珊瑚礁的影響可能遠遠大於氣候升溫所帶來的影響。

這裡我們詳細講一下西沙群島的珊瑚礁退化過程。剛才也說了,2006年我非常慶幸可以去西沙進行考察,見證了西沙群島珊瑚礁的繁榮,上面這個圖表顯示,2006年的覆蓋率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幾。但是到了2008年的時候,就是一個急速退化的過程,它的覆蓋率只有大約百分之十。

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其實是跟西沙群島一種生物——長棘海星的爆發有密切關係。

一隻長棘海星一個月大概可以啃掉幾平方米的活珊瑚,這意味著什麼呢?這個區的長棘海星一旦爆發,整個區的珊瑚礁可能很快就沒了,就退化了,就像圖片中所顯示的,出現那種白白的裸露的狀態。

我們看一下西沙群島的長棘海星為什麼會爆發。在2006年的時候,西沙群島的魚類密度大概是300條/100m ,但是到2008年之後,魚的密度大幅度降低,減少了一半,伴隨的就是長棘海星的爆發,和珊瑚礁迅速的衰退。

當珊瑚礁衰退之後,長棘海星的食物就出現了短缺,導致長棘海星的密度也迅速地降低。

從去年開始,西沙群島長棘海星新一輪的爆發可能正在進行。當然現在海南省政府,特別是三沙市,也在採取一些行動。據我了解,今年上半年他們組織了一些潛水員和漁民去西沙群島抓長棘海星。長棘海星的直徑大概有30到40釐米,大概抓了6萬多隻,數量真是驚人。

為什麼長棘海星會大爆發呢?其實還是跟長棘海星的生活史有關係,因為長棘海星在某個階段就特別敏感,當魚類減少之後就缺乏了有效的生物控制。特別是法螺,法螺是長棘海星的天敵,法螺的減少就導致長棘海星有非常高的存活率,最終可能導致長棘海星的大爆發。

法螺

我潛水大概有十幾年,在野外就只見過一次法螺,這就說明法螺被捕撈得非常厲害。

南海存在的一些漁業活動,比如網捕、

炸魚、

包括挖硨磲貝,下面這個是硨磲貝的工藝品。這些活動都會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非常惡性的影響。

像炸魚,不僅僅會炸死很多海洋生物,也會對整個礁盤造成非常大的傷害。挖硨磲貝其實也是一樣,必須要挖壞礁盤之後才能把硨磲貝取出來,也會破壞礁盤,最終可能也會導致礁盤的破碎化。

像這種狀態的礁盤,其實珊瑚礁是很難自行地修復或者恢復的。珊瑚幼蟲附著了之後是不能成活的,因為珊瑚斷枝總是會移來移去。

綜合上面的原因,當過度捕撈,全球氣候變化,近岸區汙水的排放等等,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必然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珊瑚礁生態系統從健康的狀態突破臨界點,就到了退化的狀態。

最近幾年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珊瑚礁退化了之後,到底應該怎麼去恢復珊瑚礁生態系統。其實沿著這個曲線,從右往左看,也就是當壓力減少到一定程度之後,這個珊瑚礁生態系統才可能會修復。少從海洋裡面拿一點魚出來,少排放一點汙染物質,當然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是比較難解決的,這是全球性的一個問題。

所以說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去做。一方面是減少珊瑚生存的壓力,促進珊瑚礁的自然恢復,第二就是採取一些人工修復的措施。

到底是讓珊瑚礁自然地恢復,還是通過人工的措施去修復珊瑚礁呢?我覺得還是結合具體的情況,不要盲目地去對待。

比如在西沙、南沙這個區域,水質環境還是很好的,底質環境也存在一些硬底,而且具備一定的功能性生物,一些魚類、海膽、海星,然後又沒有種源限制,這種狀態的話珊瑚礁應該是可以自己慢慢恢復的。

但是如果水質環境不太好,特別是在近岸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水質環境退化之後,這個區域的珊瑚已經沒有辦法存活了。如果僅僅是通過人工的修復,移植一些珊瑚過去的話,其實珊瑚也是活不了的。這個可能也是目前珊瑚礁生態修復出現的一個盲區,就是太盲目地去修復這些珊瑚礁,不一定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另外針對南海的一些破碎化的礁盤,其實我們還可以做很多工作,通過人工加固的措施去幫助珊瑚礁恢復,等下我可能會做一些介紹。另外還可以做的就是,怎麼去恢復一些功能性的生物,使這個生態系統的功能發揮出來。

在修復珊瑚礁之前,其實還是應該選擇合適的修複方案。首先是要建一個珊瑚的苗圃,這個特別重要。珊瑚苗圃的種源一般是有兩個來源,第一個是通過有性繁殖的方式。

像這個照片就是珊瑚在排精子和卵子。

大一點的是卵子,小一點的是精子,它們可能在體外受精,然後經過浮浪幼蟲階段,最後附著生長。當珊瑚長到一定個頭之後,我們把這種珊瑚幼體再移植到野外的苗圃裡面去,就可以進行後期的珊瑚種植。

第二個重要的來源是無性增殖。比如說一些極端的颱風可能會破壞珊瑚礁,會形成很多的珊瑚的碎枝斷片,像這種碎枝斷片其實是非常好的做苗圃的珊瑚來源。

目前我們不建議去野外找已經退化的珊瑚礁群落來截取一些斷枝做苗圃,這樣做的話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野外珊瑚礁的退化狀態。

這是我們跟三亞蜈支洲島進行的合作,在三亞蜈支洲島做的一個珊瑚苗圃,在近岸比較淺一點,水深8米到10米左右,面積大概在300到400平方米。

大家看一下兩年之後。

其實這個珊瑚苗圃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長勢還比較理想。當然這種選取的是鹿角珊瑚,本來就長得比較快。

另外一種形式珊瑚的苗圃就是通過繩子吊養的方式做的,這個效果也還挺好的。

長到這個樣子之後就要對苗圃的珊瑚進行截枝,移栽到需要修復的地方。

有了珊瑚苗圃之後我們就可以做一些修復工作,就可以到海底種珊瑚。種珊瑚的目的,我覺得目前可能擺在我們眼前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怎樣讓破碎化的礁盤逐步地恢復,具備三維結構。

因為有了三維的結構之後,才可以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一個家園。我們要做的就是加固礁底,來幫助珊瑚礁去慢慢地恢復。我們在三亞蜈支洲島做了一個嘗試,用火山巖來固定這個礁底。

這是通過有性繁殖的方式來促進珊瑚礁的修復。

兩年之後,我們發現其實上面已經附著了很多幼體的珊瑚,但為什麼看這個圖片好像效果並不是特別好?

其實用這種有性繁殖的方式來修復珊瑚礁特別慢,因為早期的珊瑚附著生長都是比較慢的,需要時間,我相信可能五六年之後再拍張照片放到這裡,效果就會非常明顯。但是通過有性繁殖方式修復的珊瑚礁有一個好處,就是這個系統非常穩定。

現在在印度尼西亞也用了一個新技術,它的目的是修復一些礁盤破碎化區域的珊瑚礁。其實這個大概是八個月到兩年之後。

它主要是把一些簡易的比較便宜的架子放到野外,固定住之後,就一個挨著一個把它連起來,連成很大片的區域,就形成非常固定的基底。在這個區域再去修復珊瑚,其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我們下一步可能會借鑑這個方式在海南做一些珊瑚的修復工作。

這個也是我們在三亞蜈支洲島做的一個工作。

移一些珊瑚到硬的基底上面,因為硬的基底非常平坦,而且地勢有點低,上面總是會有沙子滾來滾去,這就導致珊瑚幼蟲很難在上面自行地附著生長,所以我們必須要幫助它。

我們也是用了比較簡易的一個方式,用個鐵釘固定了之後來綁珊瑚。這是兩年之後,因為鹿角珊瑚長得比較快,兩年就能看到非常好的效果。

這種方式的存活率還蠻高的,大概有70%。但這種方式有一個缺點,它只能針對一些具有硬底的區域進行修復,針對破碎化的礁盤,這種方式是不成立的。

另外我們在三亞的蜈支洲島建了一些熱帶海洋牧場。我們在海南大學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那個團隊就叫海洋牧場團隊。這是我們團隊做的一個工作,我們投放了一些人工的漁礁,包括一些破舊的沉船。

最後我發現在珊瑚礁生態系統旁邊所投放的漁礁,一方面會迅速地促進漁業資源的聚集恢復。每年大概在3月份到5月份,這個漁礁的附近就會見到非常非常多的仔稚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這個漁礁有很大的好處:逐步恢復了漁業資源之後,會讓珊瑚礁生態系統受益。另外這個漁礁也提供了一些硬的基底可以供珊瑚附著,可能還包括別的一些海洋生物,比如海星。

針對南海珊瑚礁退化的這個現狀,我覺得有兩個方面可以入手,其中一方面就是恢復功能性的生物。首先就是造礁的生物,造礁石珊瑚,可能還包括一些功能性的魚類,像鷹嘴魚,還有一些大型的無脊椎動物,比如馬糞海膽。

像鷹嘴魚這種魚其實還是很傻的。因為一般晚上它們會找一個縫隙休息,你夜潛拿個手電筒,只要一看到它,看到一條抓一條,非常容易。

為什麼這種魚它非常重要?看它那個嘴,像鷹嘴一樣,它可以不停地啄珊瑚礁,把珊瑚礁上面附著的藻類啄掉,啄掉之後很多珊瑚才有可能慢慢地附著、生長,它是可以幫助珊瑚礁生態系統慢慢恢復的。

如何去恢復功能性的生物呢?第一就是少從海裡抓一點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功能性魚類,尤其是像鷹嘴魚、刺尾魚、馬糞海膽、馬蹄螺。第二就是,「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我們少吃一點他們才能少抓一點,五顏六色的生物我們儘量少吃一點。

可能留給政府的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讓一批漁民安置轉業,不要從事捕魚的工作,因為現在捕魚船的數量、漁民的數量,遠遠超過生態系統所能承擔的量。

第三方面可能是藉助熱帶海洋牧場的建設、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發等等,來促進一些功能性生物的恢復。怎麼去加固一些破碎化礁盤的基底,去幫助珊瑚礁恢復,這是科學家可以做很多工作的。

還有針對近岸區,因為水質環境的變化很多珊瑚長不了,長不好,就要想怎麼去改善環境,主要就是要控制一些汙染物質,比如說營養鹽、懸浮顆粒物、防曬霜、微塑料什麼的,控制這些東西少一點入海,逐步地去改善水質環境。

我個人覺得改善水質環境可能還相對容易一些,因為現在海南也在做,就是把一些不達標的水產養殖場給關掉,我覺得難一點的是怎麼去推動漁民的安置轉業,這個是最重要的,也是非常難的。因為漁民他們要生活,真的很難。

而且南海的漁民的數量太大。不僅僅是南海的漁民、中國的漁民,可能也包括一些越南的漁民,據我所知越南的漁民還經常去西沙這個區域炸魚,可能中國的漁民炸的已經很少了,但是越南的漁民依然會去炸魚。

最後我覺得從事珊瑚礁的保護修復,還是應該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人工修復為輔的策略,儘量還是要去保護。在當前這個珊瑚礁生態修復非常狂熱的時候,我們還是應該冷靜地思考,不要盲目地去修復,想好了才去做,否則就不是在修復珊瑚礁,可能是在破壞珊瑚礁。

我希望大家共同參與進來,去推動珊瑚礁的保育和修復工作,希望珊瑚礁越來越好。

好,謝謝大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一席(ID:yixiclub),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珊瑚礁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物種資源寶庫,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在海底「種」珊瑚
    熱海所科研人員在海底修復珊瑚。海南熱海所供圖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
  • 他們在深圳近海「種珊瑚」
    關於潛愛的工作,我們有一句話叫「種珊瑚、種人心」,也就是說如果不去根本上解決珊瑚被破壞的問題,光種珊瑚無法解決問題。在所有生物和環境保護的邏輯裡,這條都是成立的。圍繞這句話,目前我們的工作分為三個部分:潛愛護礁、潛愛課堂、潛愛家園。其中「潛愛護礁」就是我們的珊瑚保育項目,「潛愛家園」則聚焦於漁村、企業、學校等泛沿海社區,推動社區參與海洋生態的共同治理。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中國數字科技館
    珊瑚礁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物種資源寶庫,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潛入深藍色的海底「種珊瑚」,這也許是世界上最美的工作了吧
    陸上植樹造林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或許你聽說過在海底世界「植樹造林」的嗎?聽上去像是童話故事中的情節但中國科學家們卻早已付諸行動在海底培植了20多萬平米珊瑚讓越來越多的海域再現五彩斑斕的世界近年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學家黃暉,帶領團隊擔起"南海守護人"的重任,在南海培植了20多萬平方米的珊瑚,重現了一道道絢麗的海底風景線。
  • 援疆,在她那裡成了一件「浪漫」的事
    >今天,我們要講述一位「九三人」、一位優秀教師援疆的故事。因為疫情,他們推遲到4月才出發,還經歷了隔離、寒假返家不斷推遲等問題,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李風琴作為一名援疆老師的決心和責任心。艱苦的援疆,在她的筆下,成為了一件「浪漫」的事……我是西部的女兒,我將去往西部更西,發一分光,散一分熱,如此而言,便有一股豪情自心底而起。
  • 企業在核電站海底種珊瑚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在核能公眾溝通領域,中國最大核電企業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再次開創行業先河,直播「核電站海底種珊瑚8月7日在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的中廣核第八屆「8•7公眾開放體驗日」活動上,全國首個核電基地珊瑚保育區揭牌。在一批珊瑚斷枝「入住」海底培育苗圃後,中廣核將在海底接入視頻信號,40位認領斷枝的珊瑚保育官以及廣大網友後續可以線上觀察珊瑚的生長情況,見證受損的珊瑚重獲新生,從斷枝變成獨立的珊瑚。
  • 中廣核直播「核電站海底種珊瑚」
    中廣核直播「核電站海底種珊瑚」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2020-08-08 23:08 來源:澎湃新聞
  • 從種珊瑚到「種人心」
    5年來,我們累計在海底投放68座珊瑚礁,13600株珊瑚苗。10年前,我是一名重度潛水愛好者,經常到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海域潛水,每次看到珊瑚和魚群,整個人就會震撼。我想,我的家——深圳擁有一片廣袤海域,也應該有一片密集的珊瑚。2009年,我報名成為珊瑚礁普查志願者。
  • 我在南海「種」珊瑚
    新華社海口6月23日電(記者陳凱姿 吳茂輝)種下指甲蓋般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長成面積超過幾個足球場的珊瑚礁。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和10多名同事冒險繁育了20多萬株珊瑚苗後,仍覺得這是「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工作」。
  • 海南:十年珊瑚保育 再現美麗「海底世界」
    【解說】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一島嶼景區,開發前周圍海域因粗放、無序捕撈方式而滿目蒼夷,經過十餘年的珊瑚保育,如今這片海域成為珊瑚、魚群、螃蟹、海螺等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吸引許多遊客慕名前來觀賞。近日,記者走進該景區,一探這片獨具特色的「海底世界」。
  • 女人的浪漫不被男人理解?大都是因為自己犯了這三條錯!
    而在這同時我也經常聽到來自於男同胞們的感嘆,這女人心海底針,我真的是搞不懂女人想要的浪漫,它究竟是什麼?一面是女人抱怨著男人不懂自己的浪漫,一面是男人疑惑,女人的浪漫到底對應的是什麼?於是一個屋簷下的兩個人對於浪漫上的理解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而結果就是女人的委屈,男人的無奈。那麼在今天我就想和大家來聊一聊面對浪漫這件事,女性朋友們常常犯的三種錯誤,歡迎您對號入座。
  • 海底綻放的花朵啊,你們究竟是什麼?
    以為這個可能是海葵,也有覺得是珊瑚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珊瑚柔軟的水螅體部分。管蟲 體光滑圓柱狀,頭部(前端)特化為漏鬥狀的鰓冠(觸手冠),附著在巖石或沙地上。一些品種的管蟲伸出的羽毛能達到30釐米。堅硬狀的中空管狀,其實那是管蟲所分泌出來的一種特殊物質,部分種類由於可以分泌出近似珊瑚骨骼的鈣質沉積,因此在觸摸時質地堅硬的第一印象。下面就讓我們認識一下,潛水時遇到最多的管蟲類型。
  • 三亞環保志願者李波潛心淨海十八年:是珊瑚衛士,海底清潔工
    「海裡美麗的珊瑚,各種各樣的魚兒、蝦、螃蟹,礁石上活蹦亂跳的跳跳魚黑壓壓一片。它們才是海洋真正的主人,我們有責任還它們乾淨的家園。」起初清理海洋垃圾,李波全憑一腔熱血和好體力。那時,只穿個褲頭、戴個泳鏡就下水野潛了,被珊瑚劃傷、被水母蜇傷是常有的事。
  • 他們是珊瑚的代言人,他們很酷,在深圳種珊瑚!
    他們告訴你:最酷的是潛水種珊瑚!深圳有礦深圳人不知道!深圳的海裡有珊瑚,珊瑚裡也住著小丑魚,中國首個珊瑚保育中心就在深圳大鵬!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寶林說,珊瑚在水下不說話,他們要替珊瑚代言!深圳位於北緯22度,海岸線230公裡,海域2000多平方公裡,深圳幸運地位於全球珊瑚礁大三角的北緣地帶!
  • 人民日報看海南|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
  • 人民日報看海南 |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海洋保護小課堂」之5分鐘搞懂什麼是「種珊瑚」
    聚在一起的珊瑚們,骨架不斷擴大就有可能形成形狀萬千色彩斑斕的珊瑚礁。著名的大堡礁就是這樣形成的。看,珊瑚礁是不是美cry?攝影: USFWS/ Jim Maragos02什麼?有童鞋問為什麼要保護珊瑚礁?
  •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時間:2017-10-25 16:5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底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種珊瑚------來源:新華社 寂靜的海底,黃暉只能聽見自己呼氣時氧氣瓶冒出串串氣泡發出的咕嚕咕嚕聲,視線範圍僅有數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