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環保志願者李波潛心淨海十八年:是珊瑚衛士,海底清潔工

2020-11-22 澎湃新聞
李波在清理海底垃圾。資料圖片

中秋節第二天,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志願者李波早早便來到離家6公裡外的大東海景區,清理海洋垃圾。

李波是吉林人,今年40歲。自2000年到三亞工作後,他志願從事海洋保護工作,利用閒暇時間下海清理海洋垃圾,並在導遊工作和潛水教學中不斷向遊客傳播海洋保護知識,堅持了18年。

李波在清理海灘上的垃圾。 人民日報 圖

海底清潔工

最長潛水8小時

秋高氣爽,海天一色。海灘上嬉戲拍照的遊人、海面上的潛水愛好者、遊船上的觀光客,盡情享受著秋日美麗的海景,沒人會注意到一位「海底清潔工」正在大東海一個偏僻的角落裡,做下水前的暖身運動,準備開始一上午的海底清潔工作。

喝一口溫水,戴上潛水鏡、呼吸管,李波順著礁石走入早晨寒涼的海水中。

40分鐘後,一對白色的腳蹼在海面上拍起朵朵浪花,李波漸漸靠岸。他拖上來一大捆廢棄的漁網,又從裝備包裡抽出一個環保塑膠袋,把十幾斤重的漁網塞了進去。摘下防護鏡,他喘得說不出話,秋日暖陽照得他黝黑臉龐上的水珠晶瑩剔透,眼眶周邊一圈深深的勒痕。

李波向遊客講解海洋保護知識。資料圖片

受前段時間颱風「山竹」影響,風浪、洋流把大量垃圾打到這片海域,李波一有空就過來,要麼下水,要麼撿撿海灘的垃圾。

「清理海洋垃圾,完全是出於我個人對這片海的熱愛。」李波說,兒時在風光片中看到的三亞,藍天白雲,銀色沙灘,椰林成片,令他神往。「海裡美麗的珊瑚,各種各樣的魚兒、蝦、螃蟹,礁石上活蹦亂跳的跳跳魚黑壓壓一片。它們才是海洋真正的主人,我們有責任還它們乾淨的家園。」

起初清理海洋垃圾,李波全憑一腔熱血和好體力。那時,只穿個褲頭、戴個泳鏡就下水野潛了,被珊瑚劃傷、被水母蜇傷是常有的事。

2008年,李波在一次清理中被一條大漁網困住,掙脫過程中,他的後背、腹部、大腿均被漁網割傷,險些喪命。這次死裡逃生後,李波開始攢錢買裝備,潛水服、防護鏡、壓縮氣瓶、潛水襪、腳蹼……隔段時間還會到醫院做減壓治療。

「年輕時不知道保護自己,歲數大了就懂了,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做更多的事。而且,裝備齊全了,提高了作業的安全係數,才能在水裡待得更久些,清理更多海底垃圾。」

李波在清理海底垃圾。資料圖片

珊瑚衛士

盡職責勇克困難

每個月,李波有一半的天數會下水。每當大風浪經過,就是他最忙碌的日子,大東海、海棠灣後海……他追隨洋流和風向,足跡遍布三亞的各大珊瑚礁區。「哪兒魚多,漁民的活動就會頻繁,廢棄的漁網也會增多,我就去那兒。」李波說。

每次下水,少則十幾斤,多則幾十斤,18年來,李波無數次潛下海底,不知道撈起了多少漁網,挽救了多少珊瑚礁。海南全島的珊瑚生長海域,他幾乎都去過,對海底植被及海洋生物的生長、活動情況一清二楚。

儘管保護海洋困難重重,他卻從未想過放棄。去年初,李波在大東海清理垃圾時,聽到不遠處傳來叮叮噹噹的鑿壁聲,有人正用錘子在海底採集珊瑚和螺化玉。

「那些含著一丁點兒螺化玉的化石被反覆地鑿,早就沒有什麼螺化玉可挖了,再鑿只有破壞。盜挖珊瑚就更不用說,是犯法的,必須勸阻他們。」李波上岸後找到了這些採珊瑚的人,和他們講道理,講珊瑚對海洋生態的重要性,「活的珊瑚可以淨化浮遊生物,死的珊瑚在海裡也能淨化海水。」

那些人根本不聽勸阻,拿起錘子就要打李波。「我現在想想還有些後怕。」李波說。儘管孤身一人,很難勸阻三五成群的盜挖者,但只要遇到採珊瑚的人,他還是第一時間上前勸阻。反覆勸說無效,他就會報警。

「軟珊瑚很脆弱的,生長過程極其漫長,這些漁網纏繞在珊瑚上,隨著洋流,會一點點地剮蹭、損傷珊瑚。」李波拿起一捆膠絲漁網說:「像這樣的漁網,一鉤到軟珊瑚,珊瑚肯定活不成了。因此,下去撿的時候不能硬拉扯,要用小刀輕輕地劃開,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時不時還能救出網裡的小魚、小蝦。」

李波說,見過海底最美的生靈與景致,就希望能將這些美好永遠地保留下去,讓子孫後代都能欣賞到海洋世界無限風光。他還經常參與珊瑚礁的移植志願工作。

三亞大東海東南角。人民視覺 圖

環保宣傳者

用行動影響更多人

李波在三亞當過很長時間的導遊,現在經營戶外運動俱樂部,從事遊泳潛水教學工作,也做訂單式嚮導。儘管他並不富裕,卻把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於清理海洋垃圾、保護海洋生態。

他一有時間就往海邊跑,一點點清理各個死角的垃圾。有時路過海灘,也會順手清理。「哪怕只帶走一點,心裡也好受一些。」

如今在他的影響下,家人外出會像他一樣自帶水杯、餐盒,儘量不用塑膠袋。今年12歲的兒子也被他培養成了潛水能手,能和他一起下水清理垃圾。

喚醒身邊人保護海洋的意識,被李波視作與隨手撿拾海洋垃圾同等重要的事。他說,只有保持這兩個習慣,才能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加入海洋保護行列。

每次李波帶著從全國各地來三亞遊玩的遊客到海邊潛水,都會先給他們講解海洋保護的知識和發放垃圾袋。「如果一會兒在海底看到垃圾,都可以撿上來。」

有好幾次,李波拎著大袋子上岸後,海灘上的市民遊客好奇地圍上來。「他們以為我是打魚的,一打開袋子看到裡面的垃圾,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李波覺得,「此時無聲勝有聲,我的行為如果能喚醒他們的環保意識,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李波是三亞波波戶外休閒群的群主,在這個478人的群裡,李波影響了很多潛水愛好者。李波的朋友老肖說,群裡的人受到李波影響,每回下水都自覺地撈垃圾,還和李波一起參與珊瑚種植。

海洋世界是李波的精神淨土,他覺得在清理海洋垃圾的過程中收穫頗豐。當年和他一起打拼的導遊買房買車,他卻依舊騎著電驢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自在滿足。其實,以他的資歷,完全可以在景區找個穩定且收入頗高的潛水教練工作。李波卻說:「那樣就不自由了,哪天我想去清理海洋垃圾,還得請假,不方便。」

(原題為《三亞藍絲帶志願者李波 淨海,潛心十八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三亞西島攜手「藍絲帶」志願者宣傳海洋環保
    西島攜手「藍絲帶」志願者向遊客宣傳海洋環保知識。 人民網三亞6月14日電 6月11日上午,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29名志願者走進西島景區,向遊客宣傳海洋保護知識,用行動呼籲海洋環保。本次活動的主題為「世界海洋日,我們在行動」志願者通過向遊客發放宣傳冊、設立環保主題籤名牆、組織遊客參與沙畫製作、表演環保手語等互動形式以此宣傳海洋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全民參與海洋環保行動。
  • 深圳市鹽田區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採訪札記:梅沙灣珊瑚守護人
    與風光旖旎的大梅沙海濱公園相比,位於梅沙灣海底五彩斑斕的珊瑚景觀,卻並不為公眾熟知。  2012年,在一次下海清潔海底垃圾活動中,楊旭聰團隊驚喜地發現珊瑚重現梅沙海底。零星的珊瑚再次喚起了他童年對這「水下美麗花園」的美好回憶。楊旭聰告訴記者:「珊瑚的消失和重現是生態環境變化的一面鏡子。近年來,鹽田區委區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梅沙的珊瑚群在前幾年才慢慢開始恢復。我們決定必須得去保育這個珊瑚。」
  • 海底總動員!「珊瑚長好了,獅子魚來了」深圳梅沙海洋生態漸恢復
    受訪者供圖「珊瑚長好了,獅子魚也來了。」 近日,深圳市鹽田區梅沙街道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的鯊哥發來獅子魚的視頻,告訴南都記者梅沙這片海正在逐漸恢復生態環境,還原回小時候看到的繽紛多彩的海底世界指日可待。
  •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全國十佳環保衛士」走進小學校園宣講環保
    綠色使者與你「童」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全國十佳環保衛士」走進小學校園宣講環保志願者給同學們宣講垃圾分類知識。2020江河衛士「樂山樂水」主題活動評選雖已結束,但公益行動仍在繼續。獲評2020年度「全國十佳環保衛士」榮譽稱號的蘭州理工大學環境保護協會以其獲得的1萬元公益金作為環保「種子基金」,將環保理念撒到力所能及的各個角落。這一次,他們將環保知識帶入了小學課堂,讓保護家鄉環境的種子在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 深圳首支海洋環保義工隊:悉心守護梅沙灣海底「瑰寶」
    深圳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的潛水員志願者在進行珊瑚種植。 (資料圖片)位於深圳市鹽田區的梅沙灣,海清沙細,風景怡人,是廣東旅遊版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與風光旖旎的大梅沙海濱公園相比,位於梅沙灣海底五彩斑斕的珊瑚景觀,卻並不為公眾熟知。
  • 身負特殊使命 侶行夫婦發起「珊瑚海圓夢計劃」
    諮詢業內專家,到專業機構學習,製作主題環保藝術雕塑……這一系列的行程安排,都是張昕宇、梁紅為新旅程做的準備。11月20日,他們出發美麗的「東方夏威夷」海南三亞,完成了一項特殊使命——「珊瑚海圓夢計劃」。 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場所,同時,珊瑚礁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
  • 深晚薦讀|珊瑚排卵奇觀!深圳首次拍攝到珊瑚有性生殖景象
    " 入夜未深,這群珊瑚似乎收到一個統一命令,所有的霜鹿角珊瑚陸續釋放卵囊,粉紅色卵囊在水中搖曳迴旋,升騰而起,蔚為壯觀 ……"5 月上旬,一群海洋環保志願者在海底拍攝到了珊瑚大規模的排卵景象。據悉,這是深圳首次獲得海洋自然環境中的珊瑚排卵影像記錄。
  • 三亞在西島建設珊瑚培育實驗中心 保護修復海洋生態系統
    這是膾炙人口的歌劇《紅珊瑚》中描繪的景象,如今正呈現在海南三亞西瑁洲島的蔚藍海面下。一簇簇如花似瓊的珊瑚礁串聯成片,魚群暢遊在五彩斑斕的珊瑚叢中。這幅美景來之不易,過去10多年裡,三亞西島海域的珊瑚礁生態得到修復並繁榮生長,如今亦成了吸引遊客紛至沓來的一塊「金字招牌」。
  • 身負特殊使命 侶行夫婦奔赴海南三亞幹大事!
    今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在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了大片珊瑚白化。通過監測判斷,海南島西北部、臨高近海域的珊瑚死亡率高達86%以上,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而此次多地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南海海水溫度過高。 早在2018年,侶行夫婦就曾為守護「海洋家園」做出努力。
  • 影視|「我在菲律賓海底撿垃圾」,《致我們共同的地球》走近「人魚...
    總有一些東西在消失,也總有一些人在努力拯救,本期節目講述的就是致力於海洋環境保護,有著 " 海洋衛士 "、" 人魚 " 守護者之稱的王淼的故事。節目中,王淼和她的隊員們潛在菲律賓薄荷島的海域裡清理海底垃圾,玻璃瓶、塑膠袋、內衣褲等種類繁多的垃圾遍布海底,觸目驚心。王淼和隊員劉雪蓮發現了一張廢棄的流刺網,正和珊瑚纏繞在一起。"
  • 為圓珊瑚保護夢,這對夫婦奔赴海南三亞幹了件大事!
    張昕宇、梁紅供圖諮詢業內專家,到專業機構學習,製作主題環保藝術雕塑……這一系列的行程安排,都是張昕宇、梁紅為新旅程做的準備。11月20日,他們出發美麗的「東方夏威夷」海南三亞,完成了一項特殊使命——「珊瑚海圓夢計劃」。
  • 海底發現一種紅色的鸚鵡,長有一對犬牙,被稱為海底「清潔工」
    隆頭魚一般只會有1顆牙齒,而鸚鵡魚有一行錐形的頜齒,內側也會有一行以上的小齒,前端還存在1對大犬齒;其次,隆頭魚是海洋當中有名的「清潔工」。隆頭魚喜歡吃魚類身上的寄生蟲以及老化的組織,所以它們經常就會給各樣的魚類,比如石斑魚以及鰻魚等等清潔身體。鸚鵡魚是肉食性的魚類,所以也會喜歡食用一些底棲動物,此外,粗硬的海藻以及多刺的海膽都是它們的盤中餐。
  • 我在海底世界撿垃圾,走進「王淼」人魚世界,致敬最美的人
    王淼和隊員劉雪蓮發現了一張廢棄的流刺網,正和珊瑚纏繞在一起,「流刺網」因為網眼小,小魚也不能通過,對魚類資源破壞巨大,因此,用流刺網捕魚已經被世界眾多國家明令禁止。這樣滯留在海底的廢棄流刺網不管是掛在珊瑚上還是纏到潛水員都是十分危險的。王淼和劉雪蓮試圖把漁網打撈起來,可沒有專業的切割工具,極易發生刮纏,漁網根本無法被帶出水面。
  • 第六季高校實驗室探秘之旅 點燃環保小衛士環境科學熱情
    作為浙江環保小衛士高校實驗室探秘之旅打造的一項品牌活動,「浙江環保小衛士」啟動近三年以來一直致力於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環保課堂,開放浙江各大高校的實驗室,讓環保小衛士們在動手實踐中認識綠色、踐行環保。
  • 保育海底長城_南方都市報數字報
    ●潛水志願者在海底拍攝人工支架上培育的珊瑚。    ●大鵬半島周邊海域的海底有不少沉澱物,潛水志願者甚至發現了汽車殘骸。    為摸清大鵬半島珊瑚資源和狀況,加快海底生態修復和培育,大鵬新區自2012年開始組織和策劃了「潛愛大鵬」珊瑚保育計劃。大鵬新區管委會主任何永志介紹,2012年10月,「潛愛大鵬」計劃啟動,潛水志願者深入海底,探查珊瑚生長狀況。翌年10月,潛水志願者在大澳灣放置人工支架,種下了1000株珊瑚苗,並進行人工造礁對珊瑚進行修復。
  • 從種珊瑚到「種人心」
    志願者在海底觀測珊瑚。即便過去1年多,那一幕依舊令我動容:在廣東省南澳海域,一頭重達17噸的抹香鯨被漁網團團纏住,潛水志願者施救近3小時,還是沒能阻止它離開這個世界。抹香鯨的遺體被吊上拖車,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
  • 民間珊瑚保育站晉級科普基地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連城 6月18日上午,大鵬新區海洋生態文明日活動在大鵬新區大澳灣珊瑚保育站舉行。啟動儀式上,「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在珊瑚保育站掛牌。 一個由珊瑚志願者建立的民間保育站,緣何一躍升格為全市的科普基地?沿著珊瑚保育志願者的足跡,記者探訪到,大鵬新區實施4年珊瑚保育計劃,已經讓5000株「珊瑚寶寶」回到大海的懷抱。
  • 三亞潛水哪裡最好?三亞旅遊潛水須知
    潛水是三亞旅遊最受歡迎的旅遊項目之一,每一個到這裡的遊客,幾乎都想潛入海底,邂逅一次與海底生物的浪漫。可以說去三亞旅遊如果不潛水,就等於沒去三亞。隨著夏天的到來,到三亞旅遊的朋友越來越關注這裡的潛水目的地。
  • 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呵護蔚藍十年 志願者近十萬人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三亞6月1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葉俊一)2007年6月1日,在南海之濱的三亞,一個名叫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非政府組織誕生了,他們向公眾傳播海洋保護理念,用實際行動呵護蔚藍大海。截至2017年6月1日成立十周年之際,它已飛過瓊州海峽,在全國建立了39支藍絲帶海洋保護隊伍,註冊志願者接近十萬人。
  • 超萌珊瑚「寶寶」誕生記 深圳首次錄下珊瑚卵月下綻放影像
    「入夜未深,這群珊瑚似乎收到一個統一命令,所有的霜鹿角珊瑚陸續釋放卵囊,粉紅色卵囊在水中搖曳迴旋,升騰而起,蔚為壯觀 …… 」【霜鹿角珊瑚陸續釋放卵囊】5 月上旬,一群海洋環保志願者在海底拍攝到了珊瑚大規模的排卵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