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的潛水員志願者在進行珊瑚種植。 (資料圖片)
位於深圳市鹽田區的梅沙灣,海清沙細,風景怡人,是廣東旅遊版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與風光旖旎的大梅沙海濱公園相比,位於梅沙灣海底五彩斑斕的珊瑚景觀,卻並不為公眾熟知。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鹽田區梅沙街道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個色彩繽紛的生態水缸,裡面展示著梅沙珊瑚典型的生態系統。「我們這裡生態很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下到海洋裡欣賞,所以我們就建立了這套生態系統,以便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認識梅沙珊瑚。」中心負責人楊旭聰告訴記者。
珊瑚對於海洋,就好像陸地上的「熱帶雨林」。珊瑚礁面積雖然不到海洋總面積的千分之二,但卻養育著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保護珊瑚是為了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也是為了保護海岸線。楊旭聰說,作為一位梅沙原住居民,從小與海相伴。兒時的記憶中,這片海域只要有石頭的地方就有珊瑚。然而隨著海域開發與建設,大約從1992年開始,珊瑚慢慢減少。2000年後,基本上就看不到珊瑚了,因海水受到汙染,珊瑚要麼白化死掉,要麼完全退化掉了。
「那時我們一幫從小長大的夥伴,經常結伴出海遊玩,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垃圾非常痛心。」楊旭聰說,「為何不成立一支隊伍來維護海洋清潔呢?大家在遊玩的同時還能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懷著對這片土地與大海深厚的感情,楊旭聰召集朋友組建起深圳市第一支海洋環保義工隊,並逐漸擴大規模,發展成為如今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
2012年,在一次下海清潔海底垃圾活動中,楊旭聰團隊驚喜地發現珊瑚重現梅沙海底。零星的珊瑚再次喚起了他童年對這片「水下美麗花園」的美好回憶。楊旭聰告訴記者,「珊瑚的消失和重現是生態環境變化的一面鏡子。近年來,鹽田區委區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梅沙的珊瑚群正在慢慢恢復。」
然而,珊瑚保育並非易事。珊瑚對生長環境要求非常苛刻,且自身生長速度非常緩慢,想要珊瑚連成片,就意味著要長期保持大梅沙海域水質優良。
為了保護梅沙海底這塊「瑰寶」,楊旭聰團隊絞盡了腦汁。2016年6月,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正式啟動了大梅沙珊瑚種植和保育項目,用人工幹預的方式,加快修護梅沙海域珊瑚生態系統。2017年5月,中心主導舉辦了首屆梅沙國際珊瑚節,目前已投放人工珊瑚礁20座,種植珊瑚苗5000株。「陸地種樹,海底種珊瑚。我們提出了『看珊瑚到梅沙』的口號。今年種植珊瑚的目標是5000株到10000株,5年之內把梅沙海底的珊瑚連成片。」楊旭聰說。
據楊旭聰介紹,自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其業務已從單一的清潔海上漂浮垃圾、開展海上救援,延伸到生態保育、海洋環保、技能教學、義務救援、水上活動組織、遊泳管理、涉水安全教育、海洋文化推廣等項目。幾年來,中心共開展28次大型和45次小型的海洋生態環保活動,共出動海洋艇435艘次,海洋環保義工2200多人次,清理海上垃圾70噸,海底垃圾7噸;組織隊員成立水上義務救援隊,在梅沙海域救助25人,參加生態環保宣傳推廣活動60次。(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