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撿垃圾,海底種珊瑚,《閃耀的平凡》走近民間「海洋拾荒者」

2020-12-04 三湘都市報

由國務院新聞辦對外推廣局、湖南省政府新聞辦指導,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支持,芒果超媒、芒果TV出品的聚焦中國新興行業領域奮鬥者的系列短視頻《閃耀的平凡》第九集《海洋義工》6月2日10:00於芒果TV上線,湖南衛視6月4日17:50播出。此外,《閃耀的平凡》也正在美國天下衛視及美國中文電視臺熱播,其中美國中文電視臺於5月30、31日及6月6、7日晚8點到9點黃金時段播出,美國天下衛視國語一臺、粵語二臺、舊金山臺5月28日起,每晚8點45分—10點45分的黃金時段播出。

近年來,人類活動對近海生態與環境系統的破壞度不斷加強,海洋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的速度加快,海洋生物多樣性以空前的速度消失,保護海洋迫在眉睫,本期節目,我們將通過外籍體驗嘉賓歐生·優麗的獨特視角,圍繞環境保護的主題,來講述海洋義工凱蒂和楊旭聰,組織群眾保護家鄉海洋生態環境的故事。

從零開始

徒步撿拾恢復家鄉昔日美麗風景

被稱為「中國香港後花園」的西貢,曾經是風景如畫的美麗漁村,湛藍的大海、淺白的沙灘、熱鬧的海鮮街,每年吸引著眾多的遊客慕名前往。但是近年來,西貢的海水開始被垃圾充斥著,海灘上隨處可見被人丟棄的塑料垃圾。有這樣一群海洋拾荒者,他們默默清理附近海域的垃圾,一次清理一片區域,已經堅持了好幾年,環保志願者凱蒂就是這群志願者的領頭人。

(凱蒂與朋友正在規劃海灘清理工作)

凱蒂說,是曾經的潛水經歷,激發了她想成為一名海洋保護者的渴望:「在泰國學潛水的時候,我發現海洋世界真是豐富多彩,真的很美好,有一次我看到我的潛水教練在珊瑚上撿垃圾,把它裝進隨身攜帶的袋子裡,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教練看似不經意的行為,深深地烙在凱蒂的心裡,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她決定行動起來,從徒步旅行撿垃圾開始,和朋友相約劃皮划艇也不忘準備袋子收集垃圾,每當成功清理掉一個廢棄的漁網,救助成功一隻迷路的螃蟹,凱蒂和朋友都會激動不已。讓更多的人關注海洋,保護海洋,是凱蒂的心願,兩年半的時間裡她來海灘撿垃圾超過160次,繁重的清理工作讓她身上多了很多傷口,儘管一切行為都是她自費自發的,但凱蒂說她熱愛海洋,熱愛美麗的環境,為此她將一直繼續下去,直到永遠。

(凱蒂在沙灘撿拾垃圾)

人工幹預加快修護珊瑚

民間力量發起海洋環保行動守護藍色家園

與西貢隔大鵬灣相望的深圳梅沙海灘,面臨著另一個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問題:珊瑚礁的消失。珊瑚礁支撐著地球上最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成千上萬的海洋生物都依靠珊瑚礁生存。但是由於海水汙染、過度捕撈、沿海開發和全球變暖等因素,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在迅速消失。

在梅沙海灘,有一群海洋環保人士正在盡其所能地保護和修復珊瑚礁,楊旭聰就是當地海洋環境保護組織隊伍的發起人。楊旭聰天生愛玩,衝浪、潛水、遊泳、鐵人三項,樣樣在行,鹽田區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也是被他和梅沙本土青年「玩」出來的。

2012年,海洋環保義工隊成立,最初只是為了清理海洋垃圾,開始進行珊瑚的種植來源於兒時的記憶,作為梅沙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楊旭聰從小與海為伴,喜歡潛水的他漸漸發現珊瑚開始不見了,垃圾卻越來越多。於是楊旭聰開始組織義工隊一起清理垃圾,保護現有的珊瑚,並且進行人工珊瑚種植以促進生態加快修復,目前楊旭聰已經帶領團隊累積種植了5000多株珊瑚,存活率在95%以上。

(楊旭聰團隊目前已成功種植珊瑚超5000株)

楊旭聰說:「其實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再次看到小時候的海洋環境,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致力於海洋環保、珊瑚普查、海上義務救援和海洋文化推廣,楊旭聰還曾被評為2017年十大「深圳好青年」,儘管離自己的最終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他會一直堅持下去,他認為這是向海洋表達敬意的方式:「通過梅沙珊瑚這張生態名片,讓更多人去參與和促進生態的修復。」

(環保志願者楊旭聰)

在下一期節目中,歐生·優麗將帶領大家去到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探索走在世界前沿的中國科學家們背後的故事。該期節目將於6月3日10:00芒果TV播出,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持續關注《閃耀的平凡》。

[責編:胡元媛]

[來源:]

相關焦點

  • 《閃耀的平凡》圓滿收官 平凡中國人人生閃耀
    芒果TV系列短視頻《閃耀的平凡》於6月10日火熱收官,節目在海內外播出並收穫好評。該節目以外國體驗嘉賓的獨特視角,呈現和分享了眾多平凡又閃耀的中國故事。聚焦「閃耀」背後的平凡身影「我來到了貴州山區,雖然這裡遠離喧囂,卻有著人類最偉大的太空探索項目——中國天眼。」
  • 民間珊瑚保育站晉級科普基地
    新區黨工委書記王京東表示,大鵬新區正探索建立可複製的海洋生態環境修復關鍵技術和管理服務體系,打造世界級人工珊瑚修復示範區。 四大珊瑚群繁衍47種 生態狀況有改善仍未脫險 珊瑚礁系統是眾多海洋生物賴以生息的生物鏈條。
  • 海底總動員!「珊瑚長好了,獅子魚來了」深圳梅沙海洋生態漸恢復
    近年來,鹽田區形成了官方和民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合力,以鯊哥為帶頭人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多次出動船艇,種植了10000多株珊瑚,清理珊瑚區海底垃圾7噸多,保育珊瑚海域2.5平方公裡,使鹽田區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鹽田海域的海水質量持續保持穩定優良,引來海豚、獅子魚等屢屢「造訪」。潛水員志願者珊瑚種植進行中。
  • 從種珊瑚到「種人心」
    作為深圳市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秘書長,我幾乎每天都在思考:怎樣才能不讓抹香鯨事件重演?海洋生物被廢棄漁網困住,我們能做什麼?我是民間公益組織「潛愛大鵬」的負責人。這些年,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在朋友圈傳播海洋環保理念,和近千名志願者潛入海底種植珊瑚,清理覆蓋在珊瑚礁上的漁網和垃圾。
  • 美麗的海底世界也要保護!清理海洋垃圾 保護海洋環境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潛水員用海底廢舊漁網改制的潛水袋收集海底垃圾。&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兩名潛水員配合清理海底垃圾。
  • 影視|「我在菲律賓海底撿垃圾」,《致我們共同的地球》走近「人魚...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聯合國環境署曾經有一份報告表明,我們平均每年有 400 萬噸到 1200 萬噸的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每年會造成超 1500 萬個海洋生物的死亡。解決海洋垃圾問題,已經刻不容緩。總有一些東西在消失,也總有一些人在努力拯救,本期節目講述的就是致力於海洋環境保護,有著 " 海洋衛士 "、" 人魚 " 守護者之稱的王淼的故事。節目中,王淼和她的隊員們潛在菲律賓薄荷島的海域裡清理海底垃圾,玻璃瓶、塑膠袋、內衣褲等種類繁多的垃圾遍布海底,觸目驚心。王淼和隊員劉雪蓮發現了一張廢棄的流刺網,正和珊瑚纏繞在一起。"
  • 三亞環保志願者李波潛心淨海十八年:是珊瑚衛士,海底清潔工
    李波在清理海底垃圾。資料圖片中秋節第二天,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志願者李波早早便來到離家6公裡外的大東海景區,清理海洋垃圾。李波是吉林人,今年40歲。李波向遊客講解海洋保護知識。資料圖片受前段時間颱風「山竹」影響,風浪、洋流把大量垃圾打到這片海域,李波一有空就過來,要麼下水,要麼撿撿海灘的垃圾。「清理海洋垃圾,完全是出於我個人對這片海的熱愛。」李波說,兒時在風光片中看到的三亞,藍天白雲,銀色沙灘,椰林成片,令他神往。
  • 他們在深圳近海「種珊瑚」
    關於潛愛的工作,我們有一句話叫「種珊瑚、種人心」,也就是說如果不去根本上解決珊瑚被破壞的問題,光種珊瑚無法解決問題。在所有生物和環境保護的邏輯裡,這條都是成立的。圍繞這句話,目前我們的工作分為三個部分:潛愛護礁、潛愛課堂、潛愛家園。其中「潛愛護礁」就是我們的珊瑚保育項目,「潛愛家園」則聚焦於漁村、企業、學校等泛沿海社區,推動社區參與海洋生態的共同治理。
  • 清理海洋垃圾 保護海洋環境
    &nbsp&nbsp&nbsp&nbsp為了減少深圳大鵬新區海域內的海洋垃圾特別是廢棄漁網對海洋環境、海洋生物的傷害,昨天,民間珊瑚保育組織潛愛大鵬聯合深圳帆海匯俱樂部在楊梅坑水域發起清理廢棄漁網和海洋垃圾的行動。
  • 種植萬餘株珊瑚,鹽田民間力量守護深圳這片藍
    成立義工隊伍保護珊瑚海域2.5平方公裡作為梅沙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楊旭聰從小與海為伴,對腳下這片土地和海洋有著特殊的情感。閒暇之餘,他喜歡開艇出海,縱身下潛窺探梅沙海底那瑰麗的海底世界。然而,出海有時也會遇到糟心的事兒。「那時候,我經常和幾個朋友結伴出海,遊玩時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垃圾非常痛心。」楊旭聰說。
  • 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在海底「種」珊瑚
    熱海所科研人員在海底修復珊瑚。海南熱海所供圖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珊瑚礁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物種資源寶庫,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人民日報看海南|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
  • 人民日報看海南 |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我在海底世界撿垃圾,走進「王淼」人魚世界,致敬最美的人
    聯合國環境署曾經有一份報告表明,我們平均每年有400萬噸到1200萬噸的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每年會造成超1500萬個海洋生物的死亡。解決海洋垃圾問題,已經刻不容緩。節目中,王淼正和她的隊員們潛在菲律賓薄荷島的海域裡清理海底垃圾,玻璃瓶、塑膠袋、內衣褲、甚至還有衛生巾……種類繁多的垃圾遍布海底,觸目驚心。
  • 泰國45歲拾荒者撿垃圾時撿到龍涎香,價值72萬,笑到合不攏嘴
    都說何以解憂愁,唯有暴富,據《每日郵報》11月13日報導,一位泰國拾荒者,在海灘上撿垃圾撿到了一塊價值8萬英鎊(約72萬RMB)的龍涎香,真是天降橫財,他和大家談論著撿到龍涎香時的場景,笑到合不攏嘴。
  • 深圳市鹽田區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採訪札記:梅沙灣珊瑚守護人
    與風光旖旎的大梅沙海濱公園相比,位於梅沙灣海底五彩斑斕的珊瑚景觀,卻並不為公眾熟知。  2012年,在一次下海清潔海底垃圾活動中,楊旭聰團隊驚喜地發現珊瑚重現梅沙海底。零星的珊瑚再次喚起了他童年對這「水下美麗花園」的美好回憶。楊旭聰告訴記者:「珊瑚的消失和重現是生態環境變化的一面鏡子。近年來,鹽田區委區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梅沙的珊瑚群在前幾年才慢慢開始恢復。我們決定必須得去保育這個珊瑚。」
  • 深圳首支海洋環保義工隊:悉心守護梅沙灣海底「瑰寶」
    深圳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的潛水員志願者在進行珊瑚種植。 (資料圖片)位於深圳市鹽田區的梅沙灣,海清沙細,風景怡人,是廣東旅遊版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與風光旖旎的大梅沙海濱公園相比,位於梅沙灣海底五彩斑斕的珊瑚景觀,卻並不為公眾熟知。
  • 海洋科普主題展 | 走近海洋 · 感受申藍
    >【走近海洋 · 感受申藍】海洋科普主題展10月27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地下2層拉開帷幕為了更加直觀、生動地讓大家走近海洋>海洋精靈地球就像宇宙中的一顆「藍色彈珠」,然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的海底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