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底「種」珊瑚

2021-01-10 中國日報網

熱海所科研人員在海底修復珊瑚。

海南熱海所供圖

核心閱讀

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

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白天試驗、晚上研究,他們心底一直醞釀著一個計劃——在海底建起一座美麗的珊瑚花圃,培育百萬株珊瑚。

海底試驗一波三折,危險與收穫並存

在鳳凰島西側海域,成片的珊瑚浮翠流丹、層層疊疊。但在10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只在鳳凰島西側有少量的珊瑚礁,而活著的珊瑚更是難得一見。

2011年6月8日,鳳凰島珊瑚礁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始。這一天,在三亞市原海洋與漁業局的支持下,熱海所研究團隊在鳳凰島西側、白排礁燈塔附近的海域試驗性地投下了一塊約500斤重的人工珊瑚礁,上面附著當年培育的石珊瑚苗。

「在河口地區汙染及退化性水域開展珊瑚礁生態修復,無論是技術還是模式,幾乎沒有現成的路可以走。」陳宏告訴記者,試驗一開始,難題就出現了。鳳凰島人工造島之前,石珊瑚的自然分布深度可達5至6米。而在試驗區域,水深4米以下很難見到珊瑚,殘存的極少量珊瑚主要分布在深度2米左右的淺水區。研究團隊開展調查後發現,由於水動力變弱,沉積物增多,透明度降低,新生的珊瑚苗無法在4米以下的深處附著生長。隨後,研究團隊及時調整了試驗方案。

在海底試種珊瑚充滿不確定性,同時危險重重。若不幸遇上颱風,剛開始培育的珊瑚苗種,就會在劇烈的波浪衝擊下蕩然無存。陳宏介紹,試種珊瑚的海域,透明度經常不到1米,水下伸手不見五指。一次水中作業時,他被廢棄的漁網纏住,經同伴幫助才化險為夷。

不過,艱苦和危險之後,常常會有驚喜與收穫。「我們發現,珊瑚苗在受到傷害時,會形成愈傷組織,周邊還會出現大量的新生水螅體。這些水螅體竟能夠演化成為珊瑚體,這一發現為研究珊瑚的無性繁殖技術提供了啟發。」陳宏介紹,一個水螅體的周圍會生長出4至7個新芽,新芽逐漸發展成為珊瑚苗,這大大促進了珊瑚的繁殖速度和產量。

2016年,受颱風影響,一部分珊瑚被破壞。研究所便採用無性繁殖的方式,重新培育出4萬株珊瑚苗,形成了1500平方米的珊瑚礁群雛形。在2017年年初,研究團隊對試種的珊瑚生長情況開展「回訪」統計:2016年種下的該批珊瑚成活率大於95%,開局取得了進展。2017年,熱海所在鳳凰島海域又培育了10.13萬株珊瑚苗。

充分了解每種珊瑚的個性,培育共生物種

解決了珊瑚繁育問題,如何使珊瑚長得美、長得快,成為熱海所研究團隊最關心的問題。據介紹,每種珊瑚的生存習性都有差異,只有充分了解其個性,才能精準地為它們創造良好的自然條件。

珊瑚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共生生物的陪伴。有研究表明,共生關係是珊瑚礁生態系統賴以維繫與生長的基礎,熱海所辦公室主任李玉蓉介紹:「我們發現,貨貝與軟珊瑚存在共生關係——貨貝清除軟珊瑚體表的有害微藻,而軟珊瑚則為貨貝提供生存空間。」

「還有許多共生組合,例如蟲黃藻與石珊瑚。石珊瑚需要碳來源,其利用蟲黃藻呼吸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酶的作用,發展為碳酸鈣骨骼,以促進珊瑚礁形成。」李玉蓉告訴記者,如果沒有蟲黃藻,也就沒有繽紛奇異的珊瑚礁島嶼和沙洲。

也就是說,利用好蟲黃藻,有助於石珊瑚的茁壯成長。由於蟲黃藻對光照強度有特定需求,熱海所研究團隊進行珊瑚礁生態修復研究時,充分考慮蟲黃藻的光線需求,安放不同的防護設施。

此外,要讓珊瑚壯起來、水面亮起來,可以採用許多其他的生物手段。熱海所研究培育組組長呂洪生告訴記者,一些海洋生物,對淨化海水水質、提高珊瑚生長速度有較好效果。

2016—2019年,在崖州灣等試驗海域,研究團隊投放了20個牡蠣濾床,總共培育了100萬個牡蠣苗及貽貝。一段時間以後,在海南省陵水縣新村潟湖,一些海洋生物濾床附近的珊瑚區,透明度平均提高12%以上。「牡蠣濾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珊瑚礁區的海水質量,提高了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陳宏解釋道。

後來,在珊瑚礁生態修復工作中,研究團隊根據生態系統的鏈式關係,培育與珊瑚密切相關的共生物種,如淨化水質的貝類、降低水質富營養化和提高物種多樣性的大型藻類,使珊瑚礁生態系統更加完善。

把試驗平臺搬到海面上,讓珊瑚完全擁抱自然

崖州灣海域,3萬株紅色的柳珊瑚苗種已經成活,1萬株本地特有的濱珊瑚苗長勢喜人。2013—2020年,7年間,熱海所研究團隊還在鴨公島和全富島之間的海域培育出成片的珊瑚「花園」。近10年間,他們在一些海域內培育了23萬株珊瑚。

珊瑚研究和試種的成果,離不開試驗平臺的保障。早在1996年,陳宏便在海南省陵水縣新村潟湖建設培育平臺。

2018年,熱海所在崖州灣海域建立了新的試驗平臺——海上珊瑚養殖平臺。該平臺為木質浮式平臺,面積120平方米,配套4個高密度立體養殖專用籠。

「平臺具有良好的水質環境,避免了建設陸上養殖車間而消耗大量成本;平臺上還配備了太陽能發電系統和試驗室,可充分利用太陽光,從而節約養殖車間能耗。」呂洪生說。在漂浮於海面的平臺上,珊瑚及共生生物完全「擁抱」自然,其創造的生長環境比室內養殖設施更為優異。

「未來的珊瑚花園,將是同時具備旅遊觀賞、環境保護、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系統。」陳宏表示,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將逐步構建物種信息庫、建立珊瑚及其伴生物種的人工擴繁體系。研究團隊希望,海底珊瑚成群,種下的珊瑚苗能健康繁育、五彩繽紛,為海洋世界增添一抹亮色。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4日 13 版)

相關焦點

  • 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珊瑚礁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物種資源寶庫,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中國數字科技館
    珊瑚礁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物種資源寶庫,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企業在核電站海底種珊瑚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在核能公眾溝通領域,中國最大核電企業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再次開創行業先河,直播「核電站海底種珊瑚8月7日在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的中廣核第八屆「8•7公眾開放體驗日」活動上,全國首個核電基地珊瑚保育區揭牌。在一批珊瑚斷枝「入住」海底培育苗圃後,中廣核將在海底接入視頻信號,40位認領斷枝的珊瑚保育官以及廣大網友後續可以線上觀察珊瑚的生長情況,見證受損的珊瑚重獲新生,從斷枝變成獨立的珊瑚。
  • 中廣核直播「核電站海底種珊瑚」
    中廣核直播「核電站海底種珊瑚」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2020-08-08 23:08 來源:澎湃新聞
  • 潛入深藍色的海底「種珊瑚」,這也許是世界上最美的工作了吧
    陸上植樹造林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或許你聽說過在海底世界「植樹造林」的嗎?聽上去像是童話故事中的情節但中國科學家們卻早已付諸行動在海底培植了20多萬平米珊瑚讓越來越多的海域再現五彩斑斕的世界近年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學家黃暉,帶領團隊擔起"南海守護人"的重任,在南海培植了20多萬平方米的珊瑚,重現了一道道絢麗的海底風景線。
  • 從種珊瑚到「種人心」
    作為深圳市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秘書長,我幾乎每天都在思考:怎樣才能不讓抹香鯨事件重演?海洋生物被廢棄漁網困住,我們能做什麼?我是民間公益組織「潛愛大鵬」的負責人。這些年,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在朋友圈傳播海洋環保理念,和近千名志願者潛入海底種植珊瑚,清理覆蓋在珊瑚礁上的漁網和垃圾。
  • 人民日報看海南|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
  • 人民日報看海南 |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海底珊瑚》小李廣-協助拍攝
    骨骼叫珊瑚。產在熱帶海中。珊瑚蟲種類很多,是海底花園的建設者之一。它的建築材料是它外胚層的細胞所分泌的石灰質物質,建造的各種各樣美麗的建築物則是珊瑚蟲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外骨骼。平時能看到的珊瑚便是珊瑚蟲死後留下的骨骼。
  •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時間:2017-10-25 16:5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底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種珊瑚------來源:新華社 寂靜的海底,黃暉只能聽見自己呼氣時氧氣瓶冒出串串氣泡發出的咕嚕咕嚕聲,視線範圍僅有數米。
  • 《海底珊瑚魚群》了不起-聯合拍攝
    海底珊瑚魚群【高清圖第1幅】本作品是來自邢臺業餘攝影師巴女士在有著攝影聖地的陝西區域拍攝海底珊瑚魚群【高清圖第2幅】本作品是來自徐州業餘攝影師空女士在有著攝影聖地的濰坊區域拍攝海底珊瑚魚群【高清圖第3幅】本作品是來自南陽業餘攝影師尚女士在有著攝影聖地的石家莊區域拍攝
  • 我在南海「種」珊瑚
    新華社海口6月23日電(記者陳凱姿 吳茂輝)種下指甲蓋般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長成面積超過幾個足球場的珊瑚礁。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和10多名同事冒險繁育了20多萬株珊瑚苗後,仍覺得這是「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工作」。
  • 他們在深圳近海「種珊瑚」
    關於潛愛的工作,我們有一句話叫「種珊瑚、種人心」,也就是說如果不去根本上解決珊瑚被破壞的問題,光種珊瑚無法解決問題。在所有生物和環境保護的邏輯裡,這條都是成立的。圍繞這句話,目前我們的工作分為三個部分:潛愛護礁、潛愛課堂、潛愛家園。其中「潛愛護礁」就是我們的珊瑚保育項目,「潛愛家園」則聚焦於漁村、企業、學校等泛沿海社區,推動社區參與海洋生態的共同治理。
  • 女科學家潛入海底種珊瑚,網友:總有人在守護那些不為人知的美
    黃暉是我國第一位在海底進行珊瑚修復的女科學家,從事珊瑚研究與保護工作22年。2016年起,她帶領團隊擔起「南海守護人」的重任,培植20多萬平方米珊瑚,重現絢麗「海底森林」。最美的工作背後是艱辛,但她說最大的快樂就在深海海底!
  • 他們是珊瑚的代言人,他們很酷,在深圳種珊瑚!
    他們告訴你:最酷的是潛水種珊瑚!深圳有礦深圳人不知道!深圳的海裡有珊瑚,珊瑚裡也住著小丑魚,中國首個珊瑚保育中心就在深圳大鵬!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寶林說,珊瑚在水下不說話,他們要替珊瑚代言!深圳位於北緯22度,海岸線230公裡,海域2000多平方公裡,深圳幸運地位於全球珊瑚礁大三角的北緣地帶!
  • 你們可能覺得在海底種珊瑚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冷靜
    前面講到的幾種造礁石珊瑚,它們都是固著的,一旦固著之後終身不會移到別的地方去,但這種珊瑚不是固著的,它是可以移動的。如果這個小的區域環境不太適宜之後,它就會短距離地移動到一個環境更加適宜的區域去。 這種珊瑚是潛水發燒友的最愛,它的名字叫海底柏柳珊瑚。
  • 正在消亡的生態系統和那些種珊瑚的人
    /4 海洋生物的家園,海域內擁有超過 600 種珊瑚,佔全球珊瑚種類總數的 76%,依賴珊瑚礁生存的魚類則有 2228 種。珊瑚礁三角區擁有嘆為觀止的珊瑚數量和豐富的珊瑚礁生物鏈,這裡還有世界七大海洋龜類中的六種,以及超過 2000 種珊瑚魚類。種珊瑚的人對於珊瑚礁的拯救已然迫在眉睫。根據洛卡爾物質交換定律所提到的人類只要是在對地球實施著"犯罪",那必然會在地球的"犯罪現場"自覺或不自覺地遺留下痕跡。
  • 大堡礁珊瑚產卵奇觀,海底也會「下雪」?
    隨著南半球海水溫度徘徊回暖,海洋生物學家們預測,在2018年11月24日月圓後的兩至五個夜晚,大堡礁又將迎來一年一度海底生命孕育的奇觀。 這一晚,神奇的大堡礁海底世界,會在突然之間「下雪」。昆士蘭州旅遊及活動推廣局大中華區局長沈俐先生 (Charley Shen) 形象地描述說:「在這樣的晚上,千姿百態的珊瑚,無論是形似鹿角、或是狀如玉盤、腦殼等硬珊瑚,抑或是隨海浪隨風飄舞、搖曳多姿的軟珊瑚,都是這場活動的參與者。在海底攝影師的鏡頭下,它們創造出宛如漫天飛舞的雪花,或如浩瀚夜空裡的點點繁星。
  •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發現海底「珊瑚墳場」
    這是他第二次隨「深海勇士」號下潛,收穫令科學家們驚喜:一片此前從未見過的「珊瑚墳場」。「在潛器經過的一個海底高地的頂部,直徑約200米左右的範圍內,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積,而在那處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長得很茂盛。不知道那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導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李建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