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海南|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2020-12-06 人民網海南頻道

人民日報2020年09月14日第13版生態截圖

熱海所科研人員在海底修復珊瑚。 海南熱海所供圖

核心閱讀

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

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白天試驗、晚上研究,他們心底一直醞釀著一個計劃——在海底建起一座美麗的珊瑚花圃,培育百萬株珊瑚。

海底試驗一波三折,

危險與收穫並存

在鳳凰島西側海域,成片的珊瑚浮翠流丹、層層疊疊。但在10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只在鳳凰島西側有少量的珊瑚礁,而活著的珊瑚更是難得一見。

2011年6月8日,鳳凰島珊瑚礁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始。這一天,在三亞市原海洋與漁業局的支持下,熱海所研究團隊在鳳凰島西側、白排礁燈塔附近的海域試驗性地投下了一塊約500斤重的人工珊瑚礁,上面附著當年培育的石珊瑚苗。

「在河口地區汙染及退化性水域開展珊瑚礁生態修復,無論是技術還是模式,幾乎沒有現成的路可以走。」陳宏告訴記者,試驗一開始,難題就出現了。鳳凰島人工造島之前,石珊瑚的自然分布深度可達5至6米。而在試驗區域,水深4米以下很難見到珊瑚,殘存的極少量珊瑚主要分布在深度2米左右的淺水區。研究團隊開展調查後發現,由於水動力變弱,沉積物增多,透明度降低,新生的珊瑚苗無法在4米以下的深處附著生長。隨後,研究團隊及時調整了試驗方案。

在海底試種珊瑚充滿不確定性,同時危險重重。若不幸遇上颱風,剛開始培育的珊瑚苗種,就會在劇烈的波浪衝擊下蕩然無存。陳宏介紹,試種珊瑚的海域,透明度經常不到1米,水下伸手不見五指。一次水中作業時,他被廢棄的漁網纏住,經同伴幫助才化險為夷。

不過,艱苦和危險之後,常常會有驚喜與收穫。「我們發現,珊瑚苗在受到傷害時,會形成愈傷組織,周邊還會出現大量的新生水螅體。這些水螅體竟能夠演化成為珊瑚體,這一發現為研究珊瑚的無性繁殖技術提供了啟發。」陳宏介紹,一個水螅體的周圍會生長出4至7個新芽,新芽逐漸發展成為珊瑚苗,這大大促進了珊瑚的繁殖速度和產量。

2016年,受颱風影響,一部分珊瑚被破壞。研究所便採用無性繁殖的方式,重新培育出4萬株珊瑚苗,形成了1500平方米的珊瑚礁群雛形。在2017年年初,研究團隊對試種的珊瑚生長情況開展「回訪」統計:2016年種下的該批珊瑚成活率大於95%,開局取得了進展。2017年,熱海所在鳳凰島海域又培育了10.13萬株珊瑚苗。

充分了解每種珊瑚的個性,

培育共生物種

解決了珊瑚繁育問題,如何使珊瑚長得美、長得快,成為熱海所研究團隊最關心的問題。據介紹,每種珊瑚的生存習性都有差異,只有充分了解其個性,才能精準地為它們創造良好的自然條件。

珊瑚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共生生物的陪伴。有研究表明,共生關係是珊瑚礁生態系統賴以維繫與生長的基礎,熱海所辦公室主任李玉蓉介紹:「我們發現,貨貝與軟珊瑚存在共生關係——貨貝清除軟珊瑚體表的有害微藻,而軟珊瑚則為貨貝提供生存空間。」

「還有許多共生組合,例如蟲黃藻與石珊瑚。石珊瑚需要碳來源,其利用蟲黃藻呼吸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酶的作用,發展為碳酸鈣骨骼,以促進珊瑚礁形成。」李玉蓉告訴記者,如果沒有蟲黃藻,也就沒有繽紛奇異的珊瑚礁島嶼和沙洲。

也就是說,利用好蟲黃藻,有助於石珊瑚的茁壯成長。由於蟲黃藻對光照強度有特定需求,熱海所研究團隊進行珊瑚礁生態修復研究時,充分考慮蟲黃藻的光線需求,安放不同的防護設施。

此外,要讓珊瑚壯起來、水面亮起來,可以採用許多其他的生物手段。熱海所研究培育組組長呂洪生告訴記者,一些海洋生物,對淨化海水水質、提高珊瑚生長速度有較好效果。

2016—2019年,在崖州灣等試驗海域,研究團隊投放了20個牡蠣濾床,總共培育了100萬個牡蠣苗及貽貝。一段時間以後,在海南省陵水縣新村潟湖,一些海洋生物濾床附近的珊瑚區,透明度平均提高12%以上。「牡蠣濾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珊瑚礁區的海水質量,提高了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陳宏解釋道。

後來,在珊瑚礁生態修復工作中,研究團隊根據生態系統的鏈式關係,培育與珊瑚密切相關的共生物種,如淨化水質的貝類、降低水質富營養化和提高物種多樣性的大型藻類,使珊瑚礁生態系統更加完善。

把試驗平臺搬到海面上,

讓珊瑚完全擁抱自然

崖州灣海域,3萬株紅色的柳珊瑚苗種已經成活,1萬株本地特有的濱珊瑚苗長勢喜人。2013—2020年,7年間,熱海所研究團隊還在鴨公島和全富島之間的海域培育出成片的珊瑚「花園」。近10年間,他們在一些海域內培育了23萬株珊瑚。

珊瑚研究和試種的成果,離不開試驗平臺的保障。早在1996年,陳宏便在海南省陵水縣新村潟湖建設培育平臺。

2018年,熱海所在崖州灣海域建立了新的試驗平臺——海上珊瑚養殖平臺。該平臺為木質浮式平臺,面積120平方米,配套4個高密度立體養殖專用籠。

「平臺具有良好的水質環境,避免了建設陸上養殖車間而消耗大量成本;平臺上還配備了太陽能發電系統和試驗室,可充分利用太陽光,從而節約養殖車間能耗。」呂洪生說。在漂浮於海面的平臺上,珊瑚及共生生物完全「擁抱」自然,其創造的生長環境比室內養殖設施更為優異。

「未來的珊瑚花園,將是同時具備旅遊觀賞、環境保護、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系統。」陳宏表示,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將逐步構建物種信息庫、建立珊瑚及其伴生物種的人工擴繁體系。研究團隊希望,海底珊瑚成群,種下的珊瑚苗能健康繁育、五彩繽紛,為海洋世界增添一抹亮色。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記者:朱榮鵬

編輯:劉瀚濤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看海南 |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海南熱海所供圖 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在海底「種」珊瑚
    人民網-人民日報熱海所科研人員在海底修復珊瑚。 海南熱海所供圖 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在海底「種」珊瑚
    熱海所科研人員在海底修復珊瑚。海南熱海所供圖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
  • 為了保護海洋環境,這個國家竟然決定搬運海底珊瑚?!
    然而在西南部的亞喀巴,這個鮮少出現在旅遊目的地推薦的地方,因為適宜的氣候和絕佳的地理位置,成為了不少潛水愛好者夢寐以求的地方。在紅海潛水是種怎樣的體驗?你一定需要來亞喀巴看看。除了和海龜、海豚一起遊泳,不同的季節還能看到不同的海洋生物。2月你可以看島蝠鱝,就是人們常說的魔鬼魚。6-7月,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鯨鯊。當然如果你夠大膽,夜間潛水會讓你看到螃蟹、龍蝦等海洋生物的夜晚活動。
  • 他們在深圳近海「種珊瑚」
    剛開始時,參與者都是志願者,沒想過這個項目會有今天的規模和影響。到了2015年,我們開始有了全職工作者,其中也包括我。關於潛愛的工作,我們有一句話叫「種珊瑚、種人心」,也就是說如果不去根本上解決珊瑚被破壞的問題,光種珊瑚無法解決問題。在所有生物和環境保護的邏輯裡,這條都是成立的。圍繞這句話,目前我們的工作分為三個部分:潛愛護礁、潛愛課堂、潛愛家園。
  • 海南的無價瑰寶(組圖)|珊瑚|西沙群島_網易新聞
    去看未曾到過的地方,領略自然風貌,風土人情。海南也由此成為很多人的旅行目的地。  海南:大自然的恩賜  海南由於地理和氣候原因,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海南島不僅擁有國內少有的原始熱帶雨林和沿海紅樹林,一些海南特有且瀕危的物種,如海南長臂猿、海南柳鶯、鸚哥嶺樹蛙等,也是海南為之提供了棲息家園。
  • 海南:十年珊瑚保育 再現美麗「海底世界」
    【解說】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一島嶼景區,開發前周圍海域因粗放、無序捕撈方式而滿目蒼夷,經過十餘年的珊瑚保育,如今這片海域成為珊瑚、魚群、螃蟹、海螺等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吸引許多遊客慕名前來觀賞。近日,記者走進該景區,一探這片獨具特色的「海底世界」。
  • 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在海南陵水成立
    王曉斌 攝   中新網海南陵水12月9日電 (記者 王曉斌)中國珊瑚保護聯盟9日在海南陵水成立。聯盟旨在團結社會各界人士,提高全社會對珊瑚及其棲息地的認識與關愛。  該聯盟是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的指導下,由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院和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共同發起。  聯盟設立了三個工作站,南海工作站設立在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南工作站設立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廣東工作站設立在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在我國南海的海底,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這裡,輕輕的將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培植在海底。不出意外,在數年之後,這片荒涼的海底將長成奼紫嫣紅的「珊瑚森林」。這便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學家黃暉和她的團隊一直在做的是——在海底繁殖培育珊瑚礁,從而修復海底生態環境。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珊瑚礁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物種資源寶庫,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海底總動員!「珊瑚長好了,獅子魚來了」深圳梅沙海洋生態漸恢復
    假日過後,他們又忙碌於下海打撈沉入海底的垃圾。起初,義工隊只是開展簡單的海洋保潔工作,但隨著活動的開展和隊伍的壯大,他們逐漸擴大了業務範圍,註冊成立了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業務覆蓋海洋保潔、海上救援、遊泳培訓、海洋科普等方面。海底垃圾清理。受訪者供圖儘管如此,鯊哥團隊所獲得的回報甚微,真正的轉折點在幾年前。
  • 在海底 種一片草原(美麗中國·關注海洋生態保護(下))
    在海南文昌,研究團隊探索海草床修復,眾多的海洋生物重新獲得棲息地、索餌場及育幼場,海底「荒漠」生機重現。前些年,受人類活動及近岸海洋工程影響,海南文昌市清瀾港至高隆灣段海域海底海草資源退化嚴重。如今,經過修復,高隆灣部分近岸淺水光灘區域,海底又見點點新綠。
  • 正在消亡的生態系統和那些種珊瑚的人
    ,它們能為許多動植物提供生活環境,甚至能影響周圍環境的物理和生態條件,萬物誕生於海洋,萬物棲息於珊瑚礁,珊瑚礁也因此成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態系統。其實早在 2004 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供的數據就表明,全世界的珊瑚礁就有 11% 正在遭受滅頂之災,16%已不能發揮生態功能,60% 正面臨嚴重威脅。然而除了白化之外,過度捕撈、汙染、海岸工程破壞、海水酸化、海平面上升、珊瑚疾病、長棘海星暴發等問題都是威脅珊瑚礁生態環境的原因。
  • 你們可能覺得在海底種珊瑚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冷靜
    特別在近岸的一些區域,由於水質環境的退化,這種珊瑚成了優勢的珊瑚類群,所以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造礁作用。 這種珊瑚看起來特別可愛,它的名字叫氣泡珊瑚,學名是泡囊珊瑚。養珊瑚的一些水族發燒友,在他們的缸裡面一般都會有一到兩株這種珊瑚。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中國數字科技館
    珊瑚礁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物種資源寶庫,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通訊: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
    中新社海南萬寧5月2日電 題: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在海南萬寧市山根鎮排溪村,有一所建在陸地上的「海洋牧場」——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這個封閉的「小世界」裡有近60種珊瑚,水缸中的珊瑚大多生長在一個活動基座上,拔出基座便可將整株珊瑚取出。汪遠稱,這是為今後大規模放流珊瑚所做的技術創新。長大的珊瑚可以通過基座整株移植到大海的人工魚礁上,穩固性、存活率更高。
  • 三亞環保志願者李波潛心淨海十八年:是珊瑚衛士,海底清潔工
    自2000年到三亞工作後,他志願從事海洋保護工作,利用閒暇時間下海清理海洋垃圾,並在導遊工作和潛水教學中不斷向遊客傳播海洋保護知識,堅持了18年。李波在清理海灘上的垃圾。 人民日報 圖海底清潔工最長潛水8小時秋高氣爽,海天一色。
  • 深圳首支海洋環保義工隊:悉心守護梅沙灣海底「瑰寶」
    楊旭聰說,「為何不成立一支隊伍來維護海洋清潔呢?大家在遊玩的同時還能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懷著對這片土地與大海深厚的感情,楊旭聰召集朋友組建起深圳市第一支海洋環保義工隊,並逐漸擴大規模,發展成為如今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2012年,在一次下海清潔海底垃圾活動中,楊旭聰團隊驚喜地發現珊瑚重現梅沙海底。零星的珊瑚再次喚起了他童年對這片「水下美麗花園」的美好回憶。
  • 深圳市鹽田區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採訪札記:梅沙灣珊瑚守護人
    2012年,在一次下海清潔海底垃圾活動中,楊旭聰團隊驚喜地發現珊瑚重現梅沙海底。零星的珊瑚再次喚起了他童年對這「水下美麗花園」的美好回憶。楊旭聰告訴記者:「珊瑚的消失和重現是生態環境變化的一面鏡子。近年來,鹽田區委區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梅沙的珊瑚群在前幾年才慢慢開始恢復。我們決定必須得去保育這個珊瑚。」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瑰寶話珊瑚
    無數的珊瑚蟲聚集在一起生長,吸取海水中的碳酸鈣組成他們共同的「家園」,並固定在海底,這就是珊瑚。  珊瑚是世界四大有機寶石之一,是海洋中的千年生靈,它像樹像草又像花,光鮮豔麗、百媚千嬌、晶瑩剔透、溫潤亮澤,隨意取出一束即是婀娜多姿、美麗動人的天然藝術品。  珊瑚是海洋世界的大家族,種類眾多。珊瑚生長速度極為緩慢,生長條件極為苛刻,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