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海洋環境,這個國家竟然決定搬運海底珊瑚?!

2021-01-10 TripAdvisor貓途鷹

約旦亞喀巴的街道上,隨處可見沙拉臺和海鮮餐館。街邊的椅子上,人們在午後的陽光下,愜意地吸著葡萄和薄荷味的水煙。這個以潛水和海灘度假而聞名於世的城市,卻在做一件有趣的事——搬運珊瑚,TripAdvisor貓途鷹將帶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奧秘!

約旦亞喀巴,潛水愛好者的天堂

提起約旦,不少人一定先想到的是死海。然而在西南部的亞喀巴,這個鮮少出現在旅遊目的地推薦的地方,因為適宜的氣候和絕佳的地理位置,成為了不少潛水愛好者夢寐以求的地方。

在紅海潛水是種怎樣的體驗?你一定需要來亞喀巴看看。除了和海龜、海豚一起遊泳,不同的季節還能看到不同的海洋生物。2月你可以看島蝠鱝,就是人們常說的魔鬼魚。6-7月,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鯨鯊。當然如果你夠大膽,夜間潛水會讓你看到螃蟹、龍蝦等海洋生物的夜晚活動。

這些珊瑚礁竟然是人工種植的?

走過一家旅遊商店,這裡出售從死海到北方海域各式各樣的阿拉伯糕點和浴鹽。潛入紅海,絕對是不少潛水愛好者夢寐以求的事,海下那個充滿色彩的世界,是其他景色無可比擬的。

去年來這裡潛水的約有12,000人,他們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海底看到的珊瑚礁其實是人工種植的。由人為製作的仿真珊瑚巖,美化海底環境的同時,避免因開採而破壞原生海洋環境。

在海下搬運珊瑚

觀光旅遊帶動了亞喀巴灣沿岸城市的經濟發展,但基於保護該地區海洋生物種種考慮,一些知名的潛水點將關閉。為了滿足潛水愛好者的需求,亞喀巴經濟特區管理局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在這重新安置了一些珊瑚礁。

2012年,來自南部海岸和阿爾德雷地區的珊瑚,被潛水員放置在籃子裡,小心翼翼地運送至水下近兩英裡的地方。

這些經過長途跋涉後的珊瑚,被重新安置在精心製作的巖洞中,這個巖洞完全是為了轉移珊瑚而建造。較小的珊瑚群落被移到保育區。在確保移植成功的保護期過後,亞喀巴海岸公園將於2018年向公眾開放。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環境氣候變化和項目負責人,以及珊瑚重新安置的科學家介紹,他們正在密切關注搬遷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

科學家說,亞喀巴脆弱的6,000歲的珊瑚不僅在它們的「新家」存活,而且還在重新生長。在過去的四年裡,重新種植的珊瑚,每年穩定地生長到兩英寸,存活率超過85%。

在亞喀巴灣發現的127個珊瑚品種中,有許多對高溫有特別的適應能力,這種特別的能力可以使它們免受許多珊瑚礁的漂白。因為海洋變得越來越熱,越來越酸。如果它們能夠在當地的汙染中生存下來,這些珊瑚甚至有一天會被用來在世界的某些地方重新種下,去拯救瀕死的珊瑚礁。

開發有趣的潛水點

雖然約旦並不是第一個大型珊瑚基地,其他國家也已經嘗試了類似的項目,但約旦在鼓勵旅遊業方面是獨一無二的。

為了減輕潛水者對珊瑚礁健康的影響,其他潛水地點也相繼開放。當地一位經驗豐富的潛水教練說,2017年11月,一架退役的約旦皇家空軍飛機被故意擊沉,作為一項「趣味潛水地點」項目來吸引潛水員下海探索。

海灣地區的珊瑚計劃真的起到了效果。不少潛水愛好者來這裡後,驚喜地發現,海下世界如此精彩,有人甚至決定在約旦待上整整一個月。

「我時常有一種歸屬感」,Omar Madain在談到關於亞喀巴鎮的時光時說到 「因為這裡就像是一個奇幻的水下仙境。」

本文由TripAdvisor貓途鷹翻譯整理,嚴禁抄襲。

【無水印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相關焦點

  • 珊瑚:亟需保護的海洋「熱帶雨林」
    珊瑚和珊瑚蟲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被稱為海洋裡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0.2%,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在海底見到的美麗景象,多與它們有關。
  • 美麗的海底世界也要保護!清理海洋垃圾 保護海洋環境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潛水員用海底廢舊漁網改制的潛水袋收集海底垃圾。&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兩名潛水員配合清理海底垃圾。
  • 海底總動員!「珊瑚長好了,獅子魚來了」深圳梅沙海洋生態漸恢復
    近年來,鹽田區形成了官方和民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合力,以鯊哥為帶頭人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多次出動船艇,種植了10000多株珊瑚,清理珊瑚區海底垃圾7噸多,保育珊瑚海域2.5平方公裡,使鹽田區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鹽田海域的海水質量持續保持穩定優良,引來海豚、獅子魚等屢屢「造訪」。潛水員志願者珊瑚種植進行中。
  • 保護珊瑚 愛護海洋
    記者從廣東海洋大學了解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正大綜藝·動物來啦》欄目4月19日播出了對廣東海大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團隊的採訪內容。該節目於18點檔播出,其中涉及海大珊瑚團隊的節目時長約13分鐘。節目具體講述了廣東海大深研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寶林帶領團隊自2014年以來,始終堅持在人工修復珊瑚礁領域研究探索。
  • 清理海洋垃圾 保護海洋環境
    &nbsp&nbsp&nbsp&nbsp為了減少深圳大鵬新區海域內的海洋垃圾特別是廢棄漁網對海洋環境、海洋生物的傷害,昨天,民間珊瑚保育組織潛愛大鵬聯合深圳帆海匯俱樂部在楊梅坑水域發起清理廢棄漁網和海洋垃圾的行動。
  • 深圳市鹽田區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採訪札記:梅沙灣珊瑚守護人
    與風光旖旎的大梅沙海濱公園相比,位於梅沙灣海底五彩斑斕的珊瑚景觀,卻並不為公眾熟知。文陽洋攝  珊瑚對於海洋,就好像是陸地上的森林,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面積雖然不到海洋總面積的千分之二,但卻養育著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保護珊瑚是為了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也是為了保護海岸線。楊旭聰告訴記者,作為一位梅沙原住民,從小與海相伴。兒時的記憶中,這片海域可以說是只要有石頭的地方就有珊瑚。而且那時候魚是不太怕人的。
  • 你知道如何保護珊瑚嗎?
    先介紹一下:珊瑚被稱作海底花園珊瑚礁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自然景觀之一。大部分珊瑚都是固著的動物,而珊瑚礁就是由很多珊瑚蟲組成的。珊瑚利用它們的觸手捕食浮遊生物、小魚或有機物碎屑。由於珊瑚在水底舞動觸手時,像是風中搖曳的花朵,故經常被冠以「海底花園」的稱號,可見實在多姿多彩,蔚為奇觀。
  •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讓我們一起為大自然發聲
    三亞亞龍灣海底世界小暑已至,高考已結束,開啟暑假度假模式。海邊度假是當下最受歡迎的旅遊方式之一,今年疫情期間不能出國遊,很多人選擇了國內的海南三亞,亞龍灣海底世界這裡空氣清新、沙灘海浪、落日夕陽,海水區域位於亞龍灣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內,景區不僅擁有中國醉迷人的沙灘、海灣,而且在其附近海域保存著完整的珊瑚族群,還有色彩絢麗的熱帶魚類,是中國乃至世界開展海底觀光旅遊的最佳景區之一。
  • 人民日報看海南|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
  • 人民日報看海南 |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海南熱海所供圖 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這個寧波海歸「種」了10年珊瑚
    (陳山水展示他的熱帶海洋世界)你見過因為喜歡海洋而去「種」珊瑚的人嗎?陳山水就是這樣一個有點「另類」的人。為了追求海洋「夢」,他在人工培育珊瑚的道路上耕耘了10年。(海水生物觀賞,把海底世界帶回家,是歐美國家新流行起來的一個產業。)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在我國南海的海底,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這裡,輕輕的將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培植在海底。不出意外,在數年之後,這片荒涼的海底將長成奼紫嫣紅的「珊瑚森林」。這便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學家黃暉和她的團隊一直在做的是——在海底繁殖培育珊瑚礁,從而修復海底生態環境。
  • 海南:十年珊瑚保育 再現美麗「海底世界」
    【解說】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一島嶼景區,開發前周圍海域因粗放、無序捕撈方式而滿目蒼夷,經過十餘年的珊瑚保育,如今這片海域成為珊瑚、魚群、螃蟹、海螺等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吸引許多遊客慕名前來觀賞。近日,記者走進該景區,一探這片獨具特色的「海底世界」。
  • 保護美麗珊瑚(組圖)
    調查中,採集到的珊瑚種類共有19種之多,包括霜鹿角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粗糙刺葉珊瑚等,其中霜鹿角珊瑚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最為可貴的是,這片最大珊瑚礁群,基本保持生機勃勃的原始狀態,使得它的生態價值和欣賞價值更為巨大。  海底資料照片顯示,這些生長在淺海區的珊瑚不僅顏色五花八門,形態也千姿百態,有的似巨型盆景,有的似鮮花怒放。
  •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發現海底「珊瑚墳場」
    結束近9小時的水下作業,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建如博士走出潛器。這是他第二次隨「深海勇士」號下潛,收穫令科學家們驚喜:一片此前從未見過的「珊瑚墳場」。「在潛器經過的一個海底高地的頂部,直徑約200米左右的範圍內,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積,而在那處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長得很茂盛。不知道那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導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李建如說。
  • 「海洋保護小課堂」之5分鐘搞懂什麼是「種珊瑚」
    海洋保護 種珊瑚小課堂小自老師 ┃ 中國TNC各位童鞋,好久不見~有沒有想念小自老師? 之前兩節課我們主要講的是「碳匯」和「碳排放量交易」的知識,這節課,讓我們來點不一樣的,把目光從陸地轉到海洋,講講海洋保護!
  • 為了修復退化嚴重的珊瑚礁 我們在海底「造林」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平時潛水,一個氧氣瓶可以用40分鐘到1個半小時,但幹『海底打錘』這樣的力氣活時,20分鐘就能把一瓶氧氣耗盡。」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張浴陽研究員出現在央視《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第一集中,紀錄片展現了他和他的團隊在海底「種植珊瑚」的場景。
  • 徒步撿垃圾,海底種珊瑚,《閃耀的平凡》走近民間「海洋拾荒者」
    近年來,人類活動對近海生態與環境系統的破壞度不斷加強,海洋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的速度加快,海洋生物多樣性以空前的速度消失,保護海洋迫在眉睫,本期節目,我們將通過外籍體驗嘉賓歐生·優麗的獨特視角,圍繞環境保護的主題,來講述海洋義工凱蒂和楊旭聰,組織群眾保護家鄉海洋生態環境的故事。
  • 企業在核電站海底種珊瑚
    8月7日在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的中廣核第八屆「8•7公眾開放體驗日」活動上,全國首個核電基地珊瑚保育區揭牌。在一批珊瑚斷枝「入住」海底培育苗圃後,中廣核將在海底接入視頻信號,40位認領斷枝的珊瑚保育官以及廣大網友後續可以線上觀察珊瑚的生長情況,見證受損的珊瑚重獲新生,從斷枝變成獨立的珊瑚。
  • 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在海南陵水成立
    該聯盟是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的指導下,由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院和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共同發起。  聯盟設立了三個工作站,南海工作站設立在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南工作站設立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廣東工作站設立在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