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北風飄
我們常說的珊瑚是珊瑚蟲的分泌物,構成珊瑚蟲的支撐結構。珊瑚和珊瑚蟲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被稱為海洋裡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0.2%,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在海底見到的美麗景象,多與它們有關。
珊瑚蟲是一種腔腸動物,以捕食海洋裡細小的浮遊生物為生,它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它表面絢麗多姿的顏色其實是與其共生的蟲黃藻的顏色,就是這種結構十分簡單的腔腸動物,卻在近些年來遭遇了滅頂之災。原因很多,但離不開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從宏觀環境講,珊瑚這種脆弱的海洋生物受到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極大的影響。在過去幾十年裡,大氣變暖使得海洋裡的水溫升高了約0.68攝氏度,雖然對人類來說不太明顯,但對於只適宜生長在22℃~28℃熱帶水域的珊瑚來說卻是毀滅性的重創。由於水溫升高,珊瑚被迫驅逐了體內的蟲黃藻,結果喪失了食物來源,大批量的珊瑚被餓死,形成恐怖的白化現象。澳洲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珊瑚礁,但卻先後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珊瑚白化。珊瑚一死亡,棲息於上面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隨之消失,整片海域陷入死亡般的寧靜,幾乎沒有任何生物。同時,過量的二氧化碳也會造成海水酸化,一樣能對珊瑚礁產生嚴重的威脅。
從地區環境講,人類活動對珊瑚礁的危害也不可小覷。採摘珊瑚直接破壞珊瑚礁,過度捕撈魚類影響珊瑚的健康生長,特別是法號螺數量的減少,使得珊瑚的天敵長棘海星瘋狂生長,嚴重壓縮了珊瑚的生存空間。除此之外,有些遊客下海時使用的防曬霜,其中的一些物質溶解在水中也會危害脆弱的珊瑚蟲。
作為生態系統最底層的一鏈,珊瑚礁的大面積崩潰、消失,會影響到許多海洋動物的生存。現如今,已經有很多動物由於珊瑚礁的消失數量急劇減少,瀕臨滅絕或已經滅絕。由於氣候變化和汙染,科學家預測,未來20年內,70%到90%的珊瑚礁或消失殆盡。屆時,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無論是海洋,還是天空,陸地,都將遭遇難以挽回的創傷。
在珊瑚礁保護如此嚴峻且緊迫的形勢下,一些科學家採取了嘗試「種珊瑚」的補救措施。他們會把珊瑚蟲的受精卵收集起來,或者直接從珊瑚上切割小段,然後放在海裡培育珊瑚苗,待珊瑚苗長成再返還給原來的珊瑚礁,從而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我囯南海海域也有類似的項目,負責人是有「珊瑚媽媽」之稱的黃暉,她已在這裡培育了約二十萬平方米的珊瑚礁。
但與陸地上的植樹造林不同,人工培育珊瑚的難度要大得多。種植者不僅要進行長時間的水下作業,而且必須掌握充足的專業知識。珊瑚培育的整個過程漫長且複雜,失敗率高,它的生長速度也很慢,一株珊瑚一年內平均只能長10釐米左右,有些甚至不到3釐米。
因此,「種珊瑚」僅能作為一種生態補償的措施施行。想要依靠「種珊瑚」這種方法完全修復自然,像陸地上的人工林一樣快速發展是基本不可能的。要想保護珊瑚,還得靠維持現有的海洋生態環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