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研究人員成功人工繁殖特有瀕危淡水魚
新華社臺北12月12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與民間團隊合作成功人工繁殖了臺灣原生淡水魚「巴氏銀鮈」第一代幼苗。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陳義雄對媒體介紹,「巴氏銀鮈」2000年在野外被首度發現,目前僅存於臺中烏溪河段的中下遊、支流水渠與水塘中。由於棲息地受到河川汙染、外來種入侵及築路築壩等工程破壞的影響,該魚種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威脅,2017年公布的《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將「巴氏銀鮈」列為極度瀕危。
-
月光照射有助珊瑚繁殖
這時,洶湧膨湃的海水以不可阻擋之勢衝擊珊瑚礁,將珊瑚幼蟲均勻地分布在礁石上,從而讓它們形成礁石的建築塊。然而,珊瑚的繁殖與滿月同步並非偶然。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Oren Levy和同事發現,珊瑚體內有一種感應藍光的蛋白質,它能感覺月光的強弱從而啟動繁殖期,這揭示了珊瑚按時繁殖背後的機制,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9月1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臺灣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會否造成珊瑚滅絕
臺灣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海水酸化、溫度上升會影響珊瑚生長,但某些珊瑚依然能夠適應變化存活下來。目前,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嚴重退化。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汙染、紫外線輻照增加、破壞性漁業和海上工程騷擾等,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曾有科學家預言珊瑚將在50年內從地球消失,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崩潰。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在三亞灣,最具特色的生態系統就是珊瑚礁,根據長期觀測發現,由於海洋汙染和氣候變暖等原因,珊瑚礁退化嚴重,如果繼續惡化將會影響到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漁業、旅遊業及海島的安全。為扭轉珊瑚礁的退化趨勢,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研究站在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方面開展了多方面研究。
-
港大海洋研究揭示 海洋暖化下珊瑚宿主藻類的物種競爭能力
(相片提供: Allisonmlewis / CC BY-SA)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嶄新方法,研究珊瑚如何改變其微生物組(特別是共生藻類)以應對全球暖化的影響。研究揭示了藻類因物種競爭而改變代謝功能,這可能是某些共生物種成功或失敗的決定因素。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珊瑚成功
該基地負責人認為,成功進行人工可控A屬珊瑚的有性繁殖在國內是重大突破,對低成本、大面積恢復海洋珊瑚礁具重要意義。基地負責人汪遠介紹,該基地是國內首次完成A屬(Acropora)造礁珊瑚在與外界隔離的人工循環水環境下,從珊瑚小斷枝起,經過2年多的培育成長為直徑20CM以上的母體(無性繁殖),到在人工可控環境下排精排卵(有性繁殖)全過程。這與之前科研機構完成的A屬珊瑚有性繁殖不同,之前都是直接去大海裡收集卵或是將野生母體採回,對野外環境有影響,成本高也不具實際生產意義。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從2015年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洋災難在全球蔓延:海水過度偏暖,各大洋區的珊瑚在過暖的水中被「燙死」,褪去了鮮豔的色彩而白化。直到2017年,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珊瑚災難才宣告結束。作為有著「海底熱帶雨林」美稱的珊瑚,對於海洋生態系統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
美豔珊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
通過有性繁殖並在短時間低成本獲取海量珊瑚種苗,這一成果使野外珊瑚大面積修複種植成為可能。」海南省瓊海中遠藍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萬寧基地負責人汪遠表示。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該基地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等科研項目。
-
海洋科普(1270)| 奇妙的「鹿角」珊瑚
「鹿角珊瑚」因具有狀如鹿角般的分支狀生長形態而聞名。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是一種與蟲黃藻共生的海洋腔腸動物(又名珊瑚蟲),其珊瑚骼為傘房花序式的群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4年)——近危(NT)(圖1)。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
在三亞灣,最具特色的生態系統就是珊瑚礁,根據長期觀測發現,由於海洋汙染和氣候變暖等原因,珊瑚礁退化嚴重,如果繼續惡化將會影響到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漁業、旅遊業及海島的安全。為扭轉珊瑚礁的退化趨勢,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研究站在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方面開展了多方面研究。
-
珊瑚寶寶是如何誕生的?
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文 李博/圖 深圳第一批人工繁育珊瑚寶寶誕生了,正好趕上了「六一」兒童節。 6月2日,本報記者第一時間前往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繁育場探訪珊瑚媽媽和剛剛誕生十多小時的珊瑚寶寶。 珊瑚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 你會說,既然珊瑚會生寶寶,那麼肯定是動物。
-
海洋酸化引發珊瑚收藏熱 專家九成紅珊瑚是假的
原標題:海洋酸化引發珊瑚收藏熱 專家九成紅珊瑚是假的 原標題:海洋酸化引發珊瑚收藏熱 專家:九成紅珊瑚是假的 這些年人們對「海洋酸化」的關注不亞於溫室效應,不少商家則從中嗅到了商機。珊瑚千嬌百媚、光澤豔麗、晶瑩剔透、溫潤可人,在西方它與珍珠、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在東方佛典中珊瑚又被列為七寶之一,自古即被視為富貴祥瑞之物。 珊瑚是海洋對人類的饋贈,可人類造成的汙染卻時刻威脅著珊瑚的生存,比如「海洋酸化」。海水會吸收、釋放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導致其逐漸變酸。近年來,這種情況愈發嚴重,原本依賴於海洋化學環境穩定性而生存的珊瑚處境堪憂。
-
保護珊瑚 愛護海洋
記者從廣東海洋大學了解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正大綜藝·動物來啦》欄目4月19日播出了對廣東海大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團隊的採訪內容。該節目於18點檔播出,其中涉及海大珊瑚團隊的節目時長約13分鐘。節目具體講述了廣東海大深研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寶林帶領團隊自2014年以來,始終堅持在人工修復珊瑚礁領域研究探索。
-
海洋汙染究竟有多嚴重?連珊瑚都要「搬家」了
在潛入南海的拍攝中,攝影師們發現了大量的漁網和塑膠袋,緊緊纏繞著珊瑚。過程中,攝影師們也曾力所能及地將海洋汙染一一帶走,並提取珊瑚樣本以期研究保護方案。但若是人們依舊我行我素,這一行為也只是杯水車薪。珊瑚「搬家」不過,如今有一新型的措施,讓珊瑚們有了新的棲息之地,那就是人工魚礁。
-
這個寧波海歸「種」了10年珊瑚
(陳山水展示他的熱帶海洋世界)你見過因為喜歡海洋而去「種」珊瑚的人嗎?陳山水就是這樣一個有點「另類」的人。為了追求海洋「夢」,他在人工培育珊瑚的道路上耕耘了10年。(海水生物觀賞,把海底世界帶回家,是歐美國家新流行起來的一個產業。)
-
海洋科普 | 奇妙的「鹿角」珊瑚
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是一種與蟲黃藻共生的海洋腔腸動物(又名珊瑚蟲),其珊瑚骼為傘房花序式的群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4年)——近危(NT)(圖1)。
-
珊瑚修復基金會慶祝世界海洋日
為了紀念「健康的海洋,健康的星球」這一今年的主題,基於佛羅裡達礁島的珊瑚修復基金會 舉辦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屆Plantapalooza。此次活動將發現八艘船隻,約有70名志願者,在七個不同的珊瑚礁地點種植了1000顆健康的鹿角珊瑚。在宣傳世界海洋日有關國際海洋意識的信息的過程中,他們還將幫助拯救世界上受威脅最大的珊瑚礁系統之一。
-
食量大繁殖快,長棘海星堪稱「珊瑚殺手」,三沙市已展開清除行動
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安德魯·貝爾德說:「我們觀察到這種『珊瑚掠食者』在數量上暴增,影響了珊瑚三角區海域裡的所有國家。長棘海星的繁殖速度相當快,在你沒有意識到珊瑚礁受損之前,它們已經吃光所有的珊瑚。破壞完一個地方的珊瑚後,會集體遊到其它海域,動作迅速到你都不明白前一處的珊瑚是怎麼死去的。」 澳大利亞等國研究人員認為,長棘海星種群的暴發是由最適的水溫和較低的鹽度使同期所產的幼體得到很高的成活率所致,與人類活動無直接關係。科學家懷疑,其大量繁衍由水質汙染造成。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成功40萬珊瑚幼蟲
央廣網海口3月24日消息(記者朱永)記者近日在海南萬寧一家人工珊瑚養殖基地了解到,該基地近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成功繁育40餘萬珊瑚幼蟲。據該基地的負責人介紹,成功進行人工可控A屬珊瑚的有性繁殖,對低成本、大面積恢復海洋珊瑚礁具重要意義。
-
3萬多株珊瑚苗將安家大澳灣
3名科學家帶領10名潛水志願者,將於一個月內完成種植包括霜鹿角珊瑚、十字牡丹珊瑚、翼形薔薇珊瑚等,總共約33600株珊瑚,種植面積達17畝。 本次珊瑚育林活動是大鵬新區、中海石油深圳天然氣有限公司、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三方,繼上個月開展深圳最大規模增殖放流之後,又一次以「政府引導、企業出資、第三方實施、社會參與」海洋生態補償模式實施的海洋生態修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