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珊瑚成功

2020-12-08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海南一養殖基地宣布近期成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繁育40餘萬珊瑚幼蟲。該基地負責人認為,成功進行人工可控A屬珊瑚的有性繁殖在國內是重大突破,對低成本、大面積恢復海洋珊瑚礁具重要意義。

  該基地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及硨磲科研項目,海南省瓊海中遠藍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執行。基地負責人汪遠介紹,該基地是國內首次完成A屬(Acropora)造礁珊瑚在與外界隔離的人工循環水環境下,從珊瑚小斷枝起,經過2年多的培育成長為直徑20CM以上的母體(無性繁殖),到在人工可控環境下排精排卵(有性繁殖)全過程。這與之前科研機構完成的A屬珊瑚有性繁殖不同,之前都是直接去大海裡收集卵或是將野生母體採回,對野外環境有影響,成本高也不具實際生產意義。

  汪遠說,珊瑚有性繁殖的技術難點主要在獲取健康受精卵這一環節,它對精子、卵子的質量、水質、水溫、水流等要求都很高。基地這次有45塊珊瑚排卵,共獲取健康浮浪幼蟲40萬個左右,效率非常高,解決了珊瑚人工繁殖規模化量產的最大瓶頸。

  汪遠介紹,人工可控A屬珊瑚有性繁殖的意義在於A屬珊瑚是自然界珊瑚礁主要品種,佔統治地位,也是做野外生態修復的主要品種。目前用於野外珊瑚修復的珊瑚苗主要來源都是無性繁殖,即採集野生珊瑚再分枝培育,而無性繁殖主要問題是效率比較低,成本高,野外環境也很不穩定,很難滿足大面積的珊瑚修復。在陸地上的生態循環水技術通過人工控制陽光、水溫、食物及水體各種元素含量,可以為珊瑚提供最適合的生長環境,實現珊瑚的快速生長和有性繁殖,整個過程對野生珊瑚礁沒有任何影響。珊瑚有性繁殖可以在短時間低成本獲取海量珊瑚種苗,使野外珊瑚大面積修複種植成為可能。有性繁殖還可以通過雜交定向選育出耐高溫、抗逆性強、抵抗寄生蟲、生長迅速、顏色豔麗的新品種,是非常有前景的方向。

  記者在珊瑚繁育基地了解到,生態循環水系統內的珊瑚礁上還不斷有珊瑚產卵,但該基地由於場地限制已沒有辦法再收集培育。汪遠則呼籲更多有能力的企業、個人加入進來,共同綠化海底荒漠。

相關焦點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成功40萬珊瑚幼蟲
    央廣網海口3月24日消息(記者朱永)記者近日在海南萬寧一家人工珊瑚養殖基地了解到,該基地近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成功繁育40餘萬珊瑚幼蟲。據該基地的負責人介紹,成功進行人工可控A屬珊瑚的有性繁殖,對低成本、大面積恢復海洋珊瑚礁具重要意義。
  • 通訊: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
    中新社海南萬寧5月2日電 題: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在海南萬寧市山根鎮排溪村,有一所建在陸地上的「海洋牧場」——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在這裡人工培育的珊瑚、硨磲、海藻、魚類,構成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經過食物鏈多重濾食,實現汙染物零排放、養殖零用藥。長大的珊瑚、硨磲放流大海,用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資料圖: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水池中人工培育的硨磲。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記者近日探訪了這座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的陸地「海洋牧場」。
  • 深讀丨海南創新打造陸基海洋生態系統 陸地上的「海洋牧場」
    「這是為以後大規模放流珊瑚所做的技術創新。」汪遠說,長大的珊瑚可以整株移植到位於大海裡的人工魚礁上,既省時又省力。通過基座連接人工魚礁的珊瑚,更加穩固,存活率也更高。  事實上,基地裡這些炫彩奪目的海洋生物,大多是瓊海中遠藍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及硨磲科研項目的成果。
  • 寧大人工繁育養殖虎斑烏賊技術發布新成果
    據悉,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寧波大學課題組團隊攻克了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難題,累計育出苗種120餘萬隻,養成500克以上商品烏賊11萬隻,創造了國內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記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為開展大規模養殖奠定了基礎。
  • 美豔珊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
    王祝華「珊瑚有性繁殖的技術難點主要在獲取健康受精卵這一環節,這對精子、卵子的質量,水質、水溫、水流都有很高的要求。經過培育,基地已經有大量珊瑚排卵,共獲取健康浮浪幼蟲40萬個左右。通過有性繁殖並在短時間低成本獲取海量珊瑚種苗,這一成果使野外珊瑚大面積修複種植成為可能。」海南省瓊海中遠藍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萬寧基地負責人汪遠表示。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該基地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等科研項目。
  • 小丑魚在廈有個「家」 品種不少且多種可全人工繁育
    事實上,一對小丑魚之所以能同居一室基本上算是自由戀愛的結果,一開始,研究人員通常會將一群魚當中表現較為親暱的一大一小兩隻「送入洞房」,經過細心呵護,直至成功產卵。但事實上,並非自由戀愛結合最後都能成功開枝散葉,有一些配對的小丑魚甚至一年多都無法正常產卵。按照海洋觀賞魚繁育技術研究項目組副研究員何麗斌的說法,替小丑魚「找對象相親」,也是人工繁育需要掌握的一個關鍵點。
  • 寧波大學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
    中新網杭州5月27日電(童笑雨 遊玉增)5月27日,記者從寧波大學獲悉,該校課題組團隊攻克了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難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成年虎斑烏賊。校方提供  據悉,寧波大學課題組團隊累計育出虎斑烏賊苗種120餘萬隻,養成500克以上商品烏賊11萬隻,創造了中國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記錄,為開展大規模養殖奠定了基礎。  烏賊曾是東海四大海產之一,但因過度捕撈和環境問題,面臨瀕危。其中,虎斑烏賊在東海已難覓蹤跡。進行繁育,就要從南海引種。但烏賊又有噴墨習性,性成熟個體很難運輸養活。
  • 新昌成全國最大石斑魚繁育養殖基地
    本報訊 清水24小時流動的培育池裡,無數魚苗成群結隊悠遊其中,一有餌料投入,便競相爭食,煞是好看。「再過一個月,這些光唇魚魚苗就可以銷售了!」15日,新昌縣清水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小江喜滋滋地告訴記者。
  • 湖北石首成功實現江豚人工網箱養殖 開創世界人工繁育江豚先河
    湖北石首成功實現江豚人工網箱養殖 開創世界人工繁育江豚先河2017-12-09 09:32:00  水產養殖網(湖北日報全媒記者&nbsp周立新&nbsp柯皓攝)&nbsp&nbsp&nbsp&nbsp天鵝洲成為世界鯨類遷地保護唯一成功範例,不僅接受外地江豚輸入,同時也輸出江豚。2015年,科研機構和水產部門從江西鄱陽湖引進4頭江豚投放到天鵝洲長江故道,以改善江豚種群基因,2017年天鵝洲又從鄱陽湖引進4頭。
  • 狼鰻人工繁育首獲成功,有望兩年後上...
    文/圖 半島記者 張婧 毛梓權(署名除外)今年八月,一種來自北極圈的美味——狼鰻在我國實現首次人工繁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與青島、煙臺等地院所和企業合作研究的狼鰻人工繁育技術通過了專家的現場驗收。這是國內狼鰻人工繁育首次取得成功,也預示著此前只能靠捕撈野生資源獲得的珍稀魚類有望迎來廣闊的產業化前景,進入大眾的餐桌。
  • 仙居:人工繁育淡水石斑魚獲得成功
    仙居:人工繁育淡水石斑魚獲得成功 台州新聞 責任編輯:- 台州在線 台州網絡電視臺
  • 4萬尾小海馬人工繁育成功 安家鰲山灣(圖)
    他們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經過長期的繁育,突破了海馬養殖中的眾多疾病難題,成功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    「冬季南方的環境適合海馬幼苗快速生長,而到了春夏,青島的海水溫度和環境,又正好是海馬生長的最佳條件。這種繁育方法,是根據南北方海洋環境特點,為養殖海馬量身制定的。」
  • 人民日報看海南|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
  • 人民日報看海南 |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石斑魚暢銷省內外 新昌成全國最大石斑魚繁育養殖基地
    清水24小時流動的培育池裡,無數魚苗成群結隊悠遊其中,一有餌料投入,便競相爭食,煞是好看。「再過一個月,這些光唇魚魚苗就可以銷售了!」15日,新昌縣清水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小江喜滋滋地告訴記者。  光唇魚,俗名石斑魚,是一種溪流性特色經濟魚類,不但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且體色鮮豔,具有較高觀賞價值,深受消費者追捧。
  • 遼寧大連金州新區「沙蠶人工繁育、增殖 和生物修復示範基地」項目...
    &nbsp&nbsp&nbsp&nbsp2015年9月20日,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在大連東源海產品養殖有限公司(金州新區大魏家街道)對大連海洋大學承擔的海洋公益科研專項
  • 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在海底「種」珊瑚
    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白天試驗、晚上研究,他們心底一直醞釀著一個計劃——在海底建起一座美麗的珊瑚花圃,培育百萬株珊瑚。
  • 巴沙魚人工繁育技術要點
    巴沙魚人工繁育技術要點出處:《海洋與漁業》 作者:黃維 黃木珍 林碧海 水產養殖網 2014-11-01 21:58:00 原廣東省淡水名優魚類種苗繁育中心於2008年引進80尾巴沙魚後備親魚,2010年6月進行繁殖試驗,催產8尾親魚,共孵化出65萬尾水花,培育成3cm以上規格苗種25.8萬尾;目前巴沙魚繁育技術已成熟,每年可生產500萬尾3cm以上規格的苗種,廣東和海南已有養殖。
  • 珊瑚寶寶是如何誕生的?
    專家介紹,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積累,3年前,海大在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人工繁育珊瑚寶寶,而在深圳則是第一次。「今年,徐聞的珊瑚是在5月13日排卵的。而深圳是在6月1日,足足晚了20天。」這段時間,海大深圳研究院的專家們一直日夜守候在「珊瑚媽媽」的身邊,等候著激動人心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