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5月27日電(童笑雨 遊玉增)5月27日,記者從寧波大學獲悉,該校課題組團隊攻克了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難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

成年虎斑烏賊。校方提供

  據悉,寧波大學課題組團隊累計育出虎斑烏賊苗種120餘萬隻,養成500克以上商品烏賊11萬隻,創造了中國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記錄,為開展大規模養殖奠定了基礎。

  烏賊曾是東海四大海產之一,但因過度捕撈和環境問題,面臨瀕危。其中,虎斑烏賊在東海已難覓蹤跡。進行繁育,就要從南海引種。但烏賊又有噴墨習性,性成熟個體很難運輸養活。

  2011年,在寧波市科技局擇優委託科技計劃項目「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的支持下,寧波大學教授蔣霞敏帶領團隊,深入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摸清了虎斑烏賊的繁殖生物學,克服該物種「難尋找」「易噴墨」「不產卵」的難關。

蔣霞敏教授(右一)在育苗場工作。校方提供

  2013年,在寧波大學實踐教育基地——舟山市水產研究所朱家尖基地,該團隊人工繁育出胴長為2.1-3.1釐米的烏賊苗種3.6萬隻,並進行水泥池試養成功。

  虎斑烏賊養殖從無到有,其中蘊含著蔣霞敏團隊多年的心血。

  據蔣霞敏回憶,水產養殖是比較艱苦的行業,海水養殖更為艱辛,很多養殖場無法滿足生活淡水供給生活。尤其是夏季,在40℃的玻璃鋼化大棚下工作,全身汗淋淋,沒有浴室,不能衝涼。

  蔣霞敏說,那段時間,課題組團隊與養殖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她記憶最深的,就是在育苗場的研究時光。一日三餐經常是榨菜就饅頭「糊弄一下」,遇到颳風下雨,育苗室屋頂漏水更是常有的事情。但最後,他們都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蔣霞敏教授介紹研究成果。校方提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2019年,該團隊累計育出胴長2釐米以上的虎斑烏賊苗種120餘萬隻,突破了大規格苗種培養技術,使養殖成活率不斷提高。其中水泥池養殖成活率可達65%,網箱成活率可達70%左右。

  在養殖上,該團隊累計養成虎斑烏賊11餘萬隻,創造了中國虎斑烏賊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紀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

  這一串數字,旁人看不出「門道」,但對於來自廣東的養殖戶詹惠明來說,其將帶來養殖虎斑烏賊的巨大經濟效益。

  據悉,該技術投入與產出比約1:3,而且養殖過程中烏賊的抗病力強,可以彌補禁漁期的海產品供應,目前已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推廣。

  「海邊人吃飯,桌上一半的菜都是魚蝦等海產品,水產養殖是重要的菜籃子工程,我們的努力也算是為國家『藍色糧倉』計劃做了點貢獻。」蔣霞敏說,她把人生的十七八年都貢獻給烏賊了,但她無怨無悔。(完)

相關焦點

  • 寧波首次在世界上實現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
    人工養殖虎斑烏賊(央廣網發 寧波大學供圖)央廣網寧波5月23日消息(記者杜金明 通訊員翁長春 李明遠)5月22日,寧波市科技局和寧波大學共同發布消息,2014~2019年,寧波大學人工養殖虎斑烏賊團隊累計養成虎斑烏賊11萬隻,創造了國內虎斑烏賊人工養殖數量最多
  • 寧大人工繁育養殖虎斑烏賊技術發布新成果
    專程趕到寧波開會的廣東養殖戶詹惠明非常感慨。近日,由寧波大學蔣霞敏教授牽頭,聯合相關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寧波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均通過項目驗收,相關技術新成果發布會在寧波舉行。
  • 寧大師生實現烏賊規模養殖 預計每年經濟效益可逾一億
    經過六年的探索,從寧波大學傳來了好消息:該校師生研究團隊率先攻克了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育種國際難題,預計在2020年,僅浙江省內虎斑烏賊人工養殖將達到5000畝的池塘和2000畝的網箱,屆時每年的經濟收益可達1個億以上。
  • 虎斑烏賊實現全人工培育 寧波養殖烏賊有望7月批量銷售
    寧波市培育的大批虎斑烏賊魚苗。記者 王元卓 攝  目前正處于禁漁期,照理寧波人是很難吃到透骨新鮮的活海鮮的,但是記者從市科技局獲知,寧波大學的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項目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現已培育出大量小烏賊,有望7月向市民供應大批鮮活的虎斑烏賊。
  • 吃貨們有福啦|寧波市科技局|育苗|水產養殖|烏賊|...
    蔣霞敏教授介紹研究成果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寧波大學課題組團隊攻克了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難題,累計育出苗種120餘萬隻,養成500克以上商品烏賊11萬隻,創造了國內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記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這標誌著寧波市人工養殖虎斑烏賊取得新突破,為開展大規模養殖奠定了基礎。
  • 象山人工培育擬目烏賊取得成功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沈孫暉 通訊員陳佳雯 陳挺)走進象山來發水產育苗場育苗車間,第一代人工培育的擬目烏賊幼體靜靜躺在水泥池內,工作人員正忙著給它們「搬家」。在寧波大學教授蔣霞敏及其團隊的幫助下,象山人工培育擬目烏賊已獲成功。據悉,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育苗成功。
  •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劉建勇:虎斑烏賊有望成為新興的養殖品種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劉建勇:虎斑烏賊有望成為新興的養殖品種2015-02-06 09:57:00  水產養殖網儘管國外在1978年就開始進行了烏賊的繁育和人工化養殖,而直至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還較少。國內虎斑烏賊主要是通過海域捕撈獲得,人工規模養殖尚未出現。虎斑烏賊人工養殖過程中會出現個體發育不良,存活率低等情況。  據了解,廣東每年海洋捕撈有近2萬噸烏賊,平均個體都在0.5公斤以下,其中有2000噸為活捕。
  • 烏賊養殖市場潛力巨大 抗病力強生長快
    據了解,這個品種的烏賊深受粵西沿海居民的喜愛,特別是在清明時節,是必備的祭祀用品,屆時價格高達100多元一斤。據調查,鮮活虎斑烏賊由於資源量少、肉味鮮美,且深受消費者歡迎,市場供不應求,價格可達每公斤120元,而凍鮮的才每公斤30元。  虎斑烏賊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南海,個體大,生長快,味道鮮美,深受民眾喜愛。目前,國內虎斑烏賊主要是通過海域捕撈獲得,人工規模化養殖尚未出現。
  • 黃海所實現國內首次狼鰻人工繁育
    &nbsp&nbsp&nbsp&nbsp8月15日訊 日前,黃海水產研究所與青島、煙臺等地院所和企業合作研究的「狼鰻人工繁育技術」通過了專家的現場驗收。這是國內狼鰻人工繁育首次取得成功,此前只能靠捕撈野生資源的珍稀魚類有望迎來廣闊的產業化前景,走上普通百姓的餐桌。
  •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石斑魚屬於鱸形目、鱸亞目、科、石斑魚亞科,肉白而鮮嫩,營養豐富,價格昂貴,屬名貴高檔食用魚類,是我國南方魚類養殖最具發展前景的經濟品種。近幾年,隨著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逐步突破,更多生長快、抗病力強的雜交新品種的推出使得石斑魚養殖業得到飛速發展;而杉虎斑(棕點石斑魚♀×杉斑石斑魚♂)作為近幾年海南石斑魚養殖業的雜交新貴受到越來越多養殖者的喜愛,本文就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 狼鰻人工繁育技術在煙臺通過專家組驗收
    這是國內狼鰻人工繁育首次成功,此前只能靠捕撈野生資源的珍稀魚類,有望迎來廣闊的產業化前景。狼鰻營養價值高 人工繁育難度大狼鰻廣泛分布於太平洋的北部海域,是太平洋漁業的重要捕撈對象,美國、加拿大等為其主要消費國。狼鰻味道十分鮮美、營養價值高,蛋白質乾重比例高達92.15%,而粗脂肪乾重比例僅3.53%,是真正高蛋白低脂肪的深海魚類。
  • 祝賀:寧波大學在2020「挑戰杯」中斬獲5金1銀2銅,全國第2,牛!
    寧大人捷報頻傳,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決賽中,寧波大學獲5金1銀2銅,金獎總數、參賽得分雙雙並列全國第二,取得「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設立「挑戰杯」「優勝杯」獎項以來的歷史最好成績。
  • 4萬尾小海馬人工繁育成功 安家鰲山灣(圖)
    記者昨天了解到,5月份,首批4萬尾海馬將投放鰲山灣養殖池進行試驗,這也是青島首次大規模在養殖池內培育大海馬,標誌著青島海馬養殖產業正式啟動。目前,科研人員還將進行美國線紋海馬與中國海馬雜交品種實驗,將繁育出抗病和繁殖能力更強的「混血」海馬。
  • 潘建偉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分解算法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和他的同事楊濤、陸朝陽等,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Shor量子分解算法,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標誌著我國光學量子計算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人工繁育幼海馬亮相青島「中國藍谷」
    3月3日,青島超然海洋科技公司人工繁育的幼海馬在水中暢遊。2015年9月,位於山東青島即墨市中國藍谷核心區的青島超然海洋科技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突破海馬養殖中的疾病難題,成功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目前,青島超然已建立研發中心,進行中國大海馬與美國線紋海馬的雜交實驗,以提升人工繁育品質,實現產業化養殖。海馬是一種由雄性繁育後代的水生動物,人工繁育難度大。
  • 珠海長隆人工繁育三頭小白鯨首次公開亮相
    1月18日,中國鯨豚繁育國際研討會在珠海長隆舉行,中外專家實地探訪了珠海長隆鯨豚人工保育的最新成果,珠海長隆人工繁育三頭小白鯨首次公開亮相。  當天的研討會上,三頭白鯨從孕檢確診,到順利生產,再到小白鯨第一次吃上母乳的全過程紀錄片首次披露。
  • 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導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
  • 東莞製造進軍生物科技 冬蟲夏草人工繁育實現產業化
    最近,2017年東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名單出爐,廣東東陽光藥業有限公司(下稱「東陽光藥」)的《冬蟲夏草繁育關鍵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目前該項目申請境內外專利75項,已授權35項,東陽光藥也因此成為全球唯一掌握人工培育「冬蟲夏草」並產業化的企業。在東莞,類似東陽光藥的生物技術企業有很多,僅松山湖生物基地就已聚集300餘家生物項目,醫療器械類排到了全省第三。
  •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光葉蕨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新華社成都7月22日電(記者張海磊)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光葉蕨於1963年首次在四川天全縣二郎山團牛坪被發現。目前,數量不足100株,均為野生植株。記者從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經過多年探索,近日科研人員依靠其珠芽成功實現光葉蕨人工繁育。  此前,有機構開展了光葉蕨的孢子繁殖研究,但只進行到配子體階段,未真正成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