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開展技術+保護人工繁育新進展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王依璐 翁國寶)文昌魚是廈門海域的獨特性指標物種。
-
廈門文昌魚保護區名存實亡?(圖)
人工島,前提是不影響海洋生態。就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金鳳廈門鱷魚嶼海外傑出華商國際交流中心人工島工程」,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藺海清昨天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稱,鱷魚嶼海區曾是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不過已經細分為保護區的外圍地帶,而且該海區已經連續5年未發現文昌魚。在此海域建人工島,有海洋區劃功能依據,並已通過數字模擬,因此人工島可以建,現在要把關的只是怎麼建的問題。
-
廈門的傳統名貴特產——歐厝文昌魚
歐厝海邊的文昌魚保護區文昌魚,不是魚 文昌魚是廈門的傳統名貴特產,俗名鱷魚蟲,又名蛞蝓魚,以鮮美著稱。 1923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美國生物學家萊德在考察廈門郊縣海區時,第一次在同安劉五店海域發現中國文昌魚。當地漁民告訴萊德,這東西叫做鱷魚蟲,每年當文昌帝君(閩南一帶傳說中的神祗)誕辰前後,這種魚才出現,數百年前漁民就開始捕撈,有何稀奇。萊德震驚於廈門文昌魚數量之多,並形成一種規模漁業,遂以《廈門文昌魚的生態分布和棲息環境》為標題在美國《科學》雜誌發布,向世界宣布這一發現。
-
情竇未開的文昌魚最好吃
本報訊 (記者 陳進容 實習生侯垠伃)本報獨家披露省水產研究所專家林學欽提出對文昌魚適度捕撈更有利於其生存的觀點後,在學術界和市民中都引起關注。昨日,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方永強教授也提出他的見解。 方永強教授從1979年就開始從事文昌魚研究,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文昌魚研究專家之一。
-
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
由於文昌魚在原生地難覓蹤跡,整個拍攝過程都在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文昌魚養殖基地中進行。「和前幾部紀錄片相比,雖然這次沒有太多冒險的經歷,但是難度並不亞於在野外拍攝。」之前,項先堯已經完成了「中國珍稀物種」系列中的《中國大鯢》、《揚子鱷》、《震旦鴉雀》、《巖羊》。項先堯說,野外拍攝風險的確更大一些,比如拍攝《巖羊》時,劇組要背負幾十公斤重的器材在懸崖峭壁之間輾轉騰挪。
-
文昌魚老了乾脆撈起來吃(組圖)
「世界上已知的文昌魚有12種,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海域,但大都數量極少。中國大陸沿海的文昌魚有兩種:短刀偏文昌魚和廈門文昌魚。青島文昌魚是廈門文昌魚的一個變種。」林學欽說,嚴格地說,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是不準捕撈的,但因為廈門文昌魚是多年生動物,壽命3年至4年,到生命末期,即使不捕撈利用,也會自然死亡。
-
廈門「活化石」文昌魚上螢屏 揭開水中大熊貓面紗
廈門文昌魚。(資料圖) 《文昌魚》於2012年4月開拍,歷時1年。由於文昌魚個頭很小,加之近年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所以儘管很有名氣,但真正見過文昌魚的人卻很少。除了青島、廈門兩個產地的沿海漁民有些印象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只聞其大名而不見其面目。為了揭開文昌魚的神秘面紗,上海紀實頻道赴廈門劉五店取景,首次用影像方式全面記錄文昌魚。
-
廈門「活化石」文昌魚上螢屏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廈門文昌魚。(資料圖)廈門網(微博)-廈門日報(微博)訊(記者 劉筠)「中國珍稀物種」系列電視紀錄片第5部——《文昌魚》昨晚十點,通過上海紀實頻道《華夏》欄目播出(今日10:00,15:00重播)。《文昌魚》於2012年4月開拍,歷時1年。由於文昌魚個頭很小,加之近年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所以儘管很有名氣,但真正見過文昌魚的人卻很少。
-
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 「廈門三寶」需要保護
東南網10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吳曉平/圖)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這是「廈門三寶」,我們要保護好它們。昨天,以「關愛水生動物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2016年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廈門站)啟動儀式在鼓浪嶼舉行。 據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秘書長周曉華介紹,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六屆,在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事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文昌魚
文獻上首次記錄的文昌魚是在英國康沃爾郡(Cornwall)近海捕獲到,後寄給當時德國著名動物學家Peter Simon Pallas,由他於1774 年完成鑑定的(Gans,1996)。第一個向世界科學界報導廈門文昌魚的人是1923 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S. F.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 文昌魚
文獻上首次記錄的文昌魚是在英國康沃爾郡(Cornwall)近海捕獲到,後寄給當時德國著名動物學家Peter Simon Pallas,由他於1774 年完成鑑定的(Gans,1996)。第一個向世界科學界報導廈門文昌魚的人是1923 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S. F.
-
不屬於魚類的文昌魚
以下為轉載內容:文昌魚,屬於頭索動物亞門鰓口科,沒有脊椎骨,不屬於魚類。文昌魚是生物演化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它揭示了現存脊椎動物的起源。然而,和脊椎動物不同的是,文昌魚的背神經索不是由骨骼所保護,而是由許多柱狀細胞所在組成的具有韌性的膜狀結構所緊密包圍,這種起支撐作用的結構比脊椎簡單得多,又被稱為脊索。文昌魚的脊索和脊椎動物的脊椎不同,它一直延伸進入頭部,故文昌魚所屬的亞門被稱作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其中「cephalo-」在拉丁文的意思就是「與頭部相連」。
-
同安風味美食之——文昌魚
同安劉五店一帶淺海出產的文昌魚,是中外聞名的珍品。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英、美等國的許多學者曾多次遠涉重洋。途經廈門到同安採集文昌魚標本和從事文昌魚研究。廈門也因同安出產文昌魚,在世界出了名。文昌魚的名稱,來源於「文昌帝君」。據縣誌記載「文昌魚,似鰻而細如絲,產西溪近海處,俗謂文昌誕辰方有,故名」。
-
生物動態:海中細小的文昌魚是什麼樣的?
在我國的廈門、青島、煙臺等地的海泥沙中,生活著一種世界著名的稀有「魚」類——文昌魚。據記載,文昌魚最早是在福建的郡城文昌閣前方的海水裡發現的,因此而得名。因其數量少而古老,被學術界譽為「海中大熊貓」。柯瓦列夫斯基發現,支撐文昌魚全身的是一條原始的、尚未分解的脊索。要知道,脊索是脊椎的前身,脊椎動物在胚胎時期都出現過脊索。此外,文昌魚沒有頭和心臟,僅有一條富有收縮能力的腹大動脈,驅使無色血液由後向前流動。而魚類擁有一個一心室一心房的心臟,全身流動著紅色的血液,並可攜帶豐富的氧及營養物質,從而加快身體的血液循環,使新陳代謝更加旺盛。
-
廈門:我市進行增殖放流活動 13萬文昌魚回歸大海
廈門:我市進行增殖放流活動 13萬文昌魚回歸大海2009-12-12 11: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廈門日報 瀏覽量: 3946 次 我要評論 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盧小寧說,這些魚現在基本上只有一釐米長,長成後,體長最多可達到7釐米。據介紹,今年我市通過親體共繁育了18萬尾左右文昌魚苗。
-
目睹文昌魚:行動迅如閃電的古代海洋精靈
文昌魚有多種叫法,每種叫法的背後都有一些民間傳說,如鱷魚蟲和朱熹有關,米魚和鄭成功有關,文昌魚則和文昌帝君信仰有關。由於文昌魚的大量存在,劉五店一度成為全球惟一的文昌魚漁場。這個漁場擁有長達三百多年的漫長歷史。在劉五店人眼裡,這些隨處可見的文昌魚不過是和蠔幹、蝦米一樣的尋常魚獲。只不過因口感尚佳,被當成劉五店最具特色的鄉土美食。劉五店人漂蕩過海時,總要帶些文昌魚魚乾,以慰思鄉之情。
-
黃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現違法偷捕者 還文昌魚一個清靜的家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許靜)為嚴厲打擊黃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電魚行為,加強對保護區的管理,昨日18時,市海管辦組織有關單位,開展打擊違法電魚、捕撈文昌魚等非法漁業捕撈行為專項整治行動。
-
文昌魚不是魚斑魚狗不是狗 別被這些動物的名字唬住
文昌魚 不是魚 斑魚狗 不是狗 也不是魚 慄喉蜂虎 不是虎 更不是蜂 廈門網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
廈門建有白鷺、白海豚、文昌魚和慄喉蜂虎保護區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龔小莞圖/劉東華)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廈門市生態環境局舉辦「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專題講座,針對海洋生物多樣性、溼地生物多樣性的情況進行講解,並組織參與人員到廈門五緣灣慄喉蜂虎自然保護區現場參觀
-
沒頭,沒心臟,沒骨頭,味道還鮮美,文昌魚是怎樣活5億年的?
很不幸的是,我們脊椎動物門人丁興旺,擁有6萬多個成員,什麼模樣什麼習性什麼脾氣的都有,而這門表親卻只有一種動物存活,這就是被稱為活化石的文昌魚。文昌魚是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後索動物一起,構成了脊索動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