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陳進容)「文昌魚活上三四年就差不多快壽終正寢了,與其讓它老死,還不如適度捕撈。」從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多年研究的省水產研究所林學欽副研究員,於近日提出了最新的學術觀點。
「世界上已知的文昌魚有12種,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海域,但大都數量極少。中國大陸沿海的文昌魚有兩種:短刀偏文昌魚和廈門文昌魚。青島文昌魚是廈門文昌魚的一個變種。」林學欽說,嚴格地說,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是不準捕撈的,但因為廈門文昌魚是多年生動物,壽命3年至4年,到生命末期,即使不捕撈利用,也會自然死亡。
更主要的是,文昌魚棲息環境底質,也與耕地類似,如果不進行「翻耕」,底質「泥化」,反倒不利於文昌魚繁衍生存,因此適度的捕撈並不會破壞文昌魚資源。同安劉五店的「文昌魚漁業」得以維持三百餘年,就是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的範例。
林學欽說,文昌魚善於鑽沙生活,它們白晝潛伏沙中,夜間遊至水面覓食活動。文昌魚棲息環境的底質為粗顆粒沙質,從適宜文昌魚棲息的底質面積和棲息密度,可以測算文昌魚的蘊藏數量。他提出,在「外圍區」可以通過「限額捕撈」管理,起捕一定數量的文昌魚作為商品。
在進行捕撈生產活動的同時,還可以結合旅遊,發展「體驗式」的休閒漁業——讓旅遊者捲起褲管,赤腳下海,在沙塭上操起鐵鋤、竹篩,從沙礫中篩出活蹦亂跳的銀色小魚。
文昌魚受汙染威脅 專家建議不適合生存的區域應撤銷林學欽認為,目前廈門文昌魚保護區面臨著一場新的生態環境破壞危機。
林學欽說,篔簹湖清淤工程尾水汙泥排放至面積60萬平方米、總庫容250萬立方的何厝廢棄鹽場。而何厝泥場外海域,正是文昌魚自然保護區。清淤工程後期,汙泥濃度升高,泥場庫容減少,含有大量泥汙的排放尾水,將對該處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造成致命的威脅。
林學欽說,廈門海域空間有限、功能多樣,而且文昌魚保護區建立以來資源狀況變動較大,很有必要調整。有專家認為:63平方公裡的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面積似乎過大,不切實際,與其鬆散粗放管理,不如實施瞄準範圍有效管理。目前廈門已有專家建議調整保護區,鱷魚嶼海區底質環境改變,已不適合文昌魚生存,如不能恢復,建議撤銷。
黃厝海區離岸1公裡範圍內,底質「泥化」嚴重,文昌魚生境條件嚴重惡化,林學欽建議該保護區北端界線縮進1公裡;歐厝以南十八線海區保護區範圍達35平方公裡,劃定時並未做過調查,缺乏科學依據,建議調查後據實重劃。整個文昌魚保護區面積,認為縮小至30平方公裡更有利於精緻化管理,也不會與其他功能爭海。
搶註「文昌魚」品牌 廈門還沒有經營文昌魚理念廈門擁有得天獨厚的文昌魚資源,但林學欽認為廈門尚缺乏「經營文昌魚」的理念。有學者認為,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不能仿照其他國家「純保護」模式,而應當在不破壞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
林學欽說,發展廈門文昌魚經濟,文昌魚自然保護區是重要的依託,對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進行科學區劃刻不容緩。「核心區」要嚴禁一切幹擾;對作為試驗性和生產性科研基地的「緩衝區」,可開闢為保護區的重要設施基地和教育基地;「外圍區」是開放的多用途區,可以開展有限制的生產活動,經營適度的旅遊觀光產品。
專家認為,經營廈門文昌魚,應當首先搶註「廈門文昌魚」品牌。「核心區」的廈門文昌魚限制開發利用,作為價格昂貴的科研生物材料和教學用生物標本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