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魚老了乾脆撈起來吃(組圖)

2021-01-08 搜狐網
圖為文昌魚。

圖綠色區域為文昌魚保護區。

  本報訊(記者 陳進容)「文昌魚活上三四年就差不多快壽終正寢了,與其讓它老死,還不如適度捕撈。」從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多年研究的省水產研究所林學欽副研究員,於近日提出了最新的學術觀點。

  「世界上已知的文昌魚有12種,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海域,但大都數量極少。中國大陸沿海的文昌魚有兩種:短刀偏文昌魚和廈門文昌魚。青島文昌魚是廈門文昌魚的一個變種。」林學欽說,嚴格地說,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是不準捕撈的,但因為廈門文昌魚是多年生動物,壽命3年至4年,到生命末期,即使不捕撈利用,也會自然死亡。

  更主要的是,文昌魚棲息環境底質,也與耕地類似,如果不進行「翻耕」,底質「泥化」,反倒不利於文昌魚繁衍生存,因此適度的捕撈並不會破壞文昌魚資源。同安劉五店的「文昌魚漁業」得以維持三百餘年,就是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的範例。

  林學欽說,文昌魚善於鑽沙生活,它們白晝潛伏沙中,夜間遊至水面覓食活動。文昌魚棲息環境的底質為粗顆粒沙質,從適宜文昌魚棲息的底質面積和棲息密度,可以測算文昌魚的蘊藏數量。他提出,在「外圍區」可以通過「限額捕撈」管理,起捕一定數量的文昌魚作為商品。

  在進行捕撈生產活動的同時,還可以結合旅遊,發展「體驗式」的休閒漁業——讓旅遊者捲起褲管,赤腳下海,在沙塭上操起鐵鋤、竹篩,從沙礫中篩出活蹦亂跳的銀色小魚。  

文昌魚受汙染威脅  專家建議不適合生存的區域應撤銷

  林學欽認為,目前廈門文昌魚保護區面臨著一場新的生態環境破壞危機。

  林學欽說,篔簹湖清淤工程尾水汙泥排放至面積60萬平方米、總庫容250萬立方的何厝廢棄鹽場。而何厝泥場外海域,正是文昌魚自然保護區。清淤工程後期,汙泥濃度升高,泥場庫容減少,含有大量泥汙的排放尾水,將對該處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造成致命的威脅。

  林學欽說,廈門海域空間有限、功能多樣,而且文昌魚保護區建立以來資源狀況變動較大,很有必要調整。有專家認為:63平方公裡的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面積似乎過大,不切實際,與其鬆散粗放管理,不如實施瞄準範圍有效管理。目前廈門已有專家建議調整保護區,鱷魚嶼海區底質環境改變,已不適合文昌魚生存,如不能恢復,建議撤銷。

  黃厝海區離岸1公裡範圍內,底質「泥化」嚴重,文昌魚生境條件嚴重惡化,林學欽建議該保護區北端界線縮進1公裡;歐厝以南十八線海區保護區範圍達35平方公裡,劃定時並未做過調查,缺乏科學依據,建議調查後據實重劃。整個文昌魚保護區面積,認為縮小至30平方公裡更有利於精緻化管理,也不會與其他功能爭海。  

搶註「文昌魚」品牌  廈門還沒有經營文昌魚理念

  廈門擁有得天獨厚的文昌魚資源,但林學欽認為廈門尚缺乏「經營文昌魚」的理念。有學者認為,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不能仿照其他國家「純保護」模式,而應當在不破壞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

  林學欽說,發展廈門文昌魚經濟,文昌魚自然保護區是重要的依託,對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進行科學區劃刻不容緩。「核心區」要嚴禁一切幹擾;對作為試驗性和生產性科研基地的「緩衝區」,可開闢為保護區的重要設施基地和教育基地;「外圍區」是開放的多用途區,可以開展有限制的生產活動,經營適度的旅遊觀光產品。

  專家認為,經營廈門文昌魚,應當首先搶註「廈門文昌魚」品牌。「核心區」的廈門文昌魚限制開發利用,作為價格昂貴的科研生物材料和教學用生物標本出售。

相關焦點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文昌魚
    青島文昌魚照片;b. 文昌魚示意圖(左側觀),示主要結構文昌魚身體呈紡錘形,兩端稍尖,全身左右側扁,半透明,體長一般在30~50mm。文昌魚終生具有脊索動物的4 個主要特徵:脊索、背神經管、鰓裂和肛後尾。在分類位置上,文昌魚屬於脊索動物門(Chordata)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狹心綱(Leptocardia)或文昌魚綱(Amphioxi)。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 文昌魚
    但是,其身體前端沒有脊椎動物樣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等感覺器,也沒有明顯分化的腦,因而沒有脊椎動物樣的頭部,屬於無頭類(acraniate);加之文昌魚又缺乏魚類所具有的脊椎,因此,文昌魚不是真正的「魚」。
  • 同安風味美食之——文昌魚
    同安劉五店一帶淺海出產的文昌魚,是中外聞名的珍品。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英、美等國的許多學者曾多次遠涉重洋。途經廈門到同安採集文昌魚標本和從事文昌魚研究。廈門也因同安出產文昌魚,在世界出了名。文昌魚的名稱,來源於「文昌帝君」。據縣誌記載「文昌魚,似鰻而細如絲,產西溪近海處,俗謂文昌誕辰方有,故名」。
  • 廈門的傳統名貴特產——歐厝文昌魚
    在翔安歐厝海域上生長著一種不是魚的活化石,歐厝漁民捕撈該活化石已有上百年的時間,吃上一口好幾百塊錢。到底這是一種什麼生物呢?
  • 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  文昌魚是廈門海域的獨特性指標物種。它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過渡類型,「身上藏著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秘密的鑰匙」,素有「活化石」之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和經典的生物學研究模型動物。­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導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
  • 不屬於魚類的文昌魚
    以下為轉載內容:文昌魚,屬於頭索動物亞門鰓口科,沒有脊椎骨,不屬於魚類。文昌魚是生物演化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它揭示了現存脊椎動物的起源。文昌魚成熟個體平均體長大約5釐米左右,壽命約2年8個月左右。身體半透明。同脊椎動物一樣,文昌魚具有一條沿背部下行的神經索,並具有呈條帶狀的肌節。
  • 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發布時間:2013年04月17日 04:47 作者:陳琳   由上海科技館與上海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文昌魚》,將於近日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    廈門同安劉五店漁場的老漁民們
  • 情竇未開的文昌魚最好吃
    本報訊 (記者 陳進容 實習生侯垠伃)本報獨家披露省水產研究所專家林學欽提出對文昌魚適度捕撈更有利於其生存的觀點後,在學術界和市民中都引起關注。昨日,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方永強教授也提出他的見解。  方永強教授從1979年就開始從事文昌魚研究,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文昌魚研究專家之一。
  • 廈門文昌魚保護區名存實亡?(圖)
    就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金鳳廈門鱷魚嶼海外傑出華商國際交流中心人工島工程」,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藺海清昨天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稱,鱷魚嶼海區曾是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不過已經細分為保護區的外圍地帶,而且該海區已經連續5年未發現文昌魚。在此海域建人工島,有海洋區劃功能依據,並已通過數字模擬,因此人工島可以建,現在要把關的只是怎麼建的問題。
  • 58歲老漁民告訴我:花蛤這樣做,泥沙吐得很乾淨,吃起來很美味
    58歲老漁民:花蛤這樣做,泥沙吐得很乾淨,吃起來超美味!在夏天我們去逛超市的時候,就會看到花蛤賣的非常便宜,但是很多人都不會製作,所以就沒有選擇它,而有些人買花蛤回家製作卻發現,不管是用食鹽,還是用油浸泡12個小時,製作出來的話還要麼是泡臭了,要麼炒好之後還有很多的泥沙,吃起來總覺得有些異味兒,那麼為什麼我們在飯店吃的話還那麼美味,還沒有沙子呢,58歲老漁民告訴我,其實這樣做,花蛤泥沙土的很乾淨
  • 生物動態:海中細小的文昌魚是什麼樣的?
    在我國的廈門、青島、煙臺等地的海泥沙中,生活著一種世界著名的稀有「魚」類——文昌魚。據記載,文昌魚最早是在福建的郡城文昌閣前方的海水裡發現的,因此而得名。因其數量少而古老,被學術界譽為「海中大熊貓」。柯瓦列夫斯基發現,支撐文昌魚全身的是一條原始的、尚未分解的脊索。要知道,脊索是脊椎的前身,脊椎動物在胚胎時期都出現過脊索。此外,文昌魚沒有頭和心臟,僅有一條富有收縮能力的腹大動脈,驅使無色血液由後向前流動。而魚類擁有一個一心室一心房的心臟,全身流動著紅色的血液,並可攜帶豐富的氧及營養物質,從而加快身體的血液循環,使新陳代謝更加旺盛。
  • 目睹文昌魚:行動迅如閃電的古代海洋精靈
    文昌魚有多種叫法,每種叫法的背後都有一些民間傳說,如鱷魚蟲和朱熹有關,米魚和鄭成功有關,文昌魚則和文昌帝君信仰有關。由於文昌魚的大量存在,劉五店一度成為全球惟一的文昌魚漁場。這個漁場擁有長達三百多年的漫長歷史。在劉五店人眼裡,這些隨處可見的文昌魚不過是和蠔幹、蝦米一樣的尋常魚獲。只不過因口感尚佳,被當成劉五店最具特色的鄉土美食。劉五店人漂蕩過海時,總要帶些文昌魚魚乾,以慰思鄉之情。
  •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面生存著許許多多非常奇怪的生物,這也是大自然不斷演化的結果,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種生物,在沒有頭、沒有心臟,甚至沒有骨頭的,味道還極其鮮美的情況之下,居然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5億年的時間了,這就是被稱之為活化石的文昌魚。
  •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文昌魚雖然名字當中帶有魚字,看起來也非常像魚類,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魚類,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脊索動物,是比較低級的無脊椎動物像高級一點的脊椎動物進化過程當中的一個過渡的生物,所以這也就是文昌魚之所以被稱之為"活化石"的原因之一,整個脊索動物主要有頭索動物、脊椎動物和尾索動物組成,而文昌魚就是頭索動物。
  • 沒頭,沒心臟,沒骨頭,味道還鮮美,文昌魚是怎樣活5億年的?
    很不幸的是,我們脊椎動物門人丁興旺,擁有6萬多個成員,什麼模樣什麼習性什麼脾氣的都有,而這門表親卻只有一種動物存活,這就是被稱為活化石的文昌魚。文昌魚是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後索動物一起,構成了脊索動物門。
  • 浙江這幾個吃貨太狠 用農藥毒死江魚後撈起來吃
    開化有3人為了吃這江裡的的魚,竟然往江裡拋灑農藥,毒死魚後現撈上來烹調吃了。日前,開化縣人民法院環境資源與旅遊巡迴法庭公開審理此案,3名男子因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並在芹江投放魚苗進行生態修復。「很大的錦鯉,有的翻著肚子浮在水面上,有的還在掙扎。」 8月13日,家住開化縣城的李阿姨吃完晚飯後打算到河邊散步,誰知看到河裡竟然浮起來很多死魚,周圍還有群眾拿著網在撈。
  •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開展技術+保護人工繁育新進展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王依璐 翁國寶)文昌魚是廈門海域的獨特性指標物種。
  • 廈門建有白鷺、白海豚、文昌魚和慄喉蜂虎保護區
    廈門市環境監測站海洋監測室主任吳玉芳說,廈門有白鷺保護區、白海豚保護區和保護基地、文昌魚保護區等,在經濟發展和生物保護兩方面做到了較好的平衡,為生物多樣性提供較大的空間,可以達到人與生物的共贏。保護區首先將生物的生活環境保護起來,再進一步改善,為生物的繁殖、遷徙等各方面提供一些比較好的條件。
  • 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 「廈門三寶」需要保護
    東南網10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吳曉平/圖)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這是「廈門三寶」,我們要保護好它們。  廈門海域面積約390平方公裡,海岸線總長約226公裡,大小島嶼31個,擁有各類海洋生物2000多種,包括珍稀保護物種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紅樹林、中國鱟等。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孫建國強調,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活動是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載體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