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開展技術+保護人工繁育新進展

2021-01-08 廈門網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王依璐 翁國寶)文昌魚是廈門海域的獨特性指標物種。它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過渡類型,「身上藏著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秘密的鑰匙」,素有「活化石」之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和經典的生物學研究模型動物。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導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

  從2004年開始,本著對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熱忱與擔當,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技術團隊開始了對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的研究探索,並於數月後取得初步的成功,繁育獲得了少量文昌魚鑽砂苗。

  2005年該課題得到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立項資助,當年秋就取得了文昌魚人工繁育批量生產技術試驗的成功,培育獲得文昌魚鑽砂苗23.2萬尾,育苗成活率達20.7%。

  此後,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的技術人員常年開展文昌魚人工繁育批量生產,所生產的文昌魚苗種用於向廈門文昌魚保護區進行人工增殖放流和開展陸基設施人工越冬養殖技術模式試驗等,同時進一步研發文昌魚全人工繁育技術,並於2007年培育獲得少量子二代文昌魚鑽砂苗,2008年培育獲得批量子二代文昌魚鑽砂苗,使文昌魚全人工繁育技術也得以確立。

  成功突破文昌魚人工繁育批量生產技術工藝難關,進而確立全人工繁育技術,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該技術不僅徹底揭示了文昌魚的完整生命史,更開創了文昌魚保護事業的歷史新局面,同時也為恢復這全球唯一的廈門文昌魚漁業奠定了基礎。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導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
  • 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 「廈門三寶」需要保護
    東南網10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吳曉平/圖)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這是「廈門三寶」,我們要保護好它們。昨天,以「關愛水生動物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2016年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廈門站)啟動儀式在鼓浪嶼舉行。  據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秘書長周曉華介紹,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六屆,在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事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廈門文昌魚保護區名存實亡?(圖)
    人工島,前提是不影響海洋生態。就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金鳳廈門鱷魚嶼海外傑出華商國際交流中心人工島工程」,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藺海清昨天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稱,鱷魚嶼海區曾是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不過已經細分為保護區的外圍地帶,而且該海區已經連續5年未發現文昌魚。在此海域建人工島,有海洋區劃功能依據,並已通過數字模擬,因此人工島可以建,現在要把關的只是怎麼建的問題。
  • 廈門的傳統名貴特產——歐厝文昌魚
    1923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美國生物學家萊德在考察廈門郊縣海區時,第一次在同安劉五店海域發現中國文昌魚。當地漁民告訴萊德,這東西叫做鱷魚蟲,每年當文昌帝君(閩南一帶傳說中的神祗)誕辰前後,這種魚才出現,數百年前漁民就開始捕撈,有何稀奇。萊德震驚於廈門文昌魚數量之多,並形成一種規模漁業,遂以《廈門文昌魚的生態分布和棲息環境》為標題在美國《科學》雜誌發布,向世界宣布這一發現。
  • 廈門:我市進行增殖放流活動 13萬文昌魚回歸大海
    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盧小寧說,這些魚現在基本上只有一釐米長,長成後,體長最多可達到7釐米。據介紹,今年我市通過親體共繁育了18萬尾左右文昌魚苗。&nbsp&nbsp非法採砂破壞魚資源&nbsp&nbsp&nbsp&nbsp作為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廈門文昌魚被認為是脊椎動物的祖先,享有「5億年前的活化石」的美稱。據介紹,在上世紀70年代,它們還曾是餐桌上的美味,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對文昌魚產生致命打擊的是近年來頻繁出現的非法採砂活動。
  • 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獲得突破
    記者從11月14日召開的「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及生物學研究」二期驗收評審會上了解到,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在漢中市獲得突破。漢中是秦嶺石蝴蝶全國唯一野外分布地。近年來,陝西林業主管部門在強化秦嶺石蝴蝶就地保護的同時,紮實開展了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工作,圍繞秦嶺石蝴蝶的野外生境調查、室內快速人工繁殖、野外馴化、越冬管理、病蟲害觀察和瀕危原因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從2017年開始,漢中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聯合陝西理工大學、略陽縣苗圃開展了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工作。
  • 文昌魚老了乾脆撈起來吃(組圖)
    圖為文昌魚。圖綠色區域為文昌魚保護區。  本報訊(記者 陳進容)「文昌魚活上三四年就差不多快壽終正寢了,與其讓它老死,還不如適度捕撈。」從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多年研究的省水產研究所林學欽副研究員,於近日提出了最新的學術觀點。
  •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光葉蕨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新華社成都7月22日電(記者張海磊)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光葉蕨於1963年首次在四川天全縣二郎山團牛坪被發現。目前,數量不足100株,均為野生植株。記者從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經過多年探索,近日科研人員依靠其珠芽成功實現光葉蕨人工繁育。  此前,有機構開展了光葉蕨的孢子繁殖研究,但只進行到配子體階段,未真正成苗。
  • 情竇未開的文昌魚最好吃
    本報訊 (記者 陳進容 實習生侯垠伃)本報獨家披露省水產研究所專家林學欽提出對文昌魚適度捕撈更有利於其生存的觀點後,在學術界和市民中都引起關注。昨日,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方永強教授也提出他的見解。  方永強教授從1979年就開始從事文昌魚研究,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文昌魚研究專家之一。
  • 寧大人工繁育養殖虎斑烏賊技術發布新成果
    近日,由寧波大學蔣霞敏教授牽頭,聯合相關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寧波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均通過項目驗收,相關技術新成果發布會在寧波舉行。
  • 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
    但現在,漁民們幾乎用不上這種手藝了,因為那裡罕有文昌魚的蹤跡,生物學家將文昌魚比作「水下大熊貓」。  現在,觀眾可以在電視熒幕上探究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秘密。由上海科技館與上海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文昌魚》,將於近日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作為「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中的第五部,從2012年4月開機起,這部時長不到半個小時的紀錄片整整花去了導演項先堯一年的拍攝時間。
  • 廈門「活化石」文昌魚上螢屏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廈門文昌魚。(資料圖)廈門網(微博)-廈門日報(微博)訊(記者 劉筠)「中國珍稀物種」系列電視紀錄片第5部——《文昌魚》昨晚十點,通過上海紀實頻道《華夏》欄目播出(今日10:00,15:00重播)。《文昌魚》於2012年4月開拍,歷時1年。由於文昌魚個頭很小,加之近年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所以儘管很有名氣,但真正見過文昌魚的人卻很少。
  • 廈門「活化石」文昌魚上螢屏 揭開水中大熊貓面紗
    廈門文昌魚。(資料圖)  《文昌魚》於2012年4月開拍,歷時1年。由於文昌魚個頭很小,加之近年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所以儘管很有名氣,但真正見過文昌魚的人卻很少。除了青島、廈門兩個產地的沿海漁民有些印象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只聞其大名而不見其面目。為了揭開文昌魚的神秘面紗,上海紀實頻道赴廈門劉五店取景,首次用影像方式全面記錄文昌魚。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中國人工繁育賽加羚羊種群逐年擴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9日 09:4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蘭州8月29日電(記者曹志恆 張澤遠)記者近日從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了解到,中國唯一的人工飼養賽加羚羊種群已經由
  • 我國再次成功繁育出兩隻高山兀鷲 人工繁育技術更為成熟
    李江寧 攝中新網西寧5月17日電 (李江寧)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首次對外公布2020年最新繁育的高山兀鷲。兩隻雛鳥為中國人工繁育的第三隻和第四隻高山兀鷲,目前兩隻雛鳥各項身體指標穩定,身體健康。這是繼2017年和2019年西寧野生動物園人工繁育出國內第一隻和第二隻高山兀鷲後,今年再次成功繁育出的第三隻和第四隻高山兀鷲。
  •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王春豔等美洲紅䴉(Eudocimusruber)隸屬於鳥綱鸛形目䴉科䴉亞科美洲䴉屬,別稱紅䴉、朱紅鷺,主要分布於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至巴西的部分沿海地帶,日常以沙灘、鹹水湖、紅樹林和沼澤中的蟹類
  • 同安風味美食之——文昌魚
    同安劉五店一帶淺海出產的文昌魚,是中外聞名的珍品。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英、美等國的許多學者曾多次遠涉重洋。途經廈門到同安採集文昌魚標本和從事文昌魚研究。廈門也因同安出產文昌魚,在世界出了名。文昌魚的名稱,來源於「文昌帝君」。據縣誌記載「文昌魚,似鰻而細如絲,產西溪近海處,俗謂文昌誕辰方有,故名」。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文昌魚
    文獻上首次記錄的文昌魚是在英國康沃爾郡(Cornwall)近海捕獲到,後寄給當時德國著名動物學家Peter Simon Pallas,由他於1774 年完成鑑定的(Gans,1996)。第一個向世界科學界報導廈門文昌魚的人是1923 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S. F.
  • 瀕危「國鳥」褐馬雞人工繁育成功 將放歸野外
    記者從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了解到,通過2至3年的努力,將有首批人工繁育的褐馬雞放歸野外,緩解瀕危困境。   包括褐馬雞在內,本市已有1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實現人工繁育。其中,大型猛禽草原雕的人工繁育成功在國內還是首次。   讓褐馬雞遠離瀕危   褐馬雞,別名又叫角雞,是中國獨有的珍稀鳥類,屬於世界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