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
王春豔等
美洲紅䴉(Eudocimusruber)隸屬於鳥綱鸛形目䴉科䴉亞科美洲䴉屬,別稱紅䴉、朱紅鷺,主要分布於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至巴西的部分沿海地帶,日常以沙灘、鹹水湖、紅樹林和沼澤中的蟹類、軟體動物、小魚、蛙和昆蟲等為食 。由於棲息地環境良好,目前種群數量穩定,美洲紅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物種 。美洲紅䴉最引人注目的表觀特徵是其羽毛的顏色,在雛鳥期其羽毛顏色呈灰色或白色,幼鳥期呈橙黃色,而在成鳥期除了長喙為灰黑色外,全身上下(包括腿和腳趾)全部呈鮮紅色,被公認為「世界上顏色最紅的鳥類」,具有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 。
近年來,美洲紅䴉被廣泛引種到世界各地進行人工飼養繁育。成功的人工繁育既可減少對美洲紅䴉野生種群的捕獲和幹擾,又達到了保存種源的目的,對美洲紅䴉的可持續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國內外關於美洲紅䴉人工飼養的研究報導極少,無法對養殖者提供適當而成熟的技術指導。本研究對美洲紅䴉的飼養繁育經驗進行了詳盡的總結,為進一步提高人工飼養管理水平,推動美洲紅䴉飼養繁育技術的標準化形成提供借鑑。
1 飼養地自然概況
秦皇島野生動物園位於秦皇島市北戴河區的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內,屬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受中國東部沿海季風環流的影響顯著,海洋性氣候特徵明顯,表現為多風、溼度大、雨量適中、四季分明(春溫、夏涼、秋暖、冬寒)。動物園的年降水量在650~750mm,平均溼度達到 65%;年平均太陽輻射量為 5100~5500MJ/m 2 ,平均日照時間在 2700~2850h之間;全年平均氣溫在8.8~11.3°C之間,盛夏日平均氣溫為 22~25℃。
2 飼養管理
2.1 種群情況及飼養環境
秦皇島野生動物園現有美洲紅䴉25隻,其中成年個體 16 只、亞成體 9 只,雌雄比接近 1:1,目前與61 只古巴火烈鳥混群飼養在園區的火烈鳥館內,兩種鳥類均採取斷翅飼養。
美洲紅䴉的飼養區域由室內和室外兩部分組成,其中飼養場地的室內面積達到450m 2 ,一側為水深 20cm、面積約 100m 2 的緩坡水池,另一側為黃泥土地面,館內溫度始終保持在15~20°C;室外運動場面積在 1 000m 2 左右,其緩坡水池面積比室內的緩坡水池面積更大,達到300m 2 ,水池最深處約40cm。水池周邊鋪滿草坪,以便於鳥類的日常活動。整個室外運動場與遊客觀覽區之間用100cm高的鐵藝圍欄隔離,圍欄外栽植寬50cm、高100cm的綠籬屏障。
2.2 飼料配方與飼餵方法
通過對美洲紅䴉原始生活環境及其採食特點的分析,我們將多種飼料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後進行加工,配製出適宜美洲紅䴉的顆粒飼料配方,並配以鮮食飼料來保證其營養的全面均衡。人工飼養條件下美洲紅䴉的飼料成分組成,見表 1。其中鮮食飼料中如熟牛肉、蘋果等體積較大的食材需切成細丁後放入食盤中進行飼喂,而麵包蟲、活泥鰍和小鯽魚等需單獨飼喂。將顆粒飼料放到另一個食盤中供美洲紅䴉自由採食。
通過對美洲紅䴉日常行為的觀察,發現美洲紅䴉在一天內有兩個活動高峰,因此固定在每日上午9:30 和下午 16:00 兩個時段進行飼喂。單只美洲紅䴉日飼餵總量大約在 225g,其中顆粒飼料的飼餵量在 10g左右,鮮食飼料的飼餵量在 215g左右。
表 1 人工飼養條件下美洲紅䴉的飼料成分組成
2.3 健康狀況評估
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對美洲紅䴉個體的健康狀態評估至關重要,第一時間對弱勢或患病個體的篩查可以使我們儘早地對其進行保護和援助,通過臨床症狀採取相對應的救助措施,使其儘快恢復健康。通過日常的經驗總結,可以從以下 3 方面對美洲紅䴉個體的身體狀況進行綜合判定:一是生病的個體精神萎靡,生長停滯,體形消瘦,肛門常沾有糞便,時常伴隨腹瀉等症狀,外觀特徵一般表現為羽毛鬆散雜亂,縮頸,喜臥,休息時頭頸迴轉,將喙插於背部兩翅中間;二是生病的個體食慾消退,體力不支,在採食過程中容易被積極進食的強壯個體擠跑,無法搶到好位置,造成營養供應不足,致使身體狀況發生進一步惡化;三是個體的健康程度與羽毛的顏色及光澤息息相關,強健個體的羽毛顏色鮮紅而富有光澤,而較弱個體的羽毛顏色較淡,呈現淺粉色,缺乏光澤。羽毛顏色較淡的個體與羽毛顏色較深的個體相比身體狀況較差,體質也相對更弱。
3 繁殖和育幼
3.1 繁殖季節
在自然環境下,美洲紅䴉在9月中旬開始築巢,產卵期從 11 月上旬持續到 12 月下旬,交配後 5~6d產下第 1 枚卵 。而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秦皇島野生動物園內美洲紅䴉的繁殖時間發生明顯變化,相較於自然環境而言,其繁育周期提前,起始於每年的 3~4 月。2018 年,園內的美洲紅䴉繁殖期從 4 月下旬開始,產下首枚卵的時間為 5 月 4 日;2019 年,美洲紅䴉的繁殖期從 3 月下旬開始,產下首枚卵的時間為 4 月 7 日;而到 2020 年,美洲紅䴉的繁殖期從 3 月上旬開始,產下首枚卵的時間為 3 月 14 日。
3.2 繁殖行為
3.2.1 交配 美洲紅䴉一般在 4 歲齡時達到性成熟,待到繁殖期時,性成熟的雌雄個體自由配對,一旦配對成功,二者會在多年內一直維持配偶關係不變。由於秦皇島野生動物園採用斷翅散養的方式進行飼養,所以美洲紅䴉的發情交配只能在地面上進行。發情時,雌、雄䴉先分別用喙輕觸對方,然後再用頭部互相輕輕碰觸,以此示愛。交配時雄䴉跳到雌䴉的背上,用長而彎曲的喙叼住雌䴉的頭部,尾部下壓洩殖腔對接完成交尾,交尾時間在 4s左右。
3.2.2 築巢 每年的 3 月初,工作人員需在美洲紅䴉的飼養室內和室外運動場堆放一些細的枯樹枝、較粗的乾草秸稈以及足夠數量的羊草,用來作為美洲紅䴉築巢的原材料。多數美洲紅䴉會直接在放置好的羊草堆上做出一個面積較大的淺盤狀窩洞作為巢穴。而在產卵、孵化期間,美洲紅䴉也會不時地銜取新枝對巢穴進行修補加固。
3.2.3 產卵與孵化 秦皇島野生動物園飼養的美洲紅䴉每窩產卵數在 1~3 枚之間,沒有出現其他動物園報導的窩卵 4 枚以上的情況 。美洲紅䴉的卵單顆重在 30~40g,卵的表面布滿褐色斑點。秦皇島野生動物園的美洲紅䴉基本每隔 2d產卵 1 枚,自產下第 1 枚卵後就開始進行孵化。雌雄䴉輪流坐巢,二者每日的孵卵時間相差不大,一隻美洲紅䴉孵化時,另一隻一般會去採食或銜取巢柴加固巢穴,或者直接陪臥在伴侶身邊,表現親暱。
整個孵化期在 22d左右,在此期間,隨著孵化時間的延長,雌雄雙親換孵次數呈遞減狀態,到後期每日最多進行2次換孵,並且與前期相比,後期晾卵的次數和時間也相對縮短。
3.3 親鳥育幼
美洲紅䴉的幼雛同其他䴉類鳥一樣,屬於晚成鳥,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 。剛出殼的雛鳥皮膚呈紅色,身上覆蓋著黑色絨羽,體重在 25~30g。飼餵時,親鳥採食回來,雛鳥會喳喳鳴叫,上下晃動長喙向親鳥討要食物,雛鳥將喙伸到親鳥的喉嚨裡,取食親鳥從胃內返出來的半消化的食糜。隨著日齡的增長,雛鳥的體重不斷增加,1~6 日齡的雛鳥體重日增量較少,均在 10g以內;而在 7 日齡之後,雛鳥的體重日增量顯著,在 10~30g之間。由於秦皇島野生動物園飼養的美洲紅䴉是斷翅散養,營地巢,一般 15日齡左右的雛鳥可隨親鳥離巢,所以我們只對15日齡以內的雛鳥進行了體重稱量,其體重增長情況見圖 1。由於親鳥消化道內的食糜營養豐富且易消化,所以雛鳥生長速度很快,基本上 35~40 日齡時雛鳥就已接近成年雌性個體的大小。
圖 1 美洲紅䴉雛鳥日增重趨勢圖
雛鳥一般在出生 5~7d後睜眼;15d後即可離開巢穴;30d左右羽毛逐漸豐滿,此時幼鳥表現活潑,開始學習飛翔等技能;60d後可以自己獨立採食,但仍存在跟隨親鳥乞食的行為;75d後基本可實現完全獨立。
4 討論
4.1 飼餵的注意事項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園方結合美洲紅䴉的野生習性,配製出營養均衡的全價顆粒飼料,不僅減少了美洲紅䴉的挑食機會,而且提高了其對飼料的消化效率,在此基礎上搭配了豐富的水果、蔬菜、泥鰍、蝦皮和麵包蟲等作為輔食,通過科學飼養,實現美洲紅䴉的營養輸入均衡,保證其健康成長發育。
研究表明,美洲紅䴉個體的羽毛色差是配對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羽色深的個體獲得交配權的概率更高,而羽色淺的個體配對成功率較低,因此,保持成年個體羽色亮麗鮮紅是促進美洲紅䴉繁殖的關鍵。對於羽色淺的個體,應當在日常飼料的配比上加以調整,通過增添胡蘿蔔、西紅柿、蝦皮或鮮蝦等的數量,或者適當添加麗紅素等色素,達到改善美洲紅䴉羽色的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色素的添加一定要在美洲紅䴉的繁殖期到來之前停止,否則會嚴重影響卵的受精率。
而處於繁殖前期的美洲紅䴉成體,V E 的攝入量必須保證充足。V E 又稱作生育酚,可以促進動物體內性激素的分泌,與生殖功能息息相關。美洲紅䴉維持正常生長和繁殖所需V E 的最低含量為每 100g飼料中含 1mg 。當體內缺乏V E 時,雄性美洲紅䴉睪丸會變性萎縮,精子的活力、數量和質量明顯下降;雌性美洲紅䴉缺乏V E 時,體內的雌激素釋放量會大大減少,導致卵巢機能下降,甚至無法生育。因此在美洲紅䴉繁殖前期的飼料中,必須添加更多如魚、牛肉、果蔬、豆類和穀類胚芽等富含V E 的食物,以保證美洲紅䴉個體處於最佳的生殖狀態,提高繁殖效率。在繁殖中期,美洲紅䴉開始產卵和孵化,此時應當注重提高飼料中的鈣磷比(3.5~4.5:1),通過在飼料中補充磷酸氫鈣或磷酸二氫鈣等補鈣製劑,或者將牡蠣殼、魚骨等磨成粉狀,與配方飼料混合飼餵 。在繁殖後期,參與哺育的親鳥體內的營養幾乎消耗殆盡,出現羽毛雜亂變白、體質下降等症狀,此時必須增加營養補給,使親鳥儘快恢復強壯。
4.2 場地管理的注意事項
對於美洲紅䴉人工飼養的場地,應當儘可能地模擬其在野外的生活環境。巢穴要保持一定的間距,場地要足夠寬敞,以便於美洲紅䴉可以有足夠的空間進行自由活動。同時,飼養場地要配有草坪、水池等基本設施,供美洲紅䴉採食和玩耍所用。務必儘可能地保持環境安靜。我們曾在室內和室外運動場中都放置了巢柴,但在繁殖期間沒有發生一例美洲紅䴉在室外築巢的案例,這是由於室外運動場與遊客觀覽區相連,人聲嘈雜並且時常有過往車輛發出噪音,導致美洲紅䴉受到驚嚇而無法正常繁殖,因此安靜的環境條件是美洲紅䴉繁育成功的關鍵。
場地的衛生應當嚴格要求,每周對全館進行1 次全面消毒,防止傳染疾病的傳播。冬季應每日徹底衝刷室內地面,每周更換水池的蓄水1次;而在夏季,則需每日對室內和室外的地面和水池進行徹底清洗,為美洲紅䴉提供一個舒適潔淨的生活環境 。
4.3 繁育的注意事項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在美洲紅䴉繁殖期前放置巢柴(包括羊草、小樹枝等)是必不可少的人為輔助措施。即使是在半散養狀態下,巢柴的來源也是非常匱乏的,所以必須及時在美洲紅䴉經常活動的區域放置數量充足的巢柴,作為美洲紅䴉自己搭建巢穴所用的材料。
根據秦皇島野生動物園的飼養經驗,一般在春季 3~4 月發生棄巢或雛鳥出殼後短時間內死亡的親鳥,會在 6~7 月再次築巢產卵。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們對美洲紅䴉群體的精神狀態、行為舉動進行密切地關注,儘早發現可能再次繁殖的個體,從而在繁殖前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繁育期間,要做好產卵的雙親信息、日期、編號、位置、雛鳥破殼期等基本信息的記錄。目前秦皇島野生動物園內的育幼方式依舊採用親鳥孵育,但當遭遇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時,必須及時採取人工撿卵措施,送至孵化場進行人工孵化;而對於弱雛、棄雛也應及時送往繁育部進行人工育雛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由親鳥孵化的雛鳥出殼時的羽毛要比人工孵化的雛鳥羽毛豐滿許多,造成該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鳥體與人工環境下孵化溫度和溼度的差異,具體原因仍需進一步探究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