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獲得突破

2021-02-12 陝西省林業局

記者從11月14日召開的「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及生物學研究」二期驗收評審會上了解到,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在漢中市獲得突破。

秦嶺石蝴蝶,由我國著名植物學家王文採先生於1981年定名。苦苣苔科石蝴蝶屬植物,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是國家2010年公布的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野外資源數量稀少,分布範圍狹窄。

漢中是秦嶺石蝴蝶全國唯一野外分布地。近年來,陝西林業主管部門在強化秦嶺石蝴蝶就地保護的同時,紮實開展了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工作,圍繞秦嶺石蝴蝶的野外生境調查、室內快速人工繁殖、野外馴化、越冬管理、病蟲害觀察和瀕危原因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從2017年開始,漢中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聯合陝西理工大學、略陽縣苗圃開展了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工作。截至目前,課題組已成功突破和掌握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申報國家專利一項,全人工控制下形成秦嶺石蝴蝶種子也已萌發,並形成規模在10000株以上的秦嶺石蝴蝶人工培植種群。

據悉,下一步,漢中將依託現有秦嶺石蝴蝶人工培植種群的資源優勢,在秦嶺區域內積極開展不同海拔高度人工培植苗再引入試驗,力爭儘快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野外回歸技術,讓秦嶺石蝴蝶這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天漢大地上怒放。

文:李耘 姬娜

相關焦點

  • 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導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
  •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開展技術+保護人工繁育新進展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導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
  •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石斑魚屬於鱸形目、鱸亞目、科、石斑魚亞科,肉白而鮮嫩,營養豐富,價格昂貴,屬名貴高檔食用魚類,是我國南方魚類養殖最具發展前景的經濟品種。近幾年,隨著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逐步突破,更多生長快、抗病力強的雜交新品種的推出使得石斑魚養殖業得到飛速發展;而杉虎斑(棕點石斑魚♀×杉斑石斑魚♂)作為近幾年海南石斑魚養殖業的雜交新貴受到越來越多養殖者的喜愛,本文就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 秦嶺大熊貓 國寶中的「美人」
    在秦嶺大熊貓繁育研究中心,棕色國寶「七仔」正健康成長。在秦嶺特有的棕色大熊貓身上,隱藏著許多科學之謎。解開棕色大熊貓之謎,成為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肩負的一項重要使命。秦嶺大熊貓人工繁育年代久遠,1975年,在西安漢文帝母后薄姬南陵中,出土了大熊貓完整頭骨。學者認為,2000年前,大熊貓已成為西漢上林苑皇家豢養的珍禽異獸之一。
  • 重大突破!狼鰻人工繁育技術在煙臺通過專家組驗收
    專家組現場驗收專家組現場驗收專家組現場驗收專家組聽取項目匯報煙臺時刻8月8日訊(融媒體記者 劉妙)8日上午,「狼鰻人工繁育技術
  • "匠心自然—中國原生苦苣苔展"之石蝴蝶
    ▼左手邊的是我們人工雜交培育的石蝴蝶雜交種,嗯~這個雜交種仿佛長得稍微大了一些哦,是的!在雜交育種中,往往會出現雜交後代的表型優於父母本的情況,這叫「雜種優勢」……是不是有點枯燥了。由於石蝴蝶屬植物生長的原生境是石灰巖壁上或林下石縫中,那麼栽培石蝴蝶的最佳方法就是模擬她的原生境,於是我們製作了石蝴蝶山水盆景
  • 我國再次成功繁育出兩隻高山兀鷲 人工繁育技術更為成熟
    李江寧 攝中新網西寧5月17日電 (李江寧)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首次對外公布2020年最新繁育的高山兀鷲。兩隻雛鳥為中國人工繁育的第三隻和第四隻高山兀鷲,目前兩隻雛鳥各項身體指標穩定,身體健康。這是繼2017年和2019年西寧野生動物園人工繁育出國內第一隻和第二隻高山兀鷲後,今年再次成功繁育出的第三隻和第四隻高山兀鷲。
  • 仙居:人工繁育淡水石斑魚獲得成功
    仙居:人工繁育淡水石斑魚獲得成功 台州新聞 責任編輯:- 台州在線 台州網絡電視臺
  • 綠鰭馬面魨苗種繁育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6日,記者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珍稀海洋生物繁育與保護研究團隊,自2006年開始進行綠鰭馬面魨人工繁育試驗研究,在野生親魚馴化、生殖調控、受精卵收集和孵化、苗種培育和餌料轉換等方面逐步攻克難關,近期成功突破了綠鰭馬面魨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現已形成工廠化車間養殖
  • 新華視點|秦嶺深處的「國寶」衛士
    秦嶺大熊貓因為其臉部更圓、顏值更高,樣貌憨態可掬,被譽為「國寶中的美人」。上世紀80年代,秦嶺地區的野外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09隻。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這一數字已增加至345隻。據了解,秦嶺大熊貓的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其棲息地面積也明顯擴大,由上世紀80年代的1037平方公裡擴大到3600平方公裡。在這些成績的背後,是許許多多基層動物保護人員的艱辛與汗水。薛彥星,是陝西省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秦嶺保護站站長,今年49歲。2005年,當地開始建設秦嶺大熊貓走廊帶,通過栽種竹林、恢復植被,使不同種群的大熊貓「走訪交流」。
  • 美豔珊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
    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該基地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等科研項目。據介紹,這是國內首次完成A屬(Acropora)造礁珊瑚在與外界隔離的人工循環水環境下,經過2年多的無性繁殖,從珊瑚小斷枝上,培育成長為直徑20CM的母體,再到人工可控環境下排精排卵,進行有性繁殖的全過程。有性繁殖還可以通過雜交,定向選育出耐高溫、抗逆性強、抵抗寄生蟲、生長迅速、顏色豔麗的新品種,是非常有前景的產學研方向。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寧大人工繁育養殖虎斑烏賊技術發布新成果
    近日,由寧波大學蔣霞敏教授牽頭,聯合相關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寧波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均通過項目驗收,相關技術新成果發布會在寧波舉行。
  • 蝴蝶泉邊彩蝶飛舞景觀重現
    如今,茨蓬已除,泉邊樹幹葉枯,加之周圍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田野大量使用農藥,蝴蝶被誤傷不少,那連須鉤足懸於泉面的奇觀久已不見。  蝴蝶泉邊彩蝶飛舞何日能重現?  2017年,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傳來喜訊,陳曉鳴研究員率領的研究團隊,經過16年的努力,不僅培養了蝴蝶的學習能力,同時開展了蝴蝶人工養殖與彩蝶飛舞景觀構建的創新技術研究,讓蝴蝶泉邊「蝴蝶會」的景觀得以重現。
  •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王春豔等美洲紅䴉(Eudocimusruber)隸屬於鳥綱鸛形目䴉科䴉亞科美洲䴉屬,別稱紅䴉、朱紅鷺,主要分布於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至巴西的部分沿海地帶,日常以沙灘、鹹水湖、紅樹林和沼澤中的蟹類
  • 陝西將建設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 助力秦嶺大熊貓IP打造
    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西安1月12日電 (記者 阿琳娜)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與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12日共同籤署了《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建設合作意向》。該合作意向的籤署,標誌著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建設邁入新階段。
  • 秦嶺五月蝴蝶飛 400餘種蝴蝶你認識哪些?
    寬尾鳳蝶秦嶺,不僅是我國南北地域和氣候的分水嶺,更是生物的基因庫。據不完全統計,秦嶺的蝴蝶至少有400種。秦嶺的緯度在北緯32-34度間,四季分明,秦嶺蝴蝶的季節性也十分明顯。
  • 陝西:近5年來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新華社西安12月2日電(記者劉彤)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了解到,過去5年,陝西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陝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說,陝西生物多樣性豐富,其中陸生脊椎野生動物達791種、種子植物達4400餘種。
  • 人工繁育幼海馬亮相青島「中國藍谷」
    3月3日,青島超然海洋科技公司人工繁育的幼海馬在水中暢遊。2015年9月,位於山東青島即墨市中國藍谷核心區的青島超然海洋科技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突破海馬養殖中的疾病難題,成功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目前,青島超然已建立研發中心,進行中國大海馬與美國線紋海馬的雜交實驗,以提升人工繁育品質,實現產業化養殖。海馬是一種由雄性繁育後代的水生動物,人工繁育難度大。
  • 寧波首次在世界上實現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
    ,單體最大的歷史紀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2003年起以寧波大學王春琳教授、蔣霞敏教授帶領的團隊開展了曼氏無針烏賊全人工繁育與塘養技術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11年起,蔣霞敏教授帶領的團隊開始了「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經過不懈地努力,突破了規模化育苗技術。2014~2019年累計育出胴長2釐米以上的虎斑烏賊苗種120餘萬隻。「主要解決了鹽度、水溫對雄虎斑烏賊的影響。」蔣霞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