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五朵金花》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幽靜、明媚的蝴蝶泉,以及「蝴蝶會」的奇異景觀。
然而,近10多年來,蝴蝶泉邊雖有蝴蝶聚集,但數量很少。當地傳言:蝴蝶泉邊原有一蓬枝葉茂密、開白花、發清香的茨蓬,蝴蝶沿著下垂的花枝翩翩起舞,連成長串。如今,茨蓬已除,泉邊樹幹葉枯,加之周圍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田野大量使用農藥,蝴蝶被誤傷不少,那連須鉤足懸於泉面的奇觀久已不見。
蝴蝶泉邊彩蝶飛舞何日能重現?
2017年,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傳來喜訊,陳曉鳴研究員率領的研究團隊,經過16年的努力,不僅培養了蝴蝶的學習能力,同時開展了蝴蝶人工養殖與彩蝶飛舞景觀構建的創新技術研究,讓蝴蝶泉邊「蝴蝶會」的景觀得以重現。
16年來,陳曉鳴研究團隊研發了寄主植物栽培及蝴蝶養殖設施、密度控制、寄主交替放養、病蟲害控制等技術體系,制定了蝴蝶規模養殖技術流程,養殖產量每年每畝可達3萬-4萬隻,規模化養殖種類達29種,均顯著高於國際規模化養殖的平均水平。
團隊骨幹石雷研究員介紹說,他們首創了開放式彩蝶飛舞景觀構建關鍵技術,突破了室外難以形成彩蝶飛舞景觀的技術瓶頸,首次在室外人工營造出彩蝶飛舞景觀。
「昆蟲是有學習能力的。我們採用嗜好性誘導學習訓練方法,創建了誘導蝴蝶學習訓練技術。」石雷解釋說,將氣味獨特、揮發性強的標誌物加入到蝴蝶食物配方中,通過對剛羽化的蝴蝶成蟲進行訓練,讓蝴蝶對標誌物形成深刻記憶,只要一嗅到標誌物的氣味,就條件反射般地前去取食。目前,國內外暫無同類技術。
通過長期研究,專家們揭示了蝴蝶的視覺行為特徵和飛翔規律,發現了蝴蝶顏色識別特徵與活動規律,從而構建了視覺誘集技術。他們首次發現蝴蝶覓食有3種類型:嗅覺為主,視覺為輔;視覺為主,嗅覺為輔;只有嗅覺,無視覺。多數蝴蝶視覺發達,在反射光譜350納米-650納米波長範圍內,對紅、橙、黃色有強烈趨性,同時,它們還能辨別紫外光差異。
根據蝴蝶的視覺行為特徵、嗅覺趨性和生態棲境需求,專家們配置、構建蝴蝶喜歡的景觀,集蝴蝶視覺、嗅覺和學習訓練技術於一體,在室外選擇一定面積的綠化地,以常綠喬灌木、花草和水源構成自然景觀。或採用不同顏色搭配仿生花藤、仿生花柱與室外自然景觀合理配置,在景觀中緩慢釋放引誘劑,放飛誘導訓練好的蝴蝶,營造出蝴蝶在景觀中訪花、嬉戲、紛飛、棲息的美麗景觀。採用這種方法可排除自然界其他揮發物對蝴蝶野外誘集的影響,使室外誘集率達到50%-60%(一般野外誘集率小於5%)。解決了野外不能形成彩蝶飛舞景觀的難題,可以讓彩蝶飛舞的景觀重現在大理蝴蝶泉公園,或呈現在其他所需位置。(下轉2版)
(上接1版)
石雷介紹,針對我國多數蝴蝶生物學特徵不清,尤其是寄主植物不明和難以發現等問題,他們開展了16年的調查研究,新發現蝴蝶寄主植物42種,排除了文獻中錯誤記載的蝴蝶寄主植物57種,收集和保存了107種蝴蝶寄主植物資源,掌握了主要寄主植物的生物學特徵。篩選出了樹頭菜、昆明馬兜鈴、耳葉馬兜鈴、三開瓢、板藍、臭辣吳萸等適於蝴蝶規模化人工繁育的優良寄主植物24種。發現新種1個,中國和雲南蝴蝶新記錄種22個,研究掌握了29種蝴蝶生活史、個體發育、幼蟲取食特徵、化蛹和羽化習性、成蟲習性、交配、繁殖等特徵,其中21種蝴蝶生物學特徵為國內首次報導。同時,通過對主要觀賞蝴蝶的食性進行研究,將其劃分為單食性、寡食性和雜食性。
當談及蝴蝶養殖和放飛是否環保安全時,石雷信心滿滿地道出了「一二三」。他說,一是蝴蝶幼蟲取食植物,幼蟲遷移能力有限,規模養殖中採用網室或套袋養殖幼蟲,難以發生大規模逃逸。二是雖然蝴蝶飛翔能力強,吸食花蜜,但它是傳粉昆蟲,對植物有益。三是不同種類蝴蝶需要不同生態環境,放飛蝴蝶很難找到規模寄主植物和適宜環境,難以在野外生存,限制了蝴蝶成災的可能。規模養殖技術為蝴蝶觀光產業提供了科技支持,可以極大地減少人們野外捕捉蝴蝶行為,從而能有效保護蝴蝶資源,尤其是保護珍稀蝴蝶資源。通過規模養殖,還可為脫貧致富、精準扶貧開闢新的途徑。
觀賞蝴蝶為新興的昆蟲產業。據專家估計,全球蝴蝶相關產業年產值達50億美元,我國蝴蝶年產值達20億元以上。由此,陳曉鳴等專家開展的觀賞蝴蝶規模化人工養殖,及彩蝶飛舞景觀構建關鍵技術研究對推動國內蝴蝶相關產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目前,該研究已申請專利20項,獲得授權專利14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制定規模養殖企業標準2項。成果已在雲南、北京、四川、江蘇、山東、深圳等地示範和推廣,舉辦了30期培訓班,培養農村骨幹600餘人,解決就業1000多人,為全國23個蝴蝶園提供了活體蝴蝶。據統計,累計有5000多萬人次參觀蝴蝶園,近3年創造產值達15.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