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我市進行增殖放流活動 13萬文昌魚回歸大海2009-12-12 11: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廈門日報 瀏覽量: 3946 次 我要評論
昨日放流文昌魚苗現場。本報記者 姚凡 攝
   (記者 王元暉)一艘載著13萬8400餘尾文昌魚的輪船,昨天上午9點30分從公務碼頭出發,向黃厝海域挺進——在那裡,人們將把這群珍稀海洋生物送回故鄉。當天舉行的增殖放流活動,是我市歷史上第三次送文昌魚回歸大海。
   文昌魚回歸黃厝海域
    經過大約一個小時的海上跋涉,輪船終於到達預定海域。海洋專家介紹,放流地黃厝海域不僅擁有文昌魚棲息的天然條件,同時也是這種海洋生物最早的故鄉。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盧小寧說,這些魚現在基本上只有一釐米長,長成後,體長最多可達到7釐米。據介紹,今年我市通過親體共繁育了18萬尾左右文昌魚苗。
  非法採砂破壞魚資源
    作為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廈門文昌魚被認為是脊椎動物的祖先,享有「5億年前的活化石」的美稱。據介紹,在上世紀70年代,它們還曾是餐桌上的美味,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對文昌魚產生致命打擊的是近年來頻繁出現的非法採砂活動。市海洋珍稀物種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陳炳煜告訴記者,目前我市文昌魚活躍的區域主要在黃厝海域和小嶝海域,而由於海底地質發生變化,原先文昌魚眾多的「南線至18線」海域,這兩年已經沒有發現文昌魚了。
    據了解,當前,我市正在對廈門海域的文昌魚種群進行一次大規模調查。雖然文昌魚放流的存活率一般只有10%左右,但對海洋物種資源恢復的意義卻十分重大。
    兩招保護文昌魚
    一個是人工繁育,一個是增殖放流。據介紹,這是為了繼續保護和發展文昌魚資源,我市有關部門手心裡的兩張好牌。據介紹,我市一年能繁育文昌魚近30萬尾,「這種技術在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是超前的。」從2005年我市在世界上率先嘗試放流文昌魚開始,已經有數以萬計的文昌魚存活下來,並進行繁衍。明年廈門海域將全面禁止採砂,這為文昌魚棲息地的保護提供了又一個有力保障。海洋專家昨天樂觀地表示,幾年之後,文昌魚再度成為廈門海域的一道常見風景,已經不是夢想。
資訊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