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農業局開展瀕危魚种放流活動 瓦氏雅羅魚回歸故鄉河

2020-11-27 北晚新視覺網

10月16日一早,北京市農業局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在延慶玉渡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古城河畔開展瀕危魚种放流活動,共放流北京市二級保護魚類瓦氏雅羅魚3萬餘尾,這是我市首次在永定河水系的源頭開展該瀕危物種的恢復工作,通過在水系源頭放流,加快水域生態功能不斷修復。

秋日的古城河畔,水面開闊、生機盎然,來自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北京市農業局、北京市環保局、延慶區農業局等負責人和社會各界人士近百人,將3萬餘尾瓦氏雅羅魚撒向河流,剛剛投入古城河懷抱的魚苗像是回到了自己溫馨的家,興奮地四散遊開。

市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高級工程師陳春山介紹,瓦氏雅羅魚是我國北方知名的土著魚類,亦稱東北雅羅魚、華子魚、滑魚、白魚,分布於黑龍江、遼河、黃河、海河等水系,喜居在清冷水域的中上層。北京地區曾分布在永定河上遊及官廳水庫中,但受人為和自然變遷等因素的影響,其自然分布區域及種群數量日趨減少,近年來野外種群數量急劇下降,中科院動物所在2002-2010年間對北京及其鄰近地區野生魚類資源調查中未採集到瓦氏雅羅魚活體,因此2012年公布的《北京市地方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中將瓦氏雅羅魚列入亟需保護魚類品種之一。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地區生態保護的風向標,水生物種的恢復對自然平衡和水域環境有著積極的作用。為加快河湖水域生態修復,恢復魚類物種多樣性,市農業局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近年來積極開展瓦氏雅羅魚的引進、馴養和繁育研究,本次放流的瓦氏雅羅魚苗全部是救護中心今年春天在本地自行繁育孵化、精心馴養的優質魚苗。由於瓦氏雅羅魚對水質環境要求較高,通過放流恢復此種魚類,就是為水域環境裝上了生物報警器,利用生態魚類幫監測水質、保障水環境安全。

陳春山告訴記者,自2012年本市陸續開展增殖放流、加快水域生態修復工作以來,救護中心陸續在本市永定河、拒馬河、潮白河、懷沙-懷九河等水域開展瓦氏雅羅魚、多鱗白甲魚、細鱗魚、中華多刺魚等瀕危珍稀魚類恢復工作,放流超過60萬尾,據統計珍稀野生魚類種類及種群數量穩定增加,自然水域生態修復效果已初步顯現。2016年開始分別在永定河水系的媯河下遊、中遊開展過兩次瓦氏雅羅魚放流活動,本次是首次在該水系北京地區的上遊開展放流活動。

接下來,北京市農業局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將在放流水域進行持續跟蹤調查,對比評估放流效果,不斷調整水域生態修複方案,確保自然水域中的瓦氏雅羅魚等土著魚類種群數量逐漸得到恢復性增長,增加水生物種多樣性,有效修復水域生態功能。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孫雲柯 通訊員 鄒強軍

編輯:TF0328

相關焦點

  • 我縣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 共投放95萬尾魚苗
    為改善我縣水域生態環境,豐富水域資源種群數量,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11月30日,縣畜牧服務中心、縣農業局、縣水務局等多部門聯合在貓營河、水塘河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共投放95萬尾魚苗。縣畜牧服務中心水產站站長 楊遠勝我們此次放流活動主要放在貓營河和水塘河,放流的品種有鯉魚,草魚和花白鰱。投放的數量總計是95萬尾,通過放流活動主要起到什麼作用呢?一是增加我們水域資源的種群數量,提高我們廣大老百姓對保護水域資源和環境的意識。
  • 新疆河流湖泊珍稀魚類恢復生機|裸腹鱘|塔裡木河流域|增殖放流|...
    裸腹鱘、新疆裸重唇魚、北極茴魚、斑重唇魚……入夏以來新一輪珍稀土著魚類的增殖放流又在全疆各地展開近年來這些曾經瀕危的新疆本土魚種通過人工繁育魚苗後放流有效恢復了種群數量新疆的河流湖泊有魚近百種>土著魚類就有50多個品種東方歐鯿、歐鯰、裸腹鱘、白斑狗魚、哲羅鮭、扁吻魚、塔裡木裂腹魚等都是國內罕見塔裡木河、伊犁河等主要河流水庫樞紐項目中都建有魚類增殖站每年形式多樣的放流活動讓土著魚資源不斷豐富河流湖泊的生態環境也明顯改善扁吻魚在博斯騰湖和克孜爾水庫安家
  • 新疆今年人工增殖放流2256萬尾魚苗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江斌偉)今年,全疆各地相繼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84次,共計投放2256萬餘尾魚苗,對改善新疆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根據日前發布的《自治區農業農村廳2020年漁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項目實施方案》,今年在全疆範圍內人工增殖放流魚苗2256.9萬尾,其中,經濟物種2125.5萬尾,瀕危物種131.4萬尾。該項目涉及全疆12個地(州)市及自治區水產發展中心、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等單位。
  • 新疆增殖放流大頭魚魚苗6萬尾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新疆大頭魚再添新丁,9月26日,自治區在拜城縣克孜爾水庫開展增殖放流活動,6萬尾通過人工繁育的新疆大頭魚魚苗被集中放流。1988年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瀕危野生動物,是新疆唯一一種國家一級保護魚類,與陸上大熊貓同屬一個級別,有「水中大熊貓」「魚類活化石」之稱。在當天的增殖放流活動中,科研人員對放流的新疆扁吻魚進行了標誌和標識,拜城縣公證處對放流情況進行了現場公證。
  • 零陵區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
    今日永州訊(通訊員 陳小平)6月6日上午,零陵區在瀟水河香零山浮橋段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副區長、瀟水河區級河長彭定國,區河長辦、農業農村局、水利局、瀟水溼地公園管理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民間河長行動中心、環保志願者及部分漁民代表等70餘人參與增殖放流活動。
  • 廈門:我市進行增殖放流活動 13萬文昌魚回歸大海
    廈門:我市進行增殖放流活動 13萬文昌魚回歸大海2009-12-12 11: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廈門日報        瀏覽量: 3946 次 我要評論 本報記者&nbsp姚凡&nbsp攝&nbsp&nbsp&nbsp(記者&nbsp王元暉)一艘載著13萬8400餘尾文昌魚的輪船,昨天上午9點30分從公務碼頭出發,向黃厝海域挺進——在那裡,人們將把這群珍稀海洋生物送回故鄉。當天舉行的增殖放流活動,是我市歷史上第三次送文昌魚回歸大海。
  • 黑龍江添新生命 放流10萬尾施氏鱘幼魚800萬尾鰱魚幼魚
    ZAKER 哈爾濱記者 王辛娜近日,黑龍江裡添了成群的幼魚——以 「 保護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促進漁業生態文明建設 」 為主題的 2020年中俄邊境水域鱘科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在同江市舉行,10 萬尾施氏鱘幼魚、800 萬尾鰱魚幼魚放流至中俄邊境水域黑龍江。
  • 農業農村部與三峽集團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
    農業農村部與三峽集團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2020-12-01 10:2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 11月28日,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刻不容緩、迫在眉睫。農業農村部會同沿江各省市全力以赴打響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發布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計劃,持續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每年在長江流域放流各種魚類超過50億尾,有效促進了長江水域生態功能修復。明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施歷史性的「十年禁漁」。
  • 闊別30年 細鱗魚重回北京市潮白河
    闊別30年 細鱗魚重回北京市潮白河2014-07-16 07: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北京日報        瀏覽量: 2125 次 我要評論   30年了,潮白河上終於又見到了成群結隊的細鱗魚。7月14日,在延慶和密雲4處投放點,10萬尾細鱗魚苗閃著耀眼鱗光,躍入潮白河面。
  • 達氏鰉9萬個孩子,回家了
    29日,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在黑龍江遜克江段舉辦了2020年黑龍江幹流鱘鰉魚增殖放流活動。活動中9萬尾達氏鰉幼魚放歸黑龍江。這些達氏鰉幼魚是一條長2.9米長、體重約300斤、已生長30年左右的達氏鰉的後代。這條達氏鰉在一個月前因受傷被漁民誤捕,經遜克瀕危魚類救護基地救助後,對其進行人工催產輔助產卵培育了9萬尾魚苗。
  • 今日7萬尾「達氏鰉魚寶寶」回歸黑龍江啦!
    今日7萬尾「達氏鰉魚寶寶」回歸黑龍江啦!8月18日上午10時,由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主辦,中共黑河市愛輝區委員會、黑河市愛輝區人民政府承辦的以「鰉魚寶寶回家 助力旅發大會」為主題的2020年黑龍江幹流黑河市愛輝區段達氏鰉增殖放流活動在秀美的黑龍江畔舉行。
  • 蔡賢忠到南河流域開展巡河活動
    11月9日,縣委書記、第一總河長蔡賢忠帶領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人,到南河流域開展巡河工作,強調要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河長制有關工作要求,堅決履行好保水護水職責,確保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 新疆又人工增殖放流4.2萬尾扁吻魚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江斌偉報導)近日,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在拜城縣境內的克孜爾水庫人工增殖放流4.2萬尾扁吻魚,以恢復扁吻魚野外種群數量,保護克孜爾水庫水生生物資源。  11月30日,參與此次人工增殖放流的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牛建功介紹,此次放流的扁吻魚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標記,便於識別,可以確保增殖放流取得成效。
  •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常態化,年年有魚不是夢
    每年全省各地都會選擇合適的時機把合適的魚种放流水域,越來越多的民眾也加入到這一公益事業的隊伍中。「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對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維持合理的捕撈量與漁業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保護了一些珍稀瀕危水生物種。」蔡鋒說,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部門對於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域生態環境修復等問題越來越關注。
  • 雄安新區開展2020年魚類增殖放流活動
    中國雄安官網11月19日電(通訊員曹坤)近日,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組織在白洋澱前後塘、泛漁澱、府河河道、大口子碼頭等水域開展魚類增殖放流活動。活動向白洋澱核心區域投放鰱鱅、草魚、蝦蟹等水生生物苗種超過6500萬單位,將對白洋澱水生生物資源修復及水質改善起到積極作用。
  • 2020年新疆增殖放流瀕危保護魚類近150萬尾
    2020年新疆增殖放流扁吻魚等瀕危保護魚類近150萬尾,不僅養護了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資源,還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記者了解到,新疆增殖放流的瀕危保護魚類品種,涉及扁吻魚、北極茴魚、塔裡木裂腹魚3種國家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新疆裸重唇魚、斑重唇魚、寬口裂腹魚等7種自治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其中扁吻魚增殖放流近15萬尾。
  • 循著故鄉的瓦歸來 ——讀《九片之瓦》有感
    瓦是上好的黏性土,經過加工和火燒,瓦在烈火中得以永生,在烈火煅燒中,一顆泥土之心變得鋼硬,瓦被搬上屋頂,為人擋風遮雨。父親就是那一片瓦,遮擋住家的風風雨雨。我不忍心喚醒流淌在他血液中的酒精,聽片刻父親的鼾聲是幸福的。我也想成為那片瓦,取代父親高高在上的地位,守護家裡的一方安寧。   從泥土到瓦片的嬗變,需要水與火的交融與考驗。
  • 長江江豚瀕危程度比大熊貓更嚴重
    分布於西部的四川、陝西以及東北部的黑龍江等省區,體形修長,最大者體長可達2米讓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又稱達氏鱘,已連續18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長江江豚:從瀕危升到極度瀕危江豚保護形勢比大熊貓更嚴峻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長江江豚成為長江唯一的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