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江斌偉)今年,全疆各地相繼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84次,共計投放2256萬餘尾魚苗,對改善新疆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根據日前發布的《自治區農業農村廳2020年漁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項目實施方案》,今年在全疆範圍內人工增殖放流魚苗2256.9萬尾,其中,經濟物種2125.5萬尾,瀕危物種131.4萬尾。該項目涉及全疆12個地(州)市及自治區水產發展中心、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等單位。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漁業監督處副處長阿依古麗·卡拉拜介紹,今年以來,新疆將增殖放流活動作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天然水域漁業種群,維護生態平衡工作的重要措施來推進。今年人工增殖放流的範圍較廣,主要包括疆內主要河流、湖泊、水庫、水產魚類棲息地、水源涵養水域,並適當在景觀水域因地制宜開展增殖放流。同時,還在全疆宜漁水域有重點地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阿依古麗·卡拉拜說,今年放流的水產苗種品種較往年更豐富,有鰱魚、鱅魚、鯉魚、鯽魚、草魚、貝加爾雅羅魚、湖擬鯉、梭鱸、河鱸、白斑狗魚、白鮭屬魚類、歐鯰等。此外,瀕危保護魚類有扁吻魚、江鱈、高體雅羅魚、北極茴魚、阿勒泰杜父魚、新疆裸重唇魚、斑重唇魚、塔裡木裂腹魚、寬口裂腹魚、準噶爾雅羅魚等。
今年陸續開展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動,是保護全疆生態資源的重要舉措,著眼於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加強全疆業種群資源特別是瀕危物種等魚類資源養護和恢復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和漁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切實發揮保持生態平衡、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美化環境的生態功能,實現「保水、潔水、美水」的生態效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