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廈門6月6日電 (黃詠綢)6月6日,時值「全國放魚日」,21萬尾黃鰭鯛、黑鯛、中華鱟種苗及4隻經救助已經康復的綠海龜在廈門下潭尾濱海溼地公園被放流入水。
活動現場,志願者正在傳遞魚苗。 李思源 攝
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局長曾東生告訴記者,「全國放魚日」期間,金門與廈門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預計放流種苗25萬尾。
從2003年開始,廈門開展增殖放流活動,18年來累計放流種苗46億尾。2015年,為提高廈金人民愛護海洋、保護資源的意識,改善廈金海域生態環境,廈門和金門兩地共同發起兩岸聯合增殖放流活動,今年是此項活動舉辦的第六年。
經過多年開展聯合增殖放流活動,廈門市海洋發展局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已建立廈金兩岸漁業資源養護合作機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雙方選擇「不碰面」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6月6日「全國放魚日」,廈門舉辦增殖放流活動。 李思源 攝
「增殖放流活動對於近海漁業資源養護,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種質資源可持續發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社會護漁意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所長陳國斌說。
據廈門市海洋發展局透露,增殖放流活動將持續舉辦,廈門今年計劃放流長毛明對蝦、日本囊對蝦、刀額新對蝦合計約4億尾,大黃魚、黃鰭鯛、黑鯛合計約780萬尾。
當天,廈門市海洋發展局也啟動了以「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為主題的「6·8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近百名志願者、市民共同參與活動。曾東生表示,希望借一系列活動呼籲大家共同關注海洋、熱愛海洋、保護海洋。
紅樹林具有保護和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改善灣區水質,提升海岸海域海島生態環境等功能。此次舉辦增殖放流活動的下潭尾濱海溼地公園,是廈門市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主題,也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人工紅樹林生態溼地公園。目前,廈門灣紅樹植物分布在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和翔安5個區的27個點,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