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記者 餘建文 通訊員 林建國 李傳斌
(魚苗順槽遊回大海)
海上,風急浪湧。一批批魚苗順著活水船伸出的水槽,歡騰地遊歸大海。
今天是全國「放魚日」,我市在象山港野龍山和南韭山自然保護區兩處海域實施大規模增殖放流行動,近500萬尾岱衢族大黃魚魚苗回歸東海「老家」,助力漁場資源恢復。
(放魚現場)
此次放流的魚苗是今年春季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繁育的。今天一早,技術監督部門人員來到位於奉化桐照的網箱養殖區,對魚苗進行「體檢」,統計數量,並轉移到活水船上。放流魚苗平均體長超過5.5釐米,品質優良,活性足。
(放流魚苗經過「體檢」,從養殖網箱移到船上)
當天,市農業農村局組織海洋志願者代表一起體驗放流。來自寧波市海洋世界的小李說,親手把魚苗放歸大海,很激動,」希望魚苗平安長大,多多繁衍。」
(魚苗品種優良,有成人小指般長)
根據計劃,今年市本級安排資金1100多萬元,苗種規模增殖放流總量逾10億尾(顆),包括日本對蝦、岱衢族大黃魚、曼氏無針烏賊(受精卵)、黃姑魚、石斑魚等20多個品種。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漁港管理處負責人介紹,此外,還要實施兩個大型生態補償增殖放流行動,今年的放流規模比往年大大增加。各區縣市也將開展形式多樣的放流行動。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至今,我市累計投入資金逾8000萬元,在象山港、南韭山、漁山列島海域以及姚江水域等地累計放流苗種達61.2億尾(顆),有效增加了近岸海域和江河漁業資源的增殖總量,促進了漁業資源的生態恢復。
「增殖放流加快了東海漁場恢復振興步伐,也大大豐富了寧波市民的餐桌。」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林慶歡院長說,像本土的曼氏無針烏賊,早幾年資源幾乎枯竭,經過連續六七年的大規模放流,資源恢復很快,重新成為市民的當家海鮮之一。經多年調查和實驗模擬,每放流1萬尾大黃魚魚苗,可換回87公斤商品魚。
(吊裝移苗)
增殖放流對漁業增產、漁民增收的作用也愈加明顯。2017年,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聯合開展增殖效果跟蹤調查顯示,當年放流的144.9萬尾黃姑魚魚苗,為象山港區域漁民帶來了近400萬元的收益,投入產出比為1:6。象山港捕獲的生長一年以上的黑鯛,26.6%來自人工增殖放流苗種。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