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瑣碎金鱗軟玉膏,冰缸滿載入關舫」。自古,大黃魚就是我國最重要的海產之一。尤其是對長三角人來說,這是他們最為熟悉的味道。
歷史上,舟山野生大黃魚年產量曾達萬噸。其中的大部分都銷往上海或通過上海的碼頭走向全國。但如今野生大黃魚在市場上卻難覓蹤跡,市場上動輒數萬元的價格堪稱「天價」。野生大黃魚,為何幾近消失?它還能重獲生機嗎?最近,一項投資過億的野生大黃魚資源修復工程啟動了,這麼大筆的投入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嗎?
在舟山水產研究所的育苗間裡,記者遇到了所長徐志進。去年他們的捕撈船出海幾十趟,捕撈到幾百條岱衢族野生大黃魚,從中篩選出50條種魚進行育種。今年5月,200萬尾岱衢族大黃魚的魚苗孵化成功。
和以往的魚苗孵化規格不同,這次項目把魚苗的孵化大小整整提高了一倍,從2釐米提高到了4釐米。徐志進表示,看似只是2釐米的提升,但對於他們的孵化是極大的挑戰,面臨著餌料、疾病、生存環境和密度的多重考驗。
作為我國四大海產之首,舟山野生大黃魚年產量歷史上曾達萬噸,如今無論是市場還是老百姓餐桌,一尾難求。儘管大黃魚如今依靠人工養殖還遠不至於滅絕,但前車之鑑並非沒有。在匯入東海的長江中,原有175種特有物種,十幾年來,包括白鱘、鰣魚等一半以上的物種消失殆盡。
即便是草魚、鰱魚這樣的尋常品種的野生魚苗,數量也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至目前的不足一億尾。因此,在項目首席科學家嚴小軍看來,如果大黃魚能夠重歸野外,其意義遠非百姓餐桌上能多一道美味那麼簡單。
今年5月29日,在舟山的朱家尖泗蘇碼頭,工人們正忙著將從舟山市水產研究所養成的200多萬尾大黃魚苗,卸到活水船的魚苗池中,運往位於普陀東極島的中街山列島,這片50平方公裡的海域將成為這些大黃魚幼苗的「新家」。
與以往科研歸科研,市場歸市場不同。這次的保護工作,讓社會資本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3000萬的首期政府投資將撬動數以億計的社會資本參與進來,這將大大提高項目的推進速度。
然而,讓大黃魚重歸自然並非「往海裡扔錢」那麼簡單。這些來之不易的野生魚苗,人工孵化後,能否成功野化?這是這個工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是真正的勝負手。
嚴小軍告訴記者,其實早在六七年前,當地就已經啟動了東海漁場修復振興計劃,相關部門每年放流大黃魚苗以千萬尾計,但收效甚微。唯一的好消息是大黃魚人工繁育技術已經成熟,增殖放流也一直在進行。
記者發現,大黃魚資源重建項目前幾階段的繁育和養殖、馴化都和大熊貓的保護十分相似,都是在保證個體足夠強健的基礎上,再教會其野化生存的能力和技能,而真正的考驗很快就會到來。
而且,大黃魚從幼苗到成熟需要兩年時間,這兩年裡,魚寶寶們在大海中能否生存下去,將成為種群修復關鍵中的關鍵。如果一切順利,3年左右,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恢復到1000噸,最終實現「野生大黃魚萬噸重建計劃」。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賀璟嵐 徐進)